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评课稿
朱樱
听了潘老师执教的《认识角》一课,总体感觉这节课融趣味性、知识性、创造性,思维性于一体,注重了知识的有效生成。
具体有以下感受。
一、教学基本功好。
教态和蔼,语言亲切有感染力,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普通话好,板书规范。
二、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
《认识角》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数学来源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还是比较低级的,在进行逻辑推理时还往往需要有具体事物的支持,还难以运用假设和命题进行推理。
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必须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潘老师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使学生对角有了直观的感受,再抽象出角的图形,通过不同层次的感知加深对角的认识。
四、注重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通过让学生指角、摸角、画角、做角这一系列的活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
五、注重学法指导及注意力培养,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如:示范怎么指角;多次提醒学生“注意力要集中”;多次提示学生“思考”。
六、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潘老师课件做的很好,能恰到好处的运用课件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如:从图形中找角的练习;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等。
总之,这节课潘老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
学生学习方式丰富多样,讲求实效,真正实现了“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这一目标,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1、学生指角的边时应该指完整而不是指边上的某一点。
2、教师示范指角后应该小结指角的方法。
3、在比较角的大小时节奏过快。
4、最后一题思考题,应该用视频展示,再归纳出出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