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贬低


骂他是“通俗文化的江湖术士”、“电 视机上的教师爷”、“攻击理性的暴 君”、“走火入魔的形而上巫师”、 “波普思想的高级祭司,在历史决定论 的祭坛前为半拉子艺术家做黑弥撒的教 士”。 攻击他“出尽风头,自我陶醉,赶时髦, 追风潮,迎合新潮。可是他错了”。宣 判他的文字“刻意反逻辑、巡回论证、
信息时代:麦克卢汉归来

是理性的回归,也是历史的必然。 20世纪9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

初,扑面而来的数字时代、网络生活、 虚拟现实、赛博空间,使一切攻击不攻 自破。信息高速公路证明,他是对的! 吹响网络时代号角的《在线》杂志(W ired),从创刊号起,就在刊头上 把麦克卢汉供奉为“先师圣人”(Pa tron Saint)。“在线”一 族供奉他为祖师爷和开山祖,虽然他并 不懂技术。
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 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 成过程的影响。



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 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 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 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 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 的、封闭的; “容器人”为了摆脱 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 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 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 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 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 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 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 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 的感觉和器官的扩展和延伸。说明 媒介对人类的感觉中枢的影响 认为媒介和社会发展史也是人的感 觉能力统合--分化--再统合的 历史

媒介即人的延伸观点具有重要的启 发意义。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思 辨性推论,不是严格的科学考察的 结论
3.冷媒介与热媒介

麦克卢汉依据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或 明确度及信息接受者想象力的发挥程度 及信息接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将媒介 划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
二、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 思想


“电子乌托邦” 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 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 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 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电子乌托邦”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 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



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 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 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 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 来社会关系的平等; 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 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 的自由市场”。 但是,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 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 社会条件。

新媒介指伴随卫星通讯、数字化、 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 而出现的新型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 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的 电子出版物,互联网络等等。
(一)新媒介的特点和性质




1、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 改善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强互动性 2、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 有利于传播质量的提高 3、媒介资源的丰富化 改变大众传媒垄断局面 4、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影响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
特征: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 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 对比。 个性: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 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 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 会责任感弱。

、“容器人” 这是日本学者 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 特点的概念。
麦克卢汉一生勤于学问,拿了5个 学位,完成了几次重大的学术转向: 工科——文学——哲学——文学批 评——社会批评——大众文化研究—— 媒介研究 终于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思想 家之—。麦克卢汉的著作如天书,文字 艰涩难懂,却又似乎寓意非凡。
麦克卢汉 沉浮
1964年, 《理解媒介》这本奇书 横空出世。 当时世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别 若天壤。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 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 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追求心理空间的 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
媒介依存症




这是现代人一种社会 病理现象, 其特点是:过渡沉迷 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 拔; 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 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 据; 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 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 实的社会互动; 孤独、自闭的社会性 格等等。
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把关人”是传播学四位奠基人之一卢因 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一 个概念。 50年代,怀特将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研 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 式。 卢因最早提出把关概念,就是对信息进 行过滤、加工的过程,把关人,又称守 门人,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
小结




电视人、容器人和充欲主义三个观点都 是建立在“媒介依存症”的批评基础之 上。 电视人:强调电视对现代人社会化过程 的巨大影响。 容器人: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 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他律性欲望主义”:侧重电视媒介对 社会价值和消费文化的影响的一种批评 观点。
三、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 击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传播媒介的含义
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 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 的组织或机构 这两个方面都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作为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如何 决定着社会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 另一方面,作为组织机构的传播媒介的制度、所有 制关系、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如何,决定着社会传 播的内容和倾向性
1、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因素 2、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似乎被媒介所主 宰。 3、用媒介对中枢感觉的影响来解释人类的全部 影响。强调媒介是人的生物性的延伸而不是人的 延伸。 4、没有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对媒介的制约。
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 作用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 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生产关系并不 被动的。
(三)公共性和公益性



1)依据 a. 信息公共服务 b. 影响力遍及公共生活 c. 公共财产的占有者 (2)作用: a. 构成传媒权利的基础 b. 制约传媒,使其符合公共利益 总述: (1)国有、公营媒介宣传目标、公共性和公益性较强,经 营目标也日益重要: (2)私有、私营媒介经营目标强(黄色新闻),同时兼顾 宣传目标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只强调了媒介工具 和技术的巨大能动性,而没有到社会关 系和社会制度对它的制约

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 影响

关于媒介工具的作用和影响的两种研究: 一、媒介内容的影响“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环境化” 二、媒介工具特性的影响
(以下主要是对后者的介绍)

核心观念: 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 而且通过媒介工具的环境本身来影响和改变 人的个性和性格。 关键词汇:电视人 容器人 媒介依存症 充欲主义 他律性欲望主义
传播者的把关过程: 搜集信息——过滤信息——制作信息——传播讯息
第二节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 传媒





一、大众传媒的三个特点 1、地位稳固 2、是一种社会组织 ,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 结构 3、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大众传媒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它所拥有的传播能 力和权利都远远超过其他团体和个人
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 因素

评价

冷媒介与热媒介没有一贯的区分标准, 甚至存在逻辑上的矛盾。科学价值不大。
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与人的方式不同, 引起的心理和行为也各有特点。

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和 局限
意义: (1)从媒介技术角度观察社会发展,开阔研 究视角; (2)对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的理解有启迪。 (3)“地球村”的预言符合时代趋势。



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 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 度高,能高清晰度地延伸 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 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 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 发挥程度低。 例如 照片 麦克卢汉认为: 书籍、 报刊、广播、无声电影、 照片等是热媒介


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 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 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 度高 例如漫画 麦克卢汉认为:有声电影、电视等属于 “冷媒介”
一、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一。 含义: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的信 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 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 开创的可能性以及给社会带来的社会变革。 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媒介 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新方 式,

(一)、电视人和容器人


“电视人” 这是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将 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 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后提出的概念。 强调电视对现代人社会化过程的巨大影 响,是对现代人行为方式特征的一种概括。
电视人特征


生长环境: 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 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 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 官刺激环境中长大。

第一节 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媒介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是复杂而多面 的。每一次新的工具产生都会促进新的 媒介革命。
麦克卢汉的主要观点: 1、媒介即讯息 2、媒介:人的延伸 3、“热媒介”与“冷媒介”

麦克卢汉
马歇尔· 麦克卢汉 (1911—1980),信息 社会、电子世界的先 知,20世纪的思想巨 人 。电子时代的预 言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