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纪德的《人生食粮》中的感悟“抛弃我这本书,离开我吧。
”安德鲁·纪德反复发出这种劝告,但如李玉民所说的,安德鲁自己也没这么做。
在《人间食粮》出版38年后,他又抛出了《新食粮》。
那么,这句劝告里到底包含了纪德的多少诚意呢?这就促使我们去仔细了解纪德的写作状态了。
纪德本人就是充满矛盾的,一会儿肯定,一会儿又否定,很难说以哪句话为准。
他在不同的作品中,甚至是在同一作品中,他也频频变脸,灵活运用变术。
然而,在这些脸谱背后,那些事严肃的呢?是在他谈笑风生时,还是在谆谆说教时才值得人信任呢?在真假虚实都无法辨别的时候,又能怎样去评价他呢?那么,安德鲁·纪德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自由的纪德是来自自由的法国,或者说,只有自由浪漫的法国才会产生出纪德这样的作家。
法国无疑是一个浪漫主义的国度,但法国同时是先锋的、前卫的、另类的、探索的并且严肃的,应当说法国始终都是走在世界的前沿的。
即使在这样的一个国家,纪德也是无比重要,因为他确实代表了一种法兰西浪漫而探索的精神。
但是这样的,一种丢弃一切的道德规范和思想习惯,摆脱一切伦理和精神的束缚去享受生活、追求"自我"的生存选择,在纪德的时代显然是勇敢的,离经叛道的。
纪德他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念。
于是在第二次北非之行期间,他写了这本小说《人间食粮》。
这是纪德在文学上的一部宣言书,也是他影响最深远的作品。
这部充满激情但又结构松散的散文体小说,描述出了各种富有诗音的断想,纪德要人们明白他的思想书中有一名警言:"重要的是你看,而不是所看到的东西。
"这句话道破了纪德的自我中心主义所包含的浓厚虚无主义成分。
虽然纪德一再劝告人们"抛开我这书,从我的书中解脱出来。
离开我!"但《人间食粮》在问世后几十年间,仍然被当作精神养料,为许多人嗜读。
纪德说,“任何感觉都是一种无限的存在。
”并且,他懂得如何在瞬间体味到永恒。
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作品,自然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进入正真的永恒的。
如李玉民说,“你一生的写作,安德鲁,如果我理解的不错,就是要塑造一个理想的人。
”在创作中,纪德只能向每人提供自身和理想的一部分。
他就这样子巧妙地编织了一张无穷否定的网,将他笔下的所有人物罩住。
无论哪个人,只能体现一个追求的过程,一个肯定与否定的过程,根本不能代表他的一生。
正如纪德自己说的,他要尝试各种各样的生存方式,尝试鱼类和植物的生存方式。
这并不是说他的欲望多么的大。
他只是由自己笔下的人物延伸,来完成探索人生的旅程。
而他独特的生活方式则延伸为他特立独行的写作状态。
那么,纪德在书中讲述,或者说是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
更确切地说是表达了他在那一人生时段的哪些生活态度呢?接下来,我就来简单阐述下我对其中几点(我比较认同或有较大疑惑)的看法。
首先,纪德在书中说到,“我们的目光一旦停留在一件事物上,就立刻会被那事物从上帝身边引开”。
正因为他的这个认知,所以他主张在人生道路上,一路上只管观赏,哪也不要停留。
要明白,惟独上帝不是暂时存在的。
关于这点我是十分赞同的。
我觉得人的一生是没有终点的,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在这世上还是有着你人生的延续的。
这延续,或许是你的思想、或许是你的成就、或许是你的言论、或许是你的后代……因此在我的认知中,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己设立的人生目标。
然后,用自己这一辈子的时间和精力去达成这个目标,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让自己在这人世间留下点属于你一个人的独特痕迹,不至于白来这世上走一遭。
所以,当你在人生道路上前行时,无论是挫折还是诱惑都不该成为你停下脚步的借口。
当你的目光停留在了一件事物上了,你的脚步必定会停滞不前,那么你势必已经被带离了你原本的人生轨道。
纪德说的是“从上帝身边引开”。
这是因为,大多数西方人,包括纪德,他们的观念中,人一生最大的目标就是上到天堂,去到上帝身边。
那么,我认为,纪德话中的“上帝”也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的人生目标。
综上,以我的理解,纪德的这个观点就是:当你确定好了人生目标,就要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不要为任何诱惑或挫折停下你的步伐。
其次,纪德提出不要同情心,他甚至从自身排除同情心。
在他认为同情心,无非是承认一种通常的感情。
所以他认为绝对不要同情心,而应该有爱心。
而且,要去行动,就不考虑这行为是好是坏:要爱,就不必顾忌这爱是善是恶。
而各人的生活,就让各人操心去吧。
对于纪德的这个观点,我在认同的同时又存在些异议。
首先,我非常赞同纪德说的“人生在世,纳塔纳埃尔,与其平平安安,不如大悲大恸。
我不要休息,但求逝者长眠,惟恐我在世之时,未能满足的欲望、未能耗散的精力,故世后又要去折磨我。
我希望在人世间,内心的期望能够尽情表达,正真的心满意足了,然后才完全绝望的死去”。
我认为一个人的一生不应该满足于平平淡淡,直到人生的尽头。
即使没有能力活的像毛主席、周总理、比尔·盖茨等等的名人那样轰轰烈烈,受人敬仰与钦羡。
那么,至少要能够经历大悲大喜,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看遍人生百态。
假如,一个人走到了自己一生尽头,却发现自己的人生过于平淡,平淡到自己连激荡起伏的情感都未曾有过。
我不知道如果你是这个人,你会有什么感受。
但是我可以确定,如果是我,我会觉得自己的一生是没有意义的。
记得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写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虽然认为这很伤感唯美。
但我绝对不希望这成为我的一生的写照——我静静地来到这世上,又轻悄悄地走了,什么也没留下。
我希望我能够在这世上留下些什么。
但是对于不要同情心这点,我实在无法接受。
我觉得个人的生活是该由各人去操心。
但是,每个人对于遭遇不幸的人们,还是应该不吝于给予自己最真诚的同情心。
就像汶川地震时遭受到灾害的人们,他们并不是没有在为自己的人生努力、操心。
只是,这无法预测的灾害,没有人可以提前预知。
并不是他们希望自己可以在遇灾后受到各方支援。
任何人都不能肯定地说自己可以一辈子没有低谷,永远不需要别人帮助的。
所以,我认为,不应当不要同情心,而应该不要滥用同情心。
然后是关于等待与财富。
“纳塔纳埃尔,但愿你内心的每种等待,连欲望也算不上,而仅仅是迎接的一种准备状态。
等待超你走来的一切吧,但是,你只能渴望投向你的东西,只能渴望你会拥有的东西。
要知道一天到晚,每时每刻你都能完全拥有上帝。
但愿你的渴望发自内心,你的拥有体现爱意。
欲望无效果,又算什么欲望呢?”纪德认为,惟独上帝是不需要等待的。
把上帝和幸福分开,这是很不应该的,要把全部幸福投放到现实。
“我把我所有的财富全带在身上,正向东方妇女带着所有家当到阴间。
我在生命的每个瞬间都能感受到身上携带着的全部财富。
而是我忠贞不二的崇拜。
我时时刻刻都完全把握自己的财富。
”纪德认为,一个人头脑疲顿的话,完全是因为他的财富太过庞杂了。
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哪一样,也就不懂得惟一的财富就是生命。
关于这两点,我认为,欲望应当得到每个人的认肯。
只要你渴望的东西是你力所能及的,是你还未拥有的,那么你的渴望会成为你去努力得到的动力。
这难道不是值得推崇的吗?而对于财富,打个比方。
假设财富是蜡烛,而你就是那个火种,假若火灭了,那么蜡烛就永远无法发挥它的价值。
而现在,如果你的生命没了,你要财富何用?换言之,就算你拥有数不尽的财富,你要如何去享用?现如今很多人在受到宗教的束缚,很多事情无法去体会。
当然,这是他们的信仰,我并不否定。
但我更多地认为,上帝既然是代表最慈善完美的神,那么他肯定希望所有的人类都可以幸福地活着,可以享受人世间的美好。
上帝和幸福应该是一体的。
每个人应当在享福的同时去感恩,而不是为了上帝去禁欲。
当然,这仅仅代表着我个人的观点。
在提出这两点时,纪德说“纳塔纳埃尔,你应当焚毁心中的所有书籍。
”他认为,凡是没有体验过认识都还是没有用的。
在世上,只要见到一件美的东西,就要倾注全部的温情去抚摸、去感受。
“我向每件事物大胆伸出手,自认为有权得到我所渴望的对象。
(况且,我们对事物的欲望,主要不是想占有,而是施爱。
)——啊!但愿万物在我面前五彩缤纷,但愿所有美物都修饰装点我的爱心。
”在这里,我首先得说我十分地赞同记得所说的焚毁心中的书籍一说。
他对书本以及思想的摒弃,就如同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对美国物质的生活以及享受的厌倦。
纪德的逃离思想其实并不是他不要思想,而是因为他已经接受了太多的思想。
是因为思想在折磨他、压迫他、令他窒息,他才决定挣脱、舍弃的,他不愿再做思想的奴隶。
于是在突尼斯,他找到了他所想要的那种生活,纯粹并且纯净,简单并且直接。
我们全部是被书本养育的,书本所给与我们的除了知识还有思想。
书和思想对人类当然是最重要的一种精神的滋养,但是当这思想因繁复、臃坠而变得沉重,甚而令人窒息时,我们便只能逃跑,去寻找那种只有生活的生活,那种真正意义上的生活,那种纯粹的生活,只有蓝天白云,只在大自然中的生活。
我认为,书本——只要它还是书本,那就意味着书本里的知识并未成为你的。
我们要做到的应当是将书本里的知识通过体验去变为自己的。
所以说,我们应当抛弃书本,而把知识融会于心中。
书本,它的作用只在于教授我们它内里所含的知识。
当我们把它藏在心中,背在脑子里时,它就是一种负担了。
它会束缚你的思想,让你紧跟他的教条,却无法发散思维,进行创新。
但对于纪德所说的“我们对于事物的欲望,主要不是占有,而是施爱”。
这点我实在无法理解。
或许,是因为我没有像记得那样皈依《福音书》的教义,所以没有那种对上帝的那种虔诚的信仰;亦或许,我的经历还不够,没有成熟到可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纪德还说:“切莫在未来中寻找过去。
要抓住每一瞬间的新奇,不要事先准备你的快乐,要知道,在你有备的地方,会猝然出现另一种快乐。
”是的。
任何幸福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正如梦想明天是一种快乐。
但明天的快乐却是另一样的。
幸好,事实与人的梦想不同。
惟其不同,事物才各具价值。
就像,我不愿意听到你说:来吧,我为你准备了这样那样的快乐。
我喜欢意外碰到的快乐。
我也不喜欢我的快乐经过任何的修饰。
有些人可能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先知,希望自己可以预见未来。
但我却相反。
我希望自己可以好好享受人生中的种种突然——无论是惊喜还是灾难。
我希望享受到那种惊喜来临时的激奋,那会是一种永生难忘的快乐;我也希望自己能经历那种灾难突然而至的绝望,我想,那是人生虽伤感但却最最宝贵的情感。
总之,我希望,我的人生可以顺其自然,而不受任何实现的安排。
我希望我的人生是独特的,充满着惊奇的。
这些就是在纪德书中令我最有感触的几个观点。
虽然,我并不清楚我的认识是否是正确的,是否符合纪德的写作本意。
虽然,可能过些日子,当我的际遇改变了,我从书中领悟到的也将随之改变。
但这却是现阶段的我从书中感悟到的。
虽然纪德的作品充满颓废色情的色彩和悲观绝望的情调,极力宣扬个人主义和神秘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