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控规调整

控规调整

1、什么是调整控规
对拟建项目所处地块的“控制性规划指标”进行变动,称作调整控规,也叫控规调整、规划调整等,土地变性、改变土地用途等也属调整控规。

“控制性规划指标”最主要的几项是容积率、控高、密度、绿化率、用地性质等,凡对以上任何一项指示申请调整的,都属调整控规范畴。

现实中最多的修改规划申请是:增加面积,增加高度,提高容积率,改变性质,调整土地用途等。

2、调整控规的起因
直观原因:在规划实施前、实施过程中的建设变动、修改是一个出现较为普遍的现象。

表征原因为规划编制技术缺陷、市场作用力、个案特殊原因等。

深层原因:规划调整是规划控制所应当具有的严肃性、科学性同市场经济所代表的不确定性对规划所期望的具有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的矛盾协调的产物。

3、调整控规的审批原则
建设单位申请规划调整,绝对是一件高难度低成功率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口子不能开大,否则就乱了,城市总体规划很快就会变成废纸。

所以原则是:可调可不调的一要不调,不得不调的慎重处理。

什么样的项目能调,什么样的项目不能调,什么样的调整内容能得到批准,什么样的调整内容得不到批准,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标准,对尺度和标准的拿捏对政府来说其实也很头疼,但规划委内部大
致上有一个尺度。

尺度是:中央单位、部队武警的申请,对合理的部分酌情考虑;对原控规中明显欠妥的内容酌情考虑;与大的环境、政策、政府工作重点、产业方向相一致的“顺向调整、酌情考虑”。

不可回避的是,正确的运作方式和正确的运作程序,所起的作用不能忽视。

4、申请调整总体规划的大致程序
由土地方向市规划委提出调整申请,市规划委对认为可以考虑的申请,转交市规划院进行技术层面上的认证,市规划院将意见反馈给市规划委后,市规划委召集由多个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联席会没问题后,将项目情况在规划委网站上进行公示,公示期平静度过后,规划委将初步意见上报市政府,市政府同意后,由市规划委给申请方下工回复意见,完成对某地块的规划调整。

上述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申请的搁置。

5、调整控规的程序和时间
控规调整的时间没有明文规定,但非常耗时,最理想的情况3-5个月,若有单位说他们调控用了1-2年时间,这也属正常情况。

6、对控规调整工作的几点建议
6、1加强控规的法律权威性
进一步明确控规的法律地位,并按法定程序予以立法。

同时,按法定程序对控规的运行、维护、实施以及对控规修编和调整进行立法。

6、2建立对控规的定期整体修编和局部调
整相结合的并行机制对于控规编制和修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由政府组织定期对控规进行整体修编。

明确控规编制和修订的专司机构及其职责,建立控规编制和修订的经费保障机制。

二是强化经济分析在控规编制中的佐证作用。

同时在规划修订的同时应积极引入新的规划理念,如城市经营的思想、奖励机制等。

三是规定城市土地开发和公用设施配套。

四是通过规划编制的完善,加强控规对城市发展的宏观调控和有效引导。

五是在维护控规编制成果严肃性的基础
上适度增强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注意与规划
管理的衔接。

六是加强控规与其它规划的合理衔接,
避免控规与其它规划之间出现矛盾。

强调控
规与总规、分区规划、重点地区控制规划、修
建性详规以及重点区域城市设计的衔接。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皇城保护规划,25片
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文物保护与建设控制要
求以及中轴线城市设计、朝阜大街城市设计、
中关村西区、CBD 等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和
修建性详细规划等。

4.3.完善控规的调整程序,加强控规调整
的管理工作
控规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完善控规调整的技术管理要求,加
强对控规论证的规划设计单位的管理。

要求
论证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技术管理要求进行论证;扩大控规调整论证范围,要通过一个项目的论证,解决区域控规的调整问题;论证必须符合城市公共利益,不能违反相关规划和规
定的要求,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文物
保护规定等。

二是控规调整的内容应与原控规衔接并
纳入原控制性详细规划。

三是建立控规调整审查的评估体系,规
范控规调整审查标准并使之制度化。

四是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控规调整工作程
序,减少工作周期,提高工作效率。

4.4.进一步提高公众的规划决策参与意识
控规的公众参与是增强规划透明度的重
要手段,也是控规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规划编
制、管理的重要信息渠道,因此要拓宽公众参
与的渠道及有效途径,充分体现规划决策的
民主化,进一步加强社会监督和信息反馈。

4.5.加强支撑控规执行的相关政策的制定
目前控规实施主要依据其刚性指标,缺
乏对市场的适应性,应该研究其在部分领域
与其他政策配套实施的可行性,如经济政策,奖励机制等,运用经济杠杆来引导和控制控规的实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