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代文学史

清代文学史

艺术类综合袁行霈版文学史笔记之清代文学史(一)清代文学一讲清代文学总论一、清代文学发展的背景1、宋代理学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2、清王朝控制社会文化思想方式之一是编书。

同时又明令各地查缴“违碍”书籍,然后销毁。

3、清王朝控制社会思想的更严厉的手段是大兴文字狱。

4、乾嘉汉学从学术流派上将,可以说导源于顾炎武,从其学术精神上讲,则是清王朝文化专政的结果。

清王朝的文化政策及乾嘉学风也多方面地影响到文学。

桐城派古文及其正宗地位的确立。

在诗歌方面明显的表现是翁方纲对王士祯神韵说和沈德(好像是德字)潜移调说的修正,提出他的肌理说。

二、清代人文思潮清初几位思想家大都是反宋明理学。

对明代王阳明心学的抛弃,特别是对晚期李卓吾非儒薄经的反传统思想的否定。

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文学观不尽一致,对文学问题的关注程度,都是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抛弃了晚明文学的表现自我、个性解放、率真浅俗的理论观念。

在清中期文学领域也呈现出类似晚明的一股思潮,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

袁枚是代表人物。

三、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1、集历代文学之大成。

清代文学较之以往各代异常繁荣,一方面是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入清之后依然蓬勃发展。

另一方面,元明以来已呈弱势的诗、古文乃至词、骈文,入清后重新振起。

凡往代曾经盛行过、辉煌过的文学样式,大都在清代文坛有一席之地,。

实质上也是中国文学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的归复。

2、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①清诗。

从总体上讲是继承和发扬了贯穿中国诗史中的缘事而发,行“兴、观、群、怨”之用的传统精神,同时也继承了、发展了传统的审美艺术的特征。

②清词。

在明清之际,词发生了转机,走出理俗,归于雅道。

成为苦闷中文人委婉曲折地抒写心曲方式。

出现了大量的地方性的词人群,以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领的浙西词派形成,词呈现出“中兴”局面。

③骈文。

④戏曲。

入清后传奇、杂剧都顺从着晚明的趋势,创作更加活跃。

李渔的理论和剧代表明代以来戏曲创作由“曲”到“戏”转移。

也可以说是戏曲向戏剧本质特征的回归与创作的成熟。

⑤小说。

清初小说,作家独特的作品日益增多,从总体上看是迈进了独创期。

另一方面是爱情婚姻小说雅化,蜕变为才子佳人小说。

总之,清代文学在前期和中期是有变化的。

前期文学关注国运民生,有着炽热的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意识,传统文体和已雅化的戏曲取得了很高成就。

在清中叶,传统文体虽然很活跃,流派纷呈,诗说文论竞相争鸣,但成就和影响远不及小说。

二讲清代的诗、词、文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遗民诗文的沉痛作品,体现了那时代的主旋律。

已呈式微之势的词则应时而复兴,倚声填词蔚然成风。

散文的内容偏重经世救国,崇实致用。

一、遗民诗人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作品。

遗民诗人抒发国家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恶共同主题,体验深切,感情真挚,反映易代之际惨痛与民族共具的感悟,笔力遒劲,开清诗发展新天地。

顾炎武:亭林先生,其诗抒发民族精感和爱国思想。

其格调沉雄悲壮,接近杜甫。

黄宗羲王夫之还有吴嘉纪多做危苦词,屈大均富于浪漫“岭南三大家”:陈恭尹,梁佩兰、屈大均二、古文三大家写散文的“清初三大家”:候方域、魏禧、汪婉三、钱谦益与虞山诗派钱谦益在明朝其诗郁塞苦闷。

入清后其诗显出鲜明艺术个性,除悲悼明朝反对清廷的主调外,还弥漫着“羁囡”。

被称为清诗开山宗匠。

虞山诗派:受钱谦益的影响,在其家乡常熟产生了虞山诗派。

主要成员有冯舒、冯班、钱曾、钱陆灿。

这个诗派的代表人物是冯班,曾从师于钱谦益,反对七子、竞陵和严羽的《沧浪诗话》,其诗多沉丽细密,婉而多讽。

其诗论也有独到之处,诗也有个人面目,标榜如商隐。

后来吴乔、赵执信继承了冯班诗论,批评王士祯神韵说,可以说是虞山诗派余波。

四、吴伟业和“梅村体”1,吴伟业诗歌主题:①围绕黍离之痛,吴伟业以明末清初的历史现实为题材,反映山河易主、物是人非的社会变故,描写了动荡岁月的人生图画,以诗存史。

②痛失名节的悲吟是其另一主题,自赎灵魂的悲歌沉挚缠绵,哀伤欲绝。

2,梅村体吴伟业以唐诗为宗,最大贡献是其七言歌行。

他是在继承元、百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艺术个性的“梅村体”。

重在叙述,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了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在叙事诗里独具一格。

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调、风韵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故国怅怀、身世荣辱为主,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

把古代叙事诗推到了高峰,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起了很大影响。

《团圆曲》是“梅村体”代表。

五、词的中兴揭开清词帷幕的陈子龙、接着是遗民诗,王夫之、屈大均等。

1,阳羡词派以陈维崧为首,尊词体,以词并肩“经”“史”,摒弃“小道”“词为艳料”的传统观念。

拈大题目,写大意义,反映明末清初的国事,无愧“词史”之称。

以豪情抒悲愤,是其词的风格特征,集结了万树、陈维岳等大批阳羡此人为词振兴作出贡献。

2,浙西词派朱彝尊是浙西词派开创者,与李良年、李符(不确定是不是符字,很模糊)、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号为“浙西六家”,和陈维崧称为“朱陈”,执掌词坛中耳,开创清词新格局。

他推尊词体,崇尚醇雅,宗法南宋。

他在步入盛世时,提出词的功能以歌咏太平,投合文人由悲凉之意转入安逸的心态,也适应了统治者歌颂太平的需要。

故绵亘康、雍、乾三朝。

3,纳兰性德论词主情,崇尚入微有致。

豪情词是其词重要题材。

周颐在《蕙风词话》把他推到“国初第一词人”位置。

六、王士祯与康熙词坛1,神韵说钱谦益去世后,王士祯成为一代正宗,他论诗以神韵为宗。

其主旨与钟嵘的“滋味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最高境界(原稿就是这样,没看明白啥意思)。

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对清幽淡远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

唐王维、孟浩然诗正是典范。

2,南朱北王康熙诗坛上,朱彝尊和王士祯并称为“南朱北王”。

朱彝尊被尊为浙派开山祖。

他的诗以学力、辞藻见长,用笔雄健,大抵苍凉悲壮,但后期格调平和追求醇正,其诗歌转变、鲜明地反映了清初诗坛演变趋势。

王士祯见1。

3,南施北宋康熙诗坛上,施润章和宋琬并称为“南施北宋”。

施润章比较关心现实生活和民间苦难,诗歌叙时事、叹民艰,他宗法唐人,反对浮华但格调平缓,温柔敦厚,与遗民诗人有区别。

宋琬擅长写七言诗,风格雄深磊落,虽迭遭变故,时发激昂悲愤之音,但总是表现得委婉中正,怨而不怒。

与施润章具有共同倾向。

4,查慎行、赵执信查慎行是浙派承前启后的打假,诗善白描,令求(这两字认不出来,好像是吧)调畅,入深出浅,时见转?,在清初学宋诗人中他成就最高。

赵执信,著《淡龙录》,推崇“诗中有人”之旨。

诗注重现实,揭露黑暗,在神韵诗风靡天下时,他宗法晚唐,自写性情,清新峭拔,不讲含蓄。

三讲清中叶诗、文、词一、流派乾嘉诗坛,人才辈出。

沈德潜、翁方纲或主格调,或言肌理,固守复古阵地;厉鹗扩大浙派门户;袁枚、赵翼、郑燮标榜性灵,摆脱束缚,追求诗歌解放;黄景仁抒写落寞穷愁,吟唱盛世哀音。

1,沈德潜倡导格调说,古体摹拟汉魏,近体法盛唐,诗作雍容典雅,平庸无奇。

《古诗源》、《唐诗别裁集》2,厉鹗继朱彝尊、查慎行为浙派盟主,宋人3,翁方纲倡肌理说。

论诗包括义理和文理。

4,袁枚举性灵说,强调情是诗论的核心,尚性灵。

所谓性灵包括性情、个性和诗才。

在“吟咏性情”基点上构成完全的体系的诗歌理论,冲破传统与现代风尚,是晚明文艺思潮的歌带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局面。

4,乾隆三大家:袁枚、赵翼、蒋士铨后三家:舒位、王昙、孙原湘5,在乾嘉诗坛上吟盛世悲歌的有郑燮、黄余仁(这两字不确定,太潦草)二、桐城派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櫆、姚鼎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

桐城派的先驱是戴名世,主张文以“精气神”为主,他铺石盖路,为桐城派理论的发轫。

奠基者是方苞,他树起了“义法”说的大旗,义决定法,法体现义。

“义法”说成了桐城派的论文纲领。

刘大櫆上承方苞,下启姚鼎,是桐城派三祖之一,他对“义法”理论进行了丰富和拓展。

姚鼎主张“义理、考据、词章”合一。

儒家道义与文学结合。

桐城派以“义法”为基础,发展成具有严密体系的古文理论,叨合古代散文发展格局,形成纵观清代文坛大观。

姚门之后又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四大弟子”。

2,“汪洪”“汪洪”是指汪中与洪亮吉的并称,是清代优秀的骈文作家。

三、浙派词与常州词派常州派发轫于嘉庆初年。

“盛世”已去,风光不再。

多种社会矛盾尖锐,浓重的忧患意识使学者眼光重又转向于国民生计的有用词学,在词的领域,曾致力于经学研究的张惠言顺应变化的学术空气和思想潮流开创常州派。

至周济发扬光大,艺术审美推崇词体,突出词的“史”性与时代盛衰相关的政治感慨,既纠正浙派的浅滑甜熟,也使“常派”真正风靡开来。

四讲《长生殿》一、历史底蕴《长生殿》演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历史故事,习称天宝遗事。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离合生死之情与安史之乱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很深的历史底蕴。

①杜甫的《哀江头》已开其端,感叹之情冲淡了世人在乱前《丽人行》诸诗中表现得讽刺意味。

②到了中唐时期,更有许多文人进行历史的反思,出现了许多咏叹诗和许多追忆天宝遗事的稗史小说。

白居易的《长恨歌》用诗人才情,叙写李杨的真挚爱情,还有陈鸿的《长恨歌传》③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描写更为详尽,为后来戏曲创作提供了更多的资料。

④元明以来,它更成为戏曲和说唱文学的重要题材,其中以元人白朴的杂剧《梧桐雨》和明人吴世美的传奇《惊鸿记》影响最大。

洪昇重新演绎得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基本上是继承了白居易和百诗杂剧的内容和意蕴,而有所改变。

二、内容洪昇的《长》融合进唐以来叙述、咏叹天宝遗事的文史、传说等许多材料,剧中出现了许多人物,情节都大存根据,上半部表现出尊史重?的精神。

下半部将《长恨歌》里无法实现的“长恨”。

这固然留下了非现实的缺憾,但却表现出对至真之情的崇尚,重新弘扬晚明的尚情精神,前人称《长》是一部热闹的《牡丹亭》。

三、艺术特点1,《长》前后两部分不一致。

前是写实,是爱情悲剧。

后是写幻,鼓吹真情。

从结构上看,两者是对立的,又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前半部分的悲剧也就没有后半部分的重圆。

写李杨二人之情事,并不限于言二人之情,而是含而不露的拓宽了情的内涵。

2,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军国之事为副线,两条线交叉发展彼此关联,情节错综,组合的又相当紧凑自然。

结构细密,场面安排上轻重、冷热参错,从而将传奇剧推向了艺术新高度。

3,曲文。

《长》曲文糅合了唐诗、元曲特点,形成一种清丽流畅的风格,叙事简洁,写景如画。

曲文中较多化用唐诗、元曲名句。

其曲文优长处更在于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够声情兼备地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及心理活动。

五讲《桃花扇》一、总述《桃花扇》是一部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

全剧以清流文人候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索,展示了弘光小王朝的兴亡的历史面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