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胆酸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意义

甘胆酸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意义

甘胆酸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究甘胆酸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58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病理性黄疸患儿(病理性黄疸组)34例、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乳性黄疸组)24例,选取年龄相似的同期住院轻症呼吸道感染患儿35例作为对照组。

比较三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总胆汁酸、甘胆酸水平。

结果病理性黄疸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和甘胆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1.370、3.958、4.813,P<0.01)。

母乳性黃疸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和甘胆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402、2.994、4.205,P<0.01)。

结论血清甘胆酸可较为灵敏地反映新生儿肝功能的病变,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甘胆酸;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主要由胆红素排泄功能障碍引起,其发生率居住院新生儿的首位,主要症状为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含量过高,穿过血脑屏障使神经细胞黄染,导致胆红素脑病[1],对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早期的生物化学方法对肝功能进行检测,各指标均无异常,因此,作者根据血清甘胆酸(cholyglycine,CG)浓度变化对肝功能改变的敏感性的基本原理,探究甘胆酸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6年2~10月收入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5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其中病理性黄疸患儿(病理性黄疸组,34例)、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乳性黄疸组,24例)。

病理性黄疸患儿中,男19例,女15例,平均日龄(16.1±6.7)d,
其中感染患儿19例(败血症5例、脐炎4例、脓疱疹4例、肺炎6例);围生因素5例,均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母子血型不合溶血因素10例,ABO溶血病9例,Rh溶血病1例。

母乳性黄疸患儿中,男13例,女11例,平均日龄(16.7±6.2)d。

另外,选择与本组患儿年龄相似的同期住院轻症呼吸道感染新生儿35例作为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平均日龄(16.6±7.0)d,无黄疸及肝功能异常,无输血史。

两组患儿的性别、日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所有患儿于住院后次日早晨采空腹静脉血,采集血样后迅速分离血清,低温保存。

采用均相酶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总胆红素、总胆汁酸、甘胆酸(罗氏Cobas8000型生化自动分析仪)水平。

所有操作由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病理性黄疸组与对照组总胆红素、总胆汁酸、甘胆酸比较病理性黄疸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和甘胆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1.370、
3.958、
4.813,P<0.01)。

见表1。

2. 2 母乳性黄疸组与对照组总胆红素、总胆汁酸、甘胆酸比较母乳性黄疸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和甘胆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402、2.994、4.205,P<0.01)。

见表2。

3 讨论
血清甘胆酸是肝脏合成的胆酸与甘氨酸结合形成的结合型胆酸之一,由肝细胞内的胆固醇经过一系列繁杂的酶促反应形成初级胆汁酸,其中胆酸类固醇核上侧链末端羟基与甘氨酸结合,形成甘胆酸[2],储存在胆囊中。

肝脏是人体内合成胆汁酸的唯一器官,而甘胆酸是胆汁酸的主要成分,因此甘胆酸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体内胆汁酸水平[3]。

甘胆酸在血清中主要以蛋白质结合形式存在,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主要通过肠-肝循环系统,血清甘胆酸在肝细胞内合成以后,经由毛细胆管等进入胆囊,随胆汁分泌进入十二指肠,超过95%的甘胆酸被回肠吸收,然后由肝脏摄取门静脉内99%以上的甘胆酸并进行再利用[4],因此,进入体循环的甘胆酸不足1%。

正常人的体内血清甘胆酸浓度均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由此可以推论,肝细胞受到损伤时,其摄取甘胆酸的能力降低,导致血清中甘胆酸含量升高;当胆汁在体内淤积时,肝脏排泄胆酸受到阻碍,导致返流血液循环的甘胆酸含量升高,同样导致血清中的甘胆酸含量升高。

因此,血清甘胆酸被公认为评价肝细胞功能和肝脏损害的敏感指标之一。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临床中常见的病理或生理现象,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黄疸指数过高可能会对新生儿的大脑产生严重不良影响,若未及时发现治疗可对患儿大脑造成不可逆性永久损伤,严重威胁到患儿的健康成长。

造成患儿黄疸的原因多样且复杂,如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对肺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抵抗力较差,感染后可抑制肝酶活力,导致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进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5];其次,分娩过程中患儿若发生缺氧情况,酶活性降低使得葡萄糖醛酸的生成受阻,导致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近年来,母乳性黄疸也多有报道,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与母乳喂养肠道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和活性有关,但目前尚未定论[6]。

早期的生物化学方法对患儿的肝功能进行检测,各指标均无异常,因此,本文根据血清甘胆酸浓度变化对肝功能改变的敏感性的基本原理,探究甘胆酸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中,病理性黄疸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和甘胆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1.370、3.958、4.813,P<0.01)。

母乳性黄疸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和甘胆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402、2.994、4.205,P<0.01)。

与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血清甘胆酸可较为灵敏地反映新生儿肝功能的病变,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医学工作者深入研究并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古丽,黄薇,董文斌,等. 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与肾损伤的关系研究.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6(1):62-66.
[2] 廖琪,黄江燕,邹贵勉,等. 不同血液净化模式对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比较.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16,36(1):105-108.
[3] 赵春华,王欲琦. 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及智能发育的影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3):88-90,94.
[4] 余月,杨琍琦,王宁玲,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24例的临床特点分析.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0(7):1042-1044.
[5] 顾珩,沈艳辉,纪丽丽,等.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胆红素水平与听力损失相关性分析.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2):160-163.
[6] 巩海亮.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血清甘胆酸水平对围生儿及孕妇影响. 中国医药导报,2014,11(9):74-7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