试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
文化软实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因此,明确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以及探讨加快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文化软实力;途径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
关于“文化软实力”,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中认为,“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1]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
文化软实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因此,江泽民同志很早就指出,“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2]胡锦涛同志也强调:“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3]可见,提升文化软实力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从改革开放的30多年以来,我国整体的经济增速长期高于世界其他各国经济增速,总体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经济实力越来越增强,在国际方面的影响力得到明显提高。
但是,无论从国际形势看,还是从国内发展看,相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文化繁荣程度不够,整体文化实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
知名学者郑永年认为,“中国没有文化上的崛起。
经济的崛起还没有带来文化的复兴,也没有造就一种新的文化。
相反,传统文化正在加速度地消失,被商业文化、快餐文化所取代……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正在变成一个失去文化传统的文明。
”[4]与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相比,中国的文化发展的确是相对滞后的,文化软实力也很薄弱。
目前,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人们还不能完全地以理性态度正视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存在认知模糊;当代文化建构滞后,邓光东、尹世洪认为,“目前人们一提到中国文化,特别是在对外宣传场合,往往习惯于侧重传统文化的展示,给人以‘中国文化等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印象。
而由于我们的当代文化正处于形成和磨合阶段,在文化的层面,价值观摇摆不定,在当代社会理念( 如民主、市场、法制等) 方面,我们还在努力求索,于是,当代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5];文化传播的手段单一,竞争力较弱;文化产业严重滞后,存在着出口能力弱、;贸易逆差严重等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向前推进,中国文化体制显露出明显的滞后性。
文化软实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但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任重而道远,必须从多方面加以考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生成和发展规律为着眼点,持续协调地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为此,我们须从几下方面加以提升。
1.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
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
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特别要重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统筹协调。
一方面,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和谐的国内社会是对外展示的最好形象。
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重视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包括吸收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如保障人权、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公共服务、终身教育、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等社会文化价值。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表达了各国人民共同心愿。
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的关键,是我们不仅在口头上而且要在行动上把“和谐”、“共享”的理念当作外交政策和国内政策的共同理念,积极履行国际义务,认真执行国际规则。
近几年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签署了多个公民权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国际公约,倡导并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同时为推动“南南合作”、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抵御亚洲金融危机、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解决非洲国家债务问题、促进伊朗核危机和平解决、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等作出了不懈努力和重要贡献。
2.结合传统智慧和现代文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是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信任和尊重的重要途径。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
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
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具有历史文献和文明遗产的价值,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并以包容性的特征彰显其全球性价值。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挖掘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在国内进行教育传授,去国外参与文明对话。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在信息社会,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
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独特魅力的文化内容,也取决于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
目前,要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同时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与管理,使之成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
3.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将指引社会前进的方向。
当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必将面临更加复杂和激烈的软实力竞争,如果缺乏一套旗帜鲜明、行之有效的核心价值体系,那么,在与西方国家的价值观竞争中,我们将不可避免地处于劣势,这不仅会威胁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还将影响中国的大好局面,对国家发展构成危害。
我们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由制度层面上升到价值观层面,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又一次认识升华。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执政党的行动指南、民族的灵魂,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它的认识,不断充实它的内容,完善这一核心价值体系。
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还要求我们将其与党和国家的各项具体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全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全面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中去,全面贯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去。
只有如此,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发挥其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作用。
4.警惕西方的文化渗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随着外国商品一起进入的还有西方的多元文化思想。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全球化又为西方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途径,西方文化从各个方面渗入或者说“入侵”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虽然“文化入侵”的说法似乎有点激进,但这并不是空穴来风。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就曾说过:“冷战的目的不是占领他国领土或以武力征服他国………我们是试图以和平的手段使全世界都相信真理。
为了普及这个真理,我们将要使用的方法通常称为‘心理战’。
所谓‘心理战’就是争取人的思想,争取人的意志的一场斗争。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也将“宣传”定义为: “有组织地运用新闻、辩解和呼吁等方式散布信息或某种教义,以影响特定人群的思想和行为。
……一个国家有计划地运用宣传和其他非战斗活动传播思想和信息,以影响其他国家人民的观点、态度、情绪和行为,使之有利于本国目标的实现。
”可见,美国的冷战、心理战和宣传的目的是让“被宣传的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行进,而他们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其重要性“与空军一样不可或缺”[6]。
这些隐蔽的价值观引导着文化侵蚀,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警惕。
但是这不是意味着完全排斥西方文化,我们要适度的吸取西方文明的精华,增强自身凝聚力。
在全球化和相互依存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世界,试图封闭起来,仅仅靠自身资源发展,绝非长久之策。
马克思主义思想之所以赢得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去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说明,国际社会中不仅有对抗,而且有广泛的联系和共同的利益。
我们维护文化主权,加强文化安全,要避免将文化复兴与狭隘的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偏执相混淆,避免因简单而盲目的自我封闭而排斥一切异质文化。
要坚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主动吸收西方文明的一切精华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国家社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充满理性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