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XXXXXX项目深基坑工程监测方案编制:审核:审定:联系人:电话:传真:邮编:E-mail:地址:武汉XXXXXXXXXXX有限公司2020年7月20日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 (1)1.项目概况 (1)2.周边环境 (2)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4.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4)第二章、监测思路 (5)1.监测目的 (5)2.监测依据 (5)3.本项目重点、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6)第三章、监测技术方案 (7)1.监测项目 (7)2.监测点的布设 (8)3.监测分项技术要求 (9)3.1目测巡视 (9)3.2水平位移监测 (10)3.3竖向位移监测 (10)3.4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11)3.5支撑轴力监测 (12)3.6支护桩内力监测 (13)3.7分层沉降观测 (13)3.8土压力监测 (14)3.9地下水位监测 (14)4.监测仪器 (15)5.监测频率及预警办法 (16)5.1监测频率 (16)5.2监测预警办法 (17)5.3监测进度安排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 (20)6.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22)6.1监测成果 (22)6.2监测报告及其编制 (23)6.3监测工作响应流程 (23)第四章、监测工作的组织与项目管理 (24)1.监测机构的设置 (24)2.主要监测人员配备 (25)3.拟建立的组织机构框图 (25)4.质量保证体系框图 (26)第五章、监测应急措施 (27)1.应急组织结构及职责 (27)2.主要风险控制措施 (28)3.应急措施 (29)4.特殊气候应急管理 (30)第六章、附件 (31)监测点布置图 (31)监测所用表格 (31)第一章、工程概况1.项目概况XXXXXXXXXXXXX项目地上有20F购物中心1栋、20F办公楼1栋,24F SOHO(公寓)1栋,5F购物中心楼1栋。
地下为3F地下室及地下车库设备用房组成,深约17.10m,为整体地下室。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405600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15000 m2,地下建筑面积190600 m2。
本拟建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建筑物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重要性等级为一级。
2.周边环境拟建场地位于XXXXXXXXX。
基坑东侧:基坑边线距用地红线7.65m,用地红线外为XXXX路,距XXXXXXX路上正在施工的立交桥约28.22m。
基坑南侧:基坑边线距用地红线4.31m。
基坑西侧:基坑边线距用地红线4.18m。
基坑北侧:用地红线外为XXXX大道道路和轻轨一号线,基坑边线距道路内线7.31m,距轻轨36.23m。
基坑周边环境详情参见“基坑监测布点平面示意图”,基坑周边管线详情参见“基坑周边管线图”。
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一)、场区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该项目场区地貌单元属长江左岸冲积一级阶地,场区经拆迁回填整平,现地势较为平坦,地面高程在23.02~24.82m之间,整个场地四周略高,中部偏低。
(二)、场区岩土地层结构及分布:根据野外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综合分析,按其成因、结构特征及强度将场地内土层划分为4层组9个亚层。
各岩土层的顶板埋深、顶板标高、厚度、空间分布、岩土特征、工程性质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及表2。
24.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孔隙承压水及基岩裂隙水。
上层滞水赋存于①层杂填土中,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积水垂直及侧向的渗透补给,水位及水量随大气降水的影响而波动。
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场地③-1层粉细砂及③-2层砾砂含卵石层,②-1、②-2、②-3层为相对隔水层,但②-2层下含有粉土、粉砂,呈稍密状,颗粒松散,渗透性较强,且与下部砂土联通,与砂土构成统一的承压含水层,在渗透水流作用下易产生流土、流砂。
与长江有紧密的水力联系,并受其调节和控制。
④层为基岩裂隙水赋存于下伏基岩裂隙中,水量亦小,埋深大,主要来源于基岩上砂土层的承压含水层补给。
基岩裂隙水对基坑开挖影响较小,对钻孔桩施工有影响。
勘察期间测得上层滞水水位埋深 1.20~3.50m之间,相当于标高20.52~22.27m。
根据抽水试验测得静止承压水水位在6.95 m,相当于标高17.35m左右。
根据区域水文资料表明,武汉地区长江一级阶地砂土层中的孔隙承压水水头高度年变化幅度在 3.0~5.0m之间。
孔隙承压水历史最高水位为22.0m。
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依据武汉地区建筑工程经验及本场地水质分析资料综合判定,土对建筑材料具微腐蚀性。
第二章、监测思路1.监测目的(1)促进XXXXXX项目基坑工程施工的系统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避免人员伤亡和环境损害,降低工程经济和工期损失,为项目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服务。
(2)在基坑施工期间对工程自身关键部位及周边环境实施监测,为业主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用以评定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及结构安全的隐患或事故提供及时、准确地预报,让有关各方做出反应、避免事故的发生。
(3)为建设管理单位对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提供支持,通过安全监测、安全巡视,较全面地掌握各工点的施工安全控制程度,对施工过程实施全面监控和有控制管理。
(4)作为一种技术管理手段,通过规范监测工作,更好地为监理、设计、施工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信息化施工水平。
(5)作为独立的监测方,其监测数据具有社会公证性,在出现工程影响纠纷、工程风险及环境破坏时其监测数据和分析资料可成为处理风险事务和工程安全事故的重要参考依据。
(6)通过第三方监测的开展积累工程监测资料和经验,为今后的同类工程设计提供类比依据。
2.监测依据①.《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②.《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③.《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④.《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18);⑤.《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⑥.XXXXXX项目基坑工程设计文件及设计方和业主方的其他要求。
3.本项目重点、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在本项目中的基坑深度约为15m,面积将近7万平方米。
体量巨大。
其主要重点和难点体现在:1.基坑体量大,深度大,周边的可参照类似工程少。
2.周边环境复杂,北侧为有精密变形控制要求的轻轨1号线;东侧为正在施工的XXXX高架桥,基坑周边密布管线,且燃气管、高压水管等变形控制要求极高的管线均有分布。
基坑外围建筑均属老旧建筑,结构稳定性不佳,不均匀沉降控制要求高,甚至部分已属危房。
3.基坑开挖工艺新:支护结构为桩加横撑结构,盆式开挖后支护结构搭接主体塔楼结构提供额外横向支撑。
该设计思路应用较少,可参考经验较少。
支护结构变形规律难以掌握。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预见基坑施工的难度及风险。
因此,加强基坑监测,对施工各个阶段基坑支护及周边环境的变形进行充分的数据采集、分析,及时为现场施工提供数据支撑,实现基坑的动态施工,才能尽可能的保证施工的科安全性和科学性。
具体措施如下:1.周密计划:设计单位对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步骤进行充分计算和分析,根据计算及分析结果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监测设计。
对于难以实施或者难以达到设计要求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意外进行尽可能的充分估计,制定补救措施及计划;2.严格实施:对于技术指标,按照最严格规定制定,对于执行流程,我司制定严格的三级风险管理流程制定执行计划,分级审核。
3.精密分析:内部组建专家团队,利用我司多年经验和强大的技术后盾,当基坑变形异常时可及时调用专家团队进行分析并总结对策,为施工的安全保驾护航。
第三章、监测技术方案1.监测项目根据基坑支护设计的要求及本工程的特点,结合众多深基坑监测的经验,确定本基坑工程监测项目如下:(1)、目测巡视;(2)、支护结构顶水平位移观测;(3)、支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观测;(4)、支护桩结构内力监测;(5)、立柱竖向及水平位移观测;(6)、支撑内力监测;(7)、周边道路沉降观测;(8)、周边建筑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观测;(9)、轻轨及高架桥墩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观测;(10)、给水管道沉降位移观测;(11)、天然气管沉降位移观测;(12)、分层沉降观测;(13)、水位监测;(14)、土体深层水平位移观测(支护桩测斜管失效用此项代替);(15)、挡墙侧向土压力监测(支护桩钢筋计失效用此项代替)。
2.监测点的布设基坑监测的布点原则是:全面监测、重点防范。
在本项目中工程监测点的布置要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的内力及变形关键特征点上,满足监控要求。
同时工程监测点的布置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并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
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监测点埋设以后要建立醒目标志,以便施工人员随时保护。
根据设计要求,本次监测的布点原则和暂定数量如下:(1)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位移观测点布点原则为冠梁腰线均布,东北角和西南角重点观测,当前暂定数量为32个;(2)基坑支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观测点布点原则为根据支护结构不同受力形式具有充分代表性,目前暂定为24个;(3)基坑支护桩内力观测点布点原则为根据支护结构不同受力形式具有充分代表性,目前暂定为24个;(4)立柱竖向水平位移观测点目前暂定为49个;(5)支撑轴力观测点目前暂定为76个;(6)基坑周边道路沉降观测点目前暂定为67个;(7)基坑周边建筑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观测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布设,目前暂定为104个;(8)轻轨及高架桥墩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观测点目前暂定为26个;(9)给水管道沉降观测点目前暂定为36个;(10)天然气管道沉降观测点目前暂定为15个;(11)分层沉降观测点布点原则为接近基坑隔水帷幕2m范围左右,具体数量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布设,目前暂定为9个;(12)地下水位监测点暂定32个;(13)土体侧向水平位移观测点作为支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点的补救措施,如果支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失效,则用该项代替;(14)挡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作为支护结构内力监测点的补救措施,如果支护结构内力监测点失效,则用该项代替;(15)监测基准点为11个,按照现场情况布设。
以上监测点均在土方开挖前布置好,具体布点详见附件中“深基坑监测点平面位置图”。
3.监测分项技术要求3.1目测巡视此项工作应由有经验的工程师定期进行现场目测巡视检查,检查内容包括邻近建筑物及邻近地面有无新裂缝发生;原有裂缝有无扩大、延伸,断层有无错动发生;地表有无隆起或下陷;排水沟是否畅通、排水孔是否正常;是否有新的地下水露头,原有的渗水量和水质有无变化。
巡视检查可用眼看、手摸、脚踩等直观的方法,或辅以锤、钎、钢卷尺等简单工具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