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及相关知识;2.积累文言词汇;3.体悟作者“尽吾志”“深思慎取”的思想。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写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
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字词汇总字音褒bāo禅山华huá山庐冢(zhǒng)深父(fǔ)怠(dài)咎(jiù)好游(hào)仆(pū)碑无物以相(xiàng)之有穴(xué)窈(yǎo)然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形容词活用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动词活用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一词多义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5.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盖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文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然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3.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相1.无物以相之动词,帮助2.则将焉用彼相矣名词,扶助盲人的人3.桓公欲相鲍叔动词,使为相4.悔相道之不察兮动词,省视,察看5.儿已薄禄相名词,相貌6.及时相遣归代词,(偏指一方)我古今异义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虚词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而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连词,表示转折2.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连词,因而表示因果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连词,表示并列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连词,表示递进其1.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指慧空禅院3.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代“仆碑”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它,代“穴”;后“其”,代词,那些,作“好游者”定语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前“其”,代词,它,代后洞;后“其”,代词,代游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指古人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8.视其左右代词,洞,洞壁9.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10.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11.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12.既其出助词,无义以1.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介词,因、由于。
2. 无物以相之介词,来。
3. 险以远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4. 由山以上连词,表承接。
重点语句判断句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此余之所得也!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于其址舍)省略句不随(之)以止也。
课文精要理清结构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
第二部分(3、4段),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把握重点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接着,追述命名为褒禅山的原因;而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然后,以慧空禅院为基点,重点记叙褒禅山的名胜华山洞。
接着,又写距华山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况。
“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
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要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
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设下张本。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本段记叙了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
承接上段华山洞的方位和命名,进一步分别就华山洞的前洞和后洞加以叙写。
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虽有美景而不险绝,“而记游者甚众”,不足以游,所以一笔带过;后洞与前洞相比,则迥然不同,它不像前洞那样平坦广阔,游人举足可到,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处,需要花费气力才能到达,而且“入之甚寒”,所以即使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穷尽它的尽头。
然而,惟其险绝,才有奇观。
因而,引起了作者与同游者的极大兴趣。
于是,他们拿着火把走了进去,走得越深,行进越艰难,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
可是,行进的艰难与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游者之中有倦怠而想出来的人说:“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光了。
”这么一说,大家就随着他一起走了出来。
走出洞后,作者深有感慨,慨叹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在洞的左右壁上,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
如果再往深处走,到达的人就更少了。
这说明:没有大志而畏于艰险的人,是不能够深入险境而窥视到异观的。
因而,又回顾自己在洞里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是可以继续前进的,只是听了倦怠者的话,随着走出洞来,而不能极尽游览之乐。
目的不达,满腹憾恨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可见作者不畏艰险的积极进取精神。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于是余有叹焉”一句,奠定了全段的基调,为展开议论作了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转折。
行文先从古人的行事说起,而后又回到游览风物上来,加以发挥议论。
就古人来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这是因为他们对事物观察思索得深切,而没有探索不到的地方。
作者称引古人,是为了借古鉴今。
今人行事,要想有所收益,也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
但事实上,并不是人人都具有这种精神。
就以游览风物来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这种现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现。
而天下的奇异雄伟、异乎寻常的景物,又常常在险远之处,人们却又很少能够到达,那也就不可能看到奇景异观了。
那么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作者进而又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说: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这里强调了一个“志”字,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
二是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这里又强调了一个“力”字,这个“力”,是指气力。
如果气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样,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
三是有了大志和气力,而又不轻易地倦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这里又强调了一个“物”字,这里所说的“物”,是指火把之类的借助之物。
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
总之,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
这是就正面来说。
反过来说,气力可以达到而又未能达到,这对别人来说是非常可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很可悔恨的。
如果竭尽了自己的志气,也仍然达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
这样,谁还能讥笑他呢?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
这就是作者游览华山后洞之后的心得和体会。
这个心得和体会,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过了游览,也可以用之于从事一切事情。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作者从仆碑上尚可辨识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误读为“华实”之“华”,从而联想到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