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学前教育专业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第一章1.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2.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3.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第二章1.“序”被认为是夏代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它起初是教射的地方。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
4.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即“六经”)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第三章1.注明与下列观点最相关的人物:(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丘);(2)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翟);(3)“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轲);(4)“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况)。
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3.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和“贤士”。
4.养士之风促进了战国时期教育的发展,以养士闻名的四大公子是: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
5.孟子提出的“五伦”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6.“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明确提出的教育主张。
7.《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8.《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第四章1.在秦统一文字的过程中,狱吏程邈对小篆进行改进,简化成为隶书,这种字形和我们今天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
2.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后,儒家经典开始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3.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中央太学的正式设立。
4.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博士。
5.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6.汉灵帝时设立的鸿都门学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7.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急就篇》,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
8.汉代经学大师聚徒讲学成风,私学规模越来越大,弟子成百上千,不可能个个当面传授,故将弟子分为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
9.“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这是汉代王充关于知识的观点。
第五章1.竹林玄学的代表人物是嵇康,其核心思想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2.南朝宋元嘉十五年(438年) 开儒学馆,翌年又设立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改变了汉代官学中儒家独尊的格局,也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
3.《颜氏家训》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
第六章1.隋炀帝大业二年(606)秋始建进士科,标志科举考试正式形成。
2.唐高祖武德二年发布《令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诏》,贞观四年,又“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从此“庙学合一”遂成定制,延至清末。
3.唐代国子监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广文馆等馆学,它们是唐代中国央官学的主干。
4.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第七章1.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担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主持发起,史称“庆历兴学”;第二次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熙宁兴学”;第三次由蔡京主持发动,史称“崇宁兴学”。
2.宋代科举考试防止作弊的制度渐趋完备,誊录制就是其中之一,规定考生的试卷由书吏誊抄后交由考官批阅,原来的试卷称“墨卷”,誊抄后的试卷称“朱卷”。
3.宋代地方官学实行分斋教学法,其主要内容是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
4.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回回国子学,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
5.两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等。
6.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三字经》、《百字姓》、《千字文》等。
7.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两个方面。
8.朱熹的弟子概括“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9.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其“四书”是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第八章1.朱元璋曾下令对《孟子》一书大加删节,以符合其专制主义的文教政策。
2.永乐年间按程朱理学思想编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颁行天下。
3.明代成化年间,将科举考试的文体固定为八股文。
4.明国子监内设立有“绳愆厅”,俨然校内公堂和监狱,对学生进行审讯和惩罚。
5.明代府、州、县学中的生员一般分附学生、增广生和廪膳生三种。
6.明初国子监实行“历事制度”,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
7.明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令在乡社中设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
8.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提出儿教育的教育内容包括:“歌诗”、“习礼”、“读书”。
第九章1.清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树立儒学和理学的权威地位,顺治帝封孔子为“至圣先师”,康熙帝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各地孔庙。
2.顺治九年颁布《卧碑文》八条,命镌碑于各省地方官学明伦堂;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对各省地方官学颁布《圣谕》十六条,雍正二年更将该十六条作进一步解释,推衍成约有万言文字,称为《圣谕广训》,作为各级学校纪律和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3.颜元晚年主持的著名书院是漳南书院。
颜元和弟子李塨开创的学派称为颜李学派。
4.清代由阮元创建的两所著名的书院是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第十章1、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的代表。
2、1839年11月,独立的马礼逊学校始在澳门成立,它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早期一位来华传教的传教士而得名。
3、在马礼逊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中,容闳、黄宽、黄胜三人于1847年在教会资助下随布朗至美国留学,成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
4、洋务运动兴办的学堂大致可以分为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实业学堂三种类型。
5、1862 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
1869年,任命美国人丁韪良为该馆总教习。
6、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7、1872 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詹天佑等出发赴美学习。
8、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大会,决定将1877年年成立的“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改组成为“中华教育会”。
9、张之洞在他的著作《劝学篇》中,系统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第十一章1.万本草堂是康有为在广州的讲学之所,他在此酝酿、研究、宣传维新理论,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
康有为在其著作《大同书》中提出了一套儿童公有公育的教育体系。
2.严复在其著作《原强》中提出的“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的三项主张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的在德智体三方面同时发展的教育思想。
3.1896年,盛宣怀奏请在上海设立南洋公学,先后开办有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和特班,民国后发展为交通大学。
4.维新期间(1898年)创办的国家最高学府是京师大学堂,民国成立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5.《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学制。
6.清政府于1905 年宣布废除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
7.1905年,清政府成立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管理机构。
8.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标志女子教育开始取得在学制上的合法地位。
9.绍兴大通师范学堂(简称大通学堂),是一所培养资产阶级革命干部的学校,创办人是徐锡麟。
10.清华学堂是在美国退款兴学的背景下兴办起来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它于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
第十二章1.“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共7 年;中学校年限为 4 年,不分级。
2.蔡元培于1912年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奠定了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其中提出“五育并举”,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第十三章1.1923年8月,由晏阳初、陶行知、朱其慧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将平民教育运动推向高潮。
2.1917年,以黄炎培为首组织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将职业教育思潮推向高峰。
3.1919年5月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来华讲学,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随之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教育思潮。
4.科学教育思潮有两个主要内涵:教育科学化、科学教育化。
5.“六·三·三学制”是1922 年颁布施行的。
6.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办学原则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第十四章1.1929年3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会上议决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2.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施以“战时须作平时看”为核心的抗战教育政策,客观上维持了教育的连续性3.国民政府建立后,根据蔡元培的建议,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模式,中央设大学院,地方试行大学区制。
4.《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的两部重要著作。
杨贤江的教育研究大量是针对青年问题的,他提出了“全人生指导”的青年教育思想。
5.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目的高度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6.晏阳初在乡村教育实验中提出的“四大教育”是指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三大方式”是指: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
7.1931年,梁漱溟到山东邹平开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乡村建设问题,培养乡村建设人员。
8.“教学做合一”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学主张。
9.1930年,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被国民政府下令查封。
1939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的育才学校实际上是一所难童学校。
二、分析提高1.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历史贡献。
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中国教育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
具体表现为:(1)教育作用方面揭示了了教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治国理念,是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主张利民的德政,反对害民的苛政,提倡以德治国。
同时他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天赋高贵论,为人人接受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2)教育对象方面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孔子开创了规模较大的私学,改变了西周“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他认为: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扩大了教育的范围,使得文化下移到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