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团课ppt

团课ppt

• •
第一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 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一、法和法律体系
法是什么 –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制阶级意志
的规范体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 法的基本特征 – 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
–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 法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 法的实施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
• •
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是人民 民主专政的领导 力量,工人阶级 的领导是人民民 主专政的根本标 志。
工农联盟
人民政协
工农联盟是人民 民主专政的阶级 基础,工人阶级 和农民阶级都是 劳动者阶级,是 我国革命和建设 的基本力量。
中国共产党处 理同各民主党 派关系的方针 为“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肝 胆相照、荣辱 与共”。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全面展开 – 全面展开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召开到党的十四大之前;
– 特点: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制定了一批适应改革开放、维护
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重要法律;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和工作机 制不断完善,立法机构不断健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形成 – 框架形成阶段——邓小平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党的十四大召开到党的十五 大召开前后;
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 公民权利和 自由的广泛 性 公民权利和 自由的现实 性 公民权利和 义务的平等 性 公民权利和 义务的一致 性
我国公民的 基本权利
1、平等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4、公民的人 身自由;5、公民的监督权和取得 赔偿权;6、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 包括公民的财产权、继承权、劳 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等;7、 特定人的权利,如离退休人员和 军烈属的生活保障权,妇女、婚 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受 国家保护的权利,华侨、归侨和 侨眷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受到保护 的权利等;8、公民的教育、科学、 文化权利和自由。
的原则;6、从物质上和法律上
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的原则。
• •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特定国家表现其国家的整体和局部之间相互关系所采取的外部 总体形式。它与政体同属国家形式,是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国家基本 上有两种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和复合制。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这是由 历史、民族、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各族 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国《宪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所谓“特 别行政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 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 分离的一部分。特别行政区政府由当地人组成,除外交国防由中央统一管理外, 可以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现 行法律基本不变。我国目前有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 区。
– 贯彻“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制定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根据香 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制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等有关香港 问题的法律和决定;
– 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教育、科学、卫生、体育、环保、国防等方面, 也制定和修改了一批重要法律; – 在这个阶段,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审议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草 案129件;通过法律85件、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33件,共计118件。
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
经济 建设
民主 政治
教科 文卫
社会 事业
合同法、 证券法、 招标投标 法、信托 法、个人 独资企业 法等
修改了民 族区域自 治法、村 民委员会 组织法、 行政复议 法、政府 采购法等
制定或修改了 高等教育法、 国防教育法、 民办教育促进 法、科学技术 普及法、文物 保护法等
总结各地多年 实践和实施地 方性法规经验, 制定了人口与 计划生育法, 修改了工会法, 制定了安全生 产法

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体又叫政权组织形式或政治制度,主要是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形式,
包括政权的构成、组织程序和最高权力的分配情况,以及公民参加管理国家
和社会事务的程序和方式。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各 级人民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 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它监督,向它负 责;人大常委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的根本 政治制度。

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
– – – – –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要求平等的原则;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 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和国家赔偿的原则。
第二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 发展历程
• 一、共同纲领和宪法为中国特色法律大厦奠基 – – – – 1949.9.2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致通过《共同纲领》; 1950.4.13《婚姻法》——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法律; 1953.3.1《选举法》; 1954.9.2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并最终形成 – 基本形成阶段——从党的十六大召开到2010年底; – 特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为目标,以提高立法质量为重点,继续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对宪 法作了第四次重要修改;抓紧制定在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法律,集 中力量突破立法重点难点;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迈出新步伐;对现行法 律法规进行全面清理,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和谐、统一。
第四章 宪法——规范国家生活的根本大法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未来的发展,都离不开宪法发挥其必要 的统帅作用。宪法不同于其他的一般法律,宪法是我国治国的根本大法。
宪法的基本特征 宪法的内容在于规 定一国的根本制度, 主要涉及国体、政 体、国家结构形式、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 基本义务、国家机 关与公民之间的关 系等。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 律效力,宪法是其 他一般法律的立法 基础,任何法律、 法规不得与宪法相 抵触。 为保证宪法的尊严 和相对稳定性,宪 法的制定和修改程 序比普通法律更为 严格。


• •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指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为核心的各种
基本经济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称。我国宪法第六条规定:“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 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 我国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 要组成部分,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 初步形成阶段——从党的十五大召开到党
的十六大召开前后;
– 特点:紧紧围绕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 提高立法质量;对宪法作了第三次重要修 改;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 行总体研究,提出落实立法工作总目标的
略和实现立法工作总目标,加强立法工作,
任务和措施;制定立法法,使立法制度和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指的是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 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人。我国宪法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 人都是我国公民。公民基本权利是指公民依照宪法享有的人身、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权益。宪法规定公民最基本、最主要的权利和义务。

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宪法是在阶级斗争中 胜利的那个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宪 法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无不如此,超阶级的宪法是不存在的。

我国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证书。宪法的制定者是人民,人民通过宪法 制定活动将符合自己利益的事项用宪法规定的形式肯定下来,并在宪 法中设立相应的国家机关来保障人民的利益。
第三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 决定因素、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 一、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决定因素 – 是由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决定的; – 是由我国统一的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决定的; – 是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的; – 是由我国的立法体制决定的; – 是由我国法律的效力等级决定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重新起步
1982年 12月4日
•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 了新宪法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选 举法、地方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人民法院组织法、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七部法律
197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 •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由七个法律部门和三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构成。 七个法律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 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三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
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 单行条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 –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 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科学要求; – 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 文化要求; – 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 特点: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对宪法作了第二次
修改;加快立法步伐,抓紧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同时也 注意制定好其他方面的法律;在立法指导思想、立法制度和工作机制上 取得新进展;
– 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对宪法进行第二次重要修 改; – 把加快经济立法作为第一位任务,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努力建设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 – 总结十七年来实施刑法的实践经验,对刑法进行了全面修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