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诗两首教案

现代诗两首教案

现代诗两首教学目标1.品味、感悟两首诗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1.品味和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欣赏作者在表达感情时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安排交流课前学习成果(学习途径:图书资料、网上资料等)。

学生自由发言。

教学内容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老师课前放的这首民歌歌名是什么?谁唱的?是用什么形式写成的民歌。

(信天游)信天游是一部镌刻在黄土高原的传世巨著,是劳动人民自由酣畅地抒发情怀的心声,它游荡在天空,流走于沟溪,回音于山谷。

这样的民歌韵律和谐,感情奔放。

那么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本节课让我们与贺敬之一起回延安,体会信天游的形式,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挚爱深情。

二、了解作者、感知深情:1、解题:“回”诗眼,从别处回到原处,返还延安,那么对延安你了解多少呢?延安是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发展壮大,毛泽东思想在这里成熟,毛泽东的旗帜从这里飘向全国。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

2、介绍贺敬之和写作背景现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写作背景:“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三、解读探究、品味深情:1、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诗人心中?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师:倾听是一种享受,尝试才是真正的快乐。

全诗分为五部分,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把你喜欢的一部分深情地朗读给大家。

老师希望你们能倾情投入。

注意语速,读出停顿。

把握语调,读出情感。

揣摩语气,读出韵味。

2、学生读课文。

师:课文大家读得很投入,很有感情。

此刻老师还想分享的思考结果。

看大屏幕。

3、明确真情寻觅的两个小题。

明确:(1)两行一小节,小节尾字押韵。

有时候几节一韵。

师:这是信天游形式的一个特点,还有什么特点?我们权且留个悬念。

(2)母亲“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母亲延安换新衣。

”“再回延安看母亲”师:母子即将重逢,定会触动赤子的缕缕情思,让我们深情驻足第一部分。

体会其深情。

四、深情驻足。

带着问题走进1、朗读第一部分预设1:第一部分描写了诗人的哪些动作?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明确:抓黄土、贴心窝、搂宝塔山、扑亲人怀。

分析:用“抓”而不用“捧”,“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有紧握不放之意。

用“贴”而不用“放”贴有紧挨之意,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亲密,珍爱延安土地。

读出激动之情;用“搂”而不用“抱”都是用手臂困住,“搂”动作幅度大,富有力度;用“扑”亲人怀,外在动作,揭示内心,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表情强烈,见到延安的极度兴奋、喜悦。

师:阔别十载,一朝回归,情难自禁,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化作强劲有力的动作。

预设2:诗人见到延安,他为什么这么激动呢?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这是世界上最崇高最真挚最淳朴的革命母子情)师:那么诗人为什么把延安比作母亲呢?他们关系到底如何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眸。

五、恩情回眸1、朗读第二部分2、预设:诗人与延安的关系如何?为了弄清他们的关系,我们把目光先锁定这四句诗。

明确: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借树梢树枝树根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这里的人与延安人民亲密无间。

羊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诗人如羔羊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

师:这种关系用一个词来形容,即亲密无间(血肉联系)找同学朗读读出这种亲密无间的感情。

每一节诗用了特殊的手法,那就是比兴手法。

师:延安对诗人有养育之恩,还有哪些恩情呢?师:回忆往昔,诗人在这里学本领、学知识、学真理,在延安满载收获。

养育恩恩比天高,哺育情情深似海。

当诗人背起行囊奔向前方,天南海北想着母亲延安,可见诗人对延安有着怎样的感情?明确:心怀感激。

师:追忆往昔,无限感激。

诗人与延安人民有血浓于水的感情,那么久别重逢会是怎样的场景?六、热情聚焦1、朗读第三部分2、预设:诗人用了哪些一下意象描写团聚的场面?明确:酒、馍、炭火、窑洞。

师:酒、馍、炭火、作者与延安亲人会聚在一起。

(板书:会)来的人是多是少呢?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明确:“满窑。

脚步声”可见气氛之亲切,场面之热烈。

很有地方特色。

3、预设:文中写了那些人前来团聚?明确:老人、小孩、青年人4、预设:写老人为什么会写到“鸡毛信”、“白头发”?明确:表现出延安父老在保卫延安中经历过艰苦的斗争,赞颂他们为了革命立下的功劳。

师:亲人重逢多是叙旧,话离别之情,他们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呢?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夸张、比喻话题由延安飞跃千山万水,全国发展形势就像长江黄河一样汹涌澎湃,作者内心也是兴奋不已。

读四句诗读出出兴奋之情)十年来的发展的确说不完道不尽。

师:那么延安在十年来的革命进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七、走进第四部分(至情捕捉)1、朗读第四部分2、预设:延安在十年来得革命进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选用了哪些修辞?明确:街道、楼房、电灯、绿树。

拟人、排比、比喻师:(旧貌换新颜,一切都是那么欣欣向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延安的今天是什么样呢?绿树成荫楼房林立,道路纵横,车水马龙,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师: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同学们也许不知道,在十二五计划中开发延安及大西北作为工作重点,我们共同期待和祝愿在党的领导下,迎接延安人民的一定是一个绚丽多彩的春天。

师:看到延安城的巨大变化,字里行间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呢?明确:欣喜、赞美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不仅源于个人因素,还有什么原因吗?八、走进第五部分1、齐读第五部分(课堂里最美的还是琅琅的书声。

)2、预设:前三节特定的处所,特定的事物老师补充介绍:这三节诗我们能体会出怎样的感情?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寻找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意境。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诗中是怎么体现闻一多先生提倡的三美原则的。

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