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作者简介:罗曼·罗兰(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人道主义作家)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
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也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
罗曼·罗兰早期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并于1915年因《名人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背景及内涵精神《名人传》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们来说,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崇尚平庸的社会《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
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并不认为一般人都能生活在高山之巅。
但不妨一年一度登高礼拜。
他们可以在那儿更新肺部的气息和脉管中的血液。
在高处,他们会感到更加接近永恒。
待回到人生的平原,他们将满怀勇气面对日常的搏斗。
”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成就,毕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
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
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
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马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
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
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
人类喘不过气来。
——“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名人传》写作目的崇高,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呼吸英雄的气息,使人们在痛苦、失望的现实中获得心灵上的支撑。
《名人传》洋溢着一股旺盛的激情。
每一个阅读《名人传》的读者首先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作品中无法抑制的热情,都会为罗兰那极富感召力的语言而怦然心动。
传主性格贝多芬遭遇病痛的折磨,仍不放弃音乐。
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
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新的高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
米开朗琪罗的遭遇悲惨,仍然坚持雕塑。
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
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
米开朗琪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
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映。
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托尔斯泰面对内心的惶惑矛盾,最终创作出不朽名篇。
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环顾托尔斯泰的一生,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
托尔斯泰从没放弃对人生真谛的执着追求。
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何在,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练习题一、《贝多芬传》阅读训练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练习。
文段A:.“……我多祝福你能常在我的身旁!你的贝多芬真是可怜已极。
得知道我的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
当我们同在一起时,我已觉得许多病象,我瞒着,但从此越来越恶化……还会痊愈吗?我当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这一类的病是无药可治的。
我得过着凄凉的生活,避免我心爱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这个如此可怜、如此自私的世界上!……我不得不在伤心的隐忍中找栖身!固然我曾发愿要超临这些祸害,但又如何可能?”文段B:“君主与公卿尽可造就教授与机要参赞,尽可赏赐他们头衔与勋章;但他们不可能造就伟大的人物,不能造成超临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两个人在一起时,这般君侯贵胄应当感到我们的伟大。
昨天,我们在归路上遇见全体的皇族。
我们远远里就已看见。
歌德挣脱了我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
我徒然对他说尽我所有的话,不能使他再走一步。
于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子,背着手,望最密的人丛中撞去。
亲王与近臣密密层层;太子鲁道尔夫对我脱帽;皇后先对我打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认得我的。
为了好玩起见,我看着这队人马在歌德面前经过。
他站在路边上,深深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
事后我大大地教训了他一顿,毫不同他客气……”文段C:“亲爱的贝多芬!多少人已赞颂过他艺术上的伟大,但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
对于一切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
当我们对着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
当我们对德与恶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此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
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1、这三个文段选自哪本书,作者是谁?答:2、分别概括这三个文段的内容。
答:文段A:文段B:文段C:3、文段A是贝多芬写给谁的信?答:4、文段B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答:5、文段B写人运用对比写人,贝多芬和歌德的表现为什么完全不同?答:二、《米开朗琪罗》阅读训练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1)在翡冷翠的国家美术馆中,有一座为米开朗琪罗称为《胜利者》的白石雕像.这是一个裸露的青年,生成美丽的躯体,低低的额上垂覆着鬈曲的头发.昂昂地站着, 他的膝盖踞曲在一个胡髭满面的囚人背上,囚人蜷伏着,头伸向前面,如一匹牛.可是胜利者并不注视他.即在他的拳头将要击下去的一刹那,他停住了,满是沉郁之感的嘴巴和犹豫的目光转向别处去了.手臂折转去向着肩头:身子往后仰着;他不再要胜利,胜利使他厌恶.他已征服了,但亦被征服了.2)这幅英雄的惶惑之像,这个折了翅翼的胜利之神,在米开朗琪罗全部作品中是永留在工作室中的惟一的作品,以后,达涅尔.特.沃尔泰雷想把它安置在米氏墓上.达涅尔.特.沃尔泰雷(1509?—1566),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挚友之一,也是最有才能的追随者之一——..它即是米开朗琪罗自己,即是他全生涯的象征.3)痛苦是无穷的,它具有种种形式.有时,它是由于物质的凌虐,如灾难.疾病.命运的褊枉.人类的恶意.有时,它即蕴藏在人的内心.在这种情境中的痛苦,是同样的可悯,同样的无可挽救;因为人不能自己选择他的人生,人既不要求生,也不要求成为他所成为的样子.4)米开朗琪罗的痛苦,即是这后一种.他有力强,他生来便是为战斗为征服的人;而且他居然征服了.......可是,他不要胜利.他所要的并不在此.......真是哈姆莱特式的悲剧呀!赋有英雄的天才而没有实现的意志;赋有专断的热情,而并无奋激的愿望:这是多么悲痛的矛盾!5)人们可不要以为我们在许多别的伟大之外,在此更发现一桩伟大!我们永远不会说是因为一个人太伟大了,世界于他才显得不够.精神的烦闷并非伟大的一种标识. 即在一般伟大的人物,缺少生灵与万物之间.生命与生命律令之间的和谐并不算是伟大:却是一桩弱点.......为何要隐蔽这弱点呢?最弱的人难道是最不值得人家爱恋吗?......他正是更值得爱恋,因为他对于爱的需求更为迫切.我绝不会造成不可几及的英雄范型.我恨那懦怯的理想主义,它只教人不去注视人生的苦难和心灵的弱点.我们当和太容易被梦想与甘言所欺骗的民众说:英雄的谎言只是懦怯的表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
1、文中说“这是多么悲痛的矛盾”。
请你用原文回答“这”指代什么?(2分)2、从文中可以看出米开朗琪罗是伟大的,他的伟大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3、文中的第1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用一个长句概括出这尊雕像的特点。
(3分)4、《名人传》中还写了哪两个名人?他们身上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5、〈〈名人传〉〉中为名人作传,和其他为名人作者的作品相比,有何特点?这种写法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4分)三、《托尔斯泰》阅读训练[文段一] 我懂得认识托尔斯泰的日子,在我的精神上将永不会磨灭。
这是1886年,在幽密中胚胎萌蘖了若干年之后,俄罗斯艺术的美妙的花朵突然于法兰西土地上出现了。
托尔斯泰与杜思退益夫斯基的译本在一切书店中同时发刊,而且是争先恐后般的速度与狂热。
1885至1887年间,在巴黎印行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小传》《童年与少年》《波里哥加》《伊凡·伊列区之死》,高加索短篇小说和通俗短篇小说。
在几个月中,几星期中,我们眼前发见了含有整个的伟大的人生的作品,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簇新的世界的作品。
这些作品之于今日,不啻《少年维特之烦恼》之于当时:是我们的力强、弱点、希望与恐怖明镜。
我们毫未顾及要把这一切矛盾加以调和,把这颗反映着全宇宙的复杂心魄纳入狭隘的宗教的与政治的范畴;我们不愿效法人们,学着浦尔越(Paul Bourget)于托尔斯泰逝世之后,以各人的党派观念去批评他。
仿佛我们的朋党一旦竟能成为天才的度衡那样!……托尔斯泰是否和我们同一党派,于我又有何干?在呼吸他们的气息与沐浴他们的光华之时,我会顾忌带但丁与莎士比亚是属于何党何派的吗?我们绝对不像今日的批评家般说:“有两个托尔斯泰,一是转变以前的,一是转变以后的;一是好的,一是不好的。
”对于我们,只有一个托尔斯泰,我们爱他整个。
因为我们本能地感到在这样的心魄中,一切都有立场,一切都有关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