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十分之一。
今: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不平常。
今: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命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识其本名
2.动词作名词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前进的事,见到的景象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流传的文字
3.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从旁边
4.形容词作动词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头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情享受
不出,火且尽燃尽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5.形容词作名词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6.使动用法
使……错误,弄错
1、仆:倒伏。
有碑仆道
2、咎:责怪。
则或咎其欲出者
3、夷:平坦。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4、相:帮助、辅佐。
无物以相之
五、重点虚词
1. 其
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洞
问其深代词,它的,代穴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它们的,代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代华山洞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代仆碑
盖其又深代词,它,代后洞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我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代古人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院东五里/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代词,那
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个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那些
既其出助词,没意义
其孰能讥之乎? 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2.以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介词,因为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介词,用来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修饰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连词,因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表并列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志与力,而不随以怠连词,并承接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连词,表目的,来
由山以上五六里助词,与某些方位词、时间词连用,表示时间或方位。
3、之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而卒葬之代词,代褒禅山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代指华山
入之甚寒/谓之后洞/入之愈深代词,代穴
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代游览的事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代词,代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
遂与之俱出/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代欲出者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代词,代有志与力者
其孰能讥之乎?代词,代尽志不能至者
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余之力尚足以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此余之所得也
助词,的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助词,补语的标志
4、而
而卒葬之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表承接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至于幽暗昏惑而无
物以相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表转折
有怠而欲出者/来而记之者已少/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表递进
而人之所罕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表并列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表因果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前一个“而”表并列,后一个“而”表因果
5.焉
于是余有叹焉/而人之所罕至焉助词,表陈述语气
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的地方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此余之所得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状语后置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3、省略句:
而卒葬(于)之/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七、文化常识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
3、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4、古人称谓之一:籍贯+姓+名+字。
庐陵萧君圭君玉
5、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八、重点语句翻译
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点评:者……也,判断句。
以,连词,因为。
乃,加强判断语气。
名,名词作动词,称叫,命名。
翻译: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就这样称呼它。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点评:其①,代词,它的;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则,承接,那么;其②,指示代词,
那些;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也,表肯定语气。
翻译: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点评:以,连词,表修饰。
翻译: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点评:其①,助词,不译。
则,承接,就,便。
咎,责怪。
其②,指示代词,那。
而①,表并列,不译。
其③,我,自己。
而②,因果关系,因而。
夫,那。
也,肯定语气。
翻译:已经出洞,就有人责怪那要求出洞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因而不能尽情享受(尽兴)那游览的乐趣。
5、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点评:夫,发语词。
以,表并列或递进。
则……则,表对举。
翻译: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游览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
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点评: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语气。
而,表转折,却。
其,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之,代词,他。
翻译: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后悔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点评:所以,……的原因。
学者,古今异义词,求学的人。
而,表并列。
之,代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
也,表判断。
翻译: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原因了。
九、理解性默写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
4、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6、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7、尽无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8、体现作者的观点的句子是:尽无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