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六半导体器件仿真实

实验六半导体器件仿真实

实验六半导体器件仿真实验姓名:林少明专业:微电子学学号11342047【实验目的】1、理解半导体器件仿真的原理,掌握Silvaco TCAD 工具器件结构描述流程及特性仿真流程;2、理解器件结构参数和工艺参数变化对主要电学特性的影响。

【实验原理】1. MOSFET 基本工作原理(以增强型NMOSFET 为例):图1 MOSFET 结构图及其夹断特性当外加栅压为0 时,P 区将N+源漏区隔开,相当于两个背对背PN 结,即使在源漏之间加上一定电压,也只有微小的反向电流,可忽略不计。

当栅极加有正向电压时,P 型区表面将出现耗尽层,随着V GS的增加,半导体表面会由耗尽层转为反型。

当V GS>V T时,表面就会形成N 型反型沟道。

这时,在漏源电压V DS的作用下,沟道中将会有漏源电流通过。

当V DS一定时,V GS越高,沟道越厚,沟道电流则越大。

2. MOSFET 转移特性V DS 恒定时,栅源电压 V GS 和漏源电流 I DS 的关系曲线即是 MOSFET 的转移特性。

对于增强型 NMOSFET ,在一定的 V DS 下, V GS =0 时, I DS =0;只有 V GS >V T 时,才有 I DS >0。

图 2 为增强型 NMOSFET 的转移特性曲线。

图 2 增强型 NMOSFET 的转移特性曲线图中转折点位置处的 V GS (th ) 值为阈值电压。

3. MOSFET 的输出特性对于 NMOS 器件,可以证明漏源电流:令n =oxWC Lμβ,称β为增益因子。

(1)()DS GS T V V V <<-由于 V DS 很小,忽略2DS V 项,可得:I DS 随 V DS 而线性增加,故称为线性区。

(2)()DS GS T V V V <-DS V 增大,但仍小于()GS T V V -,2DS V 项不能忽略。

故:在一定栅源电压下,V DS 越大,沟道越窄,则沟道电阻越大,曲线斜率变小。

根据③式知,I DS -V DS 关系曲线为通过原点的抛物线。

当 V DS =(V GS -V T )时,I DS -V DS 关系曲线斜率为 0,表明此时沟道电阻很大。

在该区,沟道电阻逐渐变大,称为可变电阻区,或非饱和区。

(3)()DS GS T V V V ≥-将()DS GS T V V V =-代入①式,得到此时,漏电流 I DS 与漏源电压 V DS 无关,即达到饱和,I DSat 则称为饱和漏电流。

根据上述分析,可分析 MOSFET 的输出特性曲线:图 3 增强型 NMOSFET 输出特性4. 影响阈值电压的因素:可以证明,对于 NMOSFET 的阈值电压 V T 表达式为:其中, Cox 为栅电容,Fp ϕ为费米势,ms φ为接触电势差, Qox 为氧化层电荷密度。

由公式⑤可知,影响阈值电压的主要由栅电容 Cox 、衬底杂质浓度、氧化层电荷密度 Qox 等因素决定。

由0sox oxC t εε=可知,氧化层厚度 tox 越薄,则 Cox 越大,使阈值电压 V T 降低。

费米势:ln AFp iN kT q n ϕ=,当 P 区掺杂浓度 N A 变大,则费米势增大,阈值电压 V T 增大 。

氧化层电荷密度 Qox 增大,则 V T 减小。

5. 影响 MOSFET 输出特性的因素由①式可知,影响输出曲线的因素为增益因子β和阈值电压 V T 。

已知n oxW C Lμβ=,因此,当沟道长度 L 增大时,β减小。

由原理 4 知,影响 V T 的主要因素有栅电容 Cox 、衬底杂质浓度、氧化层电荷密度 Qox 等因素。

【实验仪器】计算机,Silvaco TCAD 软件【实验内容】1.采用ALTAS 器件仿真工具对NMOS 器件电学特性仿真(1)I-V输出特性曲线a、Vds=0.1V时,Id-Vgs曲线。

b、Vgs分别为3.3V、4.4V和5.5V时,Id-Vgs曲线。

(2)器件参数提取,如阈值电压、Beta和Theta等。

2.改变器件结构参数和工艺参数,分析其对NMOS器件主要电学特性的影响。

(1)栅氧厚度tox(2)沟道长度L(3)衬底杂志浓度【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1.采用ALTAS器件仿真工具对NMOS器件电学特性仿真在Silvaco 中建立的指定参数器件模型结构如图示:图4指定参数MOSFET 结构模型中,氧化层厚度tox 为0.1 μm,沟道长度L 为1 μm,p型衬底浓度10^17cm-3,n 阱掺杂浓度为10^19cm-3。

选用载流子统计模型(fermidirac)对器件进行模拟,固定漏源电压为0.1V。

所得的转移特性曲线如图所示:图5 转移特性曲线图当V GS分别为3.3、4.4、5.5V 时,模拟出器件的输出曲线如图示:图6 器件输出特性曲线由下至上的曲线分别代表V GS为3.3、4.4、5.5V 的情况。

由该模拟结果可得,在V GS>V T 的情况下,随着V GS的增大,饱和漏源电流I DSat增大,与式④所分析的结果相符合。

观察曲线可知,当V DS较小时,曲线近似呈线性,随着V DS增大,曲线趋于平缓,与实验原理分析结果相符。

提取器件参数,从运行窗口中可以看到阀值电压,Beta 和Theta 等,如下:图7 提取参数代码段1提取结果总结如下:阀值电压:vt=3.41966 VBeta:beta=4.24194e-005 A/V2Theta:theta=0.0644978 1/V2.改变器件结构参数和工艺参数,分析其对NMOS器件主要电学特性的影响。

(1)改变栅氧厚度tox的值,分析其对NMOS器件电学特性的影响。

①将氧化层厚度tox从0.1μm改为0.05μm,分别就器件结构及器件参数、转移特性曲线、输出特性曲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

器件结构及器件参数比较(1)tox=0.1 μm (2)t ox=0.05 μm图8器件结构及器件参数图对比观察器件结构图和器件参数值可知,栅极和沟道之间的氧化层变薄,而且阈值电压变小了,Beta 值变大了,Theta 值变小了。

转移特性曲线改变比较图9 器件转移特性曲线对比观察图9曲线,可知改变氧化层厚度为0.05 μm 后,V T = V ,比氧化层厚度为0.1 μm 时的V T =3.41699 V 要小,说明氧化层变薄后,阈值电压降低。

由公式⑤以及公式0sox oxC t εε=,分析可知,当氧化层厚度t ox 的值越小时,即氧化层厚度越薄,栅极电容C ox 的值越大,使阈值电压的降低。

可知仿真结果和理论分析相符合。

输出特性曲线比较(V gs 分别为3.3v ,4.4v ,5.5v )图10器件输出特性曲线对比观察图10曲线,可知改变氧化层厚度为0.05 μm 后,在通入同等栅极电压的情况下,氧化层厚度变薄,饱和漏源电流变得比原器件大。

由公式0sox oxC t εε=,n oxW C Lμβ=分析可知,氧化层厚度变薄,C ox 和β的值同时增大。

由此可知,仿真结果和理论分析相符合。

②将氧化层厚度tox 从0.1μm 改为0.2μm ,分别就器件结构及器件参数、转移特性曲线、输出特性曲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

为进一步验证①中的结论,下面将列出厚度为0.2μm 时,器件结构及器件参数、转移特性曲线、输出特性曲线三个方面的仿真情况,不对结果再作详细分析。

器件结构及器件参数比较(1)t ox=0.1 μm (2)t ox=0.2 μm图11器件结构及器件参数图对比转移特性曲线改变比较图12 器件转移特性曲线对比输出特性曲线比较(V gs分别为3.3v,4.4v,5.5v)图13器件输出特性曲线对比分别观察图11,、图12、图13可知,当氧化层厚度增大时,阈值电压增大,饱和漏源电流变得比原器件小,即β值减少。

可知当氧化层厚度增大时,仿真结果和理论分析也一致。

(2)改变沟道长度L的值,分析其对NMOS器件电学特性的影响。

将沟道长度度tox从1μm改为0.6μm,分别就器件结构及器件参数、转移特性曲线、输出特性曲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

器件结构及器件参数比较(1)L=1 μm (2)L=0.6 μm图14器件结构及器件参数图对比观察图14,可知当沟道长度减小到0.6μm后,阈值电压减少到3.32242V,但变化幅度非常小,另外,β值减小,θ值增大。

转移特性曲线改变比较图15 器件转移特性曲线对比改变沟道长度为0.6μm 后,阈值电压V T =3.32242V ,与沟道长度为1μm vt=3.41699 V 近似相等,说明沟道长度和阈值电压无明显相关性。

结合实验理论分析,在理想状态下,由公式可知,阈值电压与沟道长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仿真结果和理论分析结果相符合。

输出特性曲线比较(V gs 分别为3.3v ,4.4v ,5.5v )图16器件输出特性曲线对比由图可知,沟道长度变短之后,在通入相同栅压的情况下,饱和漏源电流比改变之前要大。

结合实验原理分析,n oxW C Lμβ=,当沟道长度变小时,β值增大,饱和漏源电流增大。

可知仿真结果和理论分析结果相符合。

(3)改变衬底掺杂浓度的值,分析其对NMOS器件电学特性的影响。

将衬底掺杂浓度从1017cm-1改为1015 cm-1,分别就器件结构及器件参数、转移特性曲线、输出特性曲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

器件结构及器件参数比较(1)N A =1017cm-1(2)N A = 1015 cm-1图17器件结构及器件参数图对比观察图17可知,衬底浓度减小时,阈值电压减小了,β值增大,theta值减小了。

转移特性曲线改变比较图18 器件转移特性曲线对比改变衬底掺杂浓度为1015 cm-1时,阈值电压减小为vt=1.25669 V,比掺杂浓度为1017cm-1时小由公式分析可知,当掺杂浓度减小时,费米电势增大,则阈值电压减小。

所以仿真结果和理论分析结果相符合。

输出特性曲线比较(V gs分别为3.3v,4.4v,5.5v)图19器件输出特性曲线对比观察图19可知,衬底浓度变小后,通入相同的栅极电压下,饱和漏源电流比改变前小。

由半导体物理知识可知,衬底掺杂浓度减小会增大载流子迁移率,根据公式n oxuW C Lμβ=,β值增大,饱和源漏电流增大,所以,可知仿真结果和理论分析结果相符合。

【实验总结】一、通过本次实验,熟悉了利用silvaco 软件进行NMOS 器件结构描述流程和电学特性仿真的流程,通过修改参数进行仿真实验,对于器件参数对器件电流特性的影响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通过改变实验参数,可总结出:1. 随着栅压的提高,横流区的漏极电流也相应提高;2. 恒流区的漏极电流也是随着漏极电压增大而略有增大,不是理想横流特性;3. 随着栅极与沟道间氧化层厚度的变小,栅极对于漏极电流的调控能力增强;4.当栅压过大时,会出现氧化层击穿,会导致漏极电流反而减小;5.由于氧化层太薄,导致漏电流更大了,所以器件开关比变小;6.随着沟道长度的增加,漏极电流会有所下降,但是恒流特性会有所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