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科研综合楼工程基坑监测施工方案编制:审核:批准:新疆维泰开发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房建公司第四项目部2012年4月 10 日目录1监测技术方案 (1)1.1 工程概况 (2)1.2 周边环境概况 (2)1.3 监测目的 (2)1.4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与原则 (3)1.4.1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 (4)1.4.2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的原则 (4)1.5 监测范围及内容 (5)1.6.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及测点的埋设 (6)1.6.1 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6)1.6.2 锚杆支护水平位移监测 (10)1.6.3临边建筑物沉降、裂缝、倾斜监测 (12)1.6.4巡视 (13)1.7监测技术要求 (14)1.7.1 技术要求 (14)1.7.2 监测精度 (15)1.7.3 监测频率 (15)1.7.4 监测参考报警值 (15)2 监测仪器设备及人员组织 (16)3 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18)3.1 质量目标 (18)3.2 质量保证体系 (19)3.3 监测工作的管理 (20)3.4 保证监测质量的措施 (20)3.4.1健全监测管理服务质量保证体系 (21)3.4.2工序质量控制措施 (21)3.4.3 监测管理服务质量保证组织措施 (21)3.5监测管理服务质量保证技术措施233.5.1 仪器、仪表 (23)3.5.3 资料采集及整理 (23)3.6监测进度保证措施 (26)3.6.1施工进度目标 (26)3.6.2施工进度程 (26)4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目标和保证措 (27)4.1安全文明施工目标 (27)4.2安全保证体系 (27)1.1 工程概况1.1本工程为新疆自治区畜牧科学院科研实验楼工程,图纸由新疆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工程地点位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期延伸区阿里山街与阳澄湖路交汇处西北侧,东距齐鲁设计院办公楼17米。
建筑等级为二级,地上20层,地下二层车库层高为4.2米,地上一层层高为4.2米,二—三层层高为3.9米,四层层高4.5米,五层—二十层层高3.75米。
室内外高差0.6米,建筑总高度77.5m,总建筑面积23835.38m2,屋面防水等级Ⅱ级,设计抗震烈度为8度,框架剪力墙结构,筏板基础,设两层地下车库,基础埋深在-10.7m。
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五十年,主要功能为综合办公楼。
根据建筑规划,拟建建筑物基础外边线距离坡脚较近,且基础底埋深大于5.0m,属深基坑。
1.2 周边环境概况周边道路及建筑物情况:北侧西部建设新建楼房距离基坑12米为蓝线范围;东侧空地;南侧距离基坑7.5米为蓝线范围。
建筑物有基坑南侧的齐鲁设计院及北面西部建设房屋。
周边市政管线情况:最近的地下管线距离基坑边线为24m。
1.3 监测目的通过监测可获得基坑的支撑轴力、支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和沉降、支护结构变形、地表沉降、地下水等参数,并结合周边建筑物沉降、倾斜、裂缝情况进行基坑每周安全性分析,将其成果及时提供给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做到信息化施工,保证工程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减少施工对周边建(构)筑物、路面及管线等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有效地将施工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同时,积极配合业主进行与本工程有关的科研、监测、测试工作。
通过对该工程监测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监视分析工程施工周围土体在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明确工程施工对原始地层的影响程度及可能产生失稳的薄弱环节;(2)掌握支护体系的受力和变形状态,并对其安全稳定性进行评价;(3)根据地质条件和施工方法,对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地表沉降等监测项目预先进行估算和研究,并对附近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可能受到影响的程度作出评估和提出处理方案,确保它们在施工过程中处于安全的工作状态;(4)通过现场监测信息反馈和施工中的地质调查,及时调整支护参数和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优化施工工艺,达到工程优质、安全施工、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并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5)通过信息反馈进行安全预测及设计优化,在加强安全控制的同时减少投资,使工程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状态,从更大程度上加强业主的风险控制。
1.4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与原则1.4.1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编制本监测技术方案的依据如下:(1)《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程》(GB50497-2009)(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2007)(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6)《工程测量规范》(国家标准)(GB50026-2007)(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8)《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J10036-2000)(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10)业主提供相关图纸及资料。
1.4.2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的原则编制本监测工作方案依据如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1)响应招标文件要求,在施工监测基础上,将监测所设计的监测项目及施工监测项目有机结合,并形成有效四维空间,监测项目的测试数据相互能进行校核验证;(2)运用、发挥系统功效对基坑进行全方位、立体、实时监测,确保所测数据的准确、及时,同时为了维护监测数据的权威性、有效性及可靠性,外观监测精度将高于施工监测精度;(3)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连续监测,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系统性;2、可靠性原则(1)采用比较完善的监测手段和方法;(2)监测中所使用的监测仪器、元件均应事先进行检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3)监测点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3、与设计相结合原则(1)对设计使用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以便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2)对评审中有争议的工艺、原理所涉及的部位进行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反演分析和计算对其进行校核;(3)依据设计计算确定支护结构、支撑结构、周边环境等的报警值。
4、突出重点、兼顾全局的原则(1)对结构体敏感区域,以及围护体、支撑结构中应力集中区域增加增加监测项目和测点,进行重点监测;(2)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描述的岩土层变化起伏较大的位置,或施工中发现异常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测;(3)除重点监控部位增设测点外,其它区域以点带面为原则,均匀布设监测点。
5、与施工相结合原则(1)根据实际施工工艺流程,确定测试方法、监测元件的种类、监测点的保护措施;(2)结合施工工艺调整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及监测手段,尽量减少对施工的干扰和质量的影响;(3)根据施工工况、安全性态与进度情况,合理调整测试时间和测试频率。
6、经济合理性原则(1)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地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测试方法;(2)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择优选择成本较低的国产或进口监测元件和仪器设备;(3)在确保全面、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监测点之间的相关性,减少测点数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监测成本;(4)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
1.5 监测范围及内容根据本工程监测技术要求和现场施工具体情况,本监测方案工程按以下要求进行:1、以该工程基坑施工区域周围2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地下管线、周边土体和基坑围护结构本身作为本工程监测及保护的对象;2、基坑周边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土体地面沉降比较明显地反映出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情况和周边环境受基坑影响变形趋势。
故环基坑周围垂直基坑走向要布设若干组地表沉降监测断面;3、设置的监测内容和监测点必须满足本工程设计和符合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并能全面反映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周围环境和基坑围护体系的变化情况;4、监测过程中,采用的监测方法、监测仪器及监测频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数据,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5、监测数据的整理和提交满足现场施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
为保证市政管网的安全运营,保证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减小其受施工的影响,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中将加强进行周边管线及建筑物监测,以便有关部门及时汇总分析监测数据,进行预测,指导各项施工措施及保护措施的实施,有效地实现信息化施工。
工程以基坑围护施工和开挖施工为监测工作的重点阶段,应根据施工工况,适当加密监测频率。
根据相关规范及设计的要求,本次监测设置如下内容:(一)基坑围护结构体系监测1.锚杆支护顶水平位移及沉降监测;2.基坑外水位监测(二)周边环境监测1.周边建筑物沉降、裂缝、倾斜监测;1.6.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及测点的埋设1.6.1 监测控制网的布设监测控制网主要用于围护墙顶的位移、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围护墙体深层位移监测等方面的监测。
监测控制网分两部分:1、平面控制网:用于各水平位移监测项目平面控制基准;2、水准控制网:用于各垂直位移监测项目(即沉降监测)的高程控制基准。
平面控制点计划布设4个,编号为P1~P4,控制区域为整个监测区,为使测距、测角误差在横、纵坐标上均匀分布,网形为闭合导线网,引测外方向为施工用平面控制网。
点位设在稳定、安全的地方,有条件可采用固定观测墩;通常在地面埋设钢钉点,顶上刻划“+”字。
水准控制点计划布设4个,编号为S1~S4。
建立闭合环与施工高程控制点,每个月联测一次。
控制点具体布设情况将在进场后根据现场条件进行布设。
1、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桩顶沉降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记录外业观测数据文件。
图1-5 Trimble DINI03电子水准仪基准网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表1-2。
表1-2 垂直位移基准网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号项目限差1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0.5毫米2 每站高差中误差0.15毫米3 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0.3n毫米(n为测站数)4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4n毫米(n为测站数)5 视线长度30米6 前后视的距离较差0.5米7 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 1.5米8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0.5米监测点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见表1-3。
表1-3 监测点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号项目限差1 监测点与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 1.0毫米2 每站高差中误差0.30毫米3 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0.6n毫米(n为测站数)4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8n毫米(n为测站数)5 视线长度50米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时可以只观测单程,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形式必须进行往返观测,取两次观测高差中数进行平差。
观测顺序:往测:后、前、前、后,返测:前、后、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