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客家的姓氏谱牒文化
据《元和郡县志》载:“唐代开元年间时已有二万九千六百九十一户客家先民近十万人入闽。
”可知在唐开元年间已有中原南下避乱、避役百姓入汀垦荒开居的客户。
石壁村一地,在客家先民迁徙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客家先民从中原迁徙南方乃至后来远播世界各地,几乎都经过了汀州府宁化石壁及汀江航行远播海外。
从客家人的姓氏谱牒和《客家源流考》中可见端倪。
《刘氏族谱》:“始祖讳祥公,妣张氏。
唐末僖宗乾符间,…黄巢作乱‟,携子及孙,避居汀州府宁化石壁洞。
”
《廖氏族谱》:“唐时我祖避乱,由于都迁汀州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避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遂众。
”
《江西罗氏大成谱》:“唐僖宗之末。
…黄巢作乱‟,我祖仪贞公,致仕隐居,因家吉丰,长子景新,迁赣州府宁都州。
历数年,又迁闽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
”
梅县《邓氏族谱》:“永嘉末年,后赵石勒作乱,伊时有号伯通、叔攸公、友爱感天,全一。
家命脉,救一方生命,即迁宁化石壁乡是矣。
”
《丘氏族谱》:“河南丘氏,先世自东晋五胡云扰,渡江而南,入闽而汀之宁化石壁。
”
《曾氏族谱》:“洪立十五传孙纡惇,宋政和壬辰年由南丰迁福建宁化石壁,生子仲辉。
辉子桢孙,因宋元兵扰,由宁化迁广东长乐县。
”
《庐江何氏族谱》:“我祖大郎公,原直属南京……自修公郡庐江,三十七传至大郎,生于唐末昭宗四年,至后梁开平元年入学,五年中进士,贞明七年岁辛巳选授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尹。
公遂居宁化石壁村。
”
《黄氏族谱》:“九十八世黄裳,生三子、果、敬、敏,由兴州迁居邵武和平县……一百二十世,化生子五……住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
”
《刁氏渊源》:“始祖刁清,原名法瑛,生子四:文甫、信甫、明甫、悦甫。
元末明初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揭阳蓝田村。
”
《伍氏族谱》:“始祖伍宗于元末由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迁入松口溪南。
”
《钟氏渊源》:大将钟全慕是随从中原光州渡江南下入闽。
王审知喜其骁勇善战而有谋略,官至节度使,任汀州刺史。
夫人马氏逝,营冢寄枢于汀州署衙后园。
后全慕孙钟翱能经济而善骑射,以功继为汀州刺史。
钟氏后裔乃留居汀州。
现长汀濯田同睦坑钟氏为钟翱后裔,分迁汀城、武平、蕉岭、兴梅,发展至台湾以及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陈氏渊源》:陈期皇室后裔陈叔明家族聚三干余口,称为臣族。
宋廷猜忌,圣谕凡巨族分居。
叔明有九子散处九州,故有“九子分九州,满予封汀州”之说。
据《陈姓通书》:“陈叔明第六子陈魁,字参琬,救封大夫,携家室九十七口入汀州。
”陈魁为长汀陈姓始祖。
墓在汀城黄屋后山。
《李氏族谱》:李氏后裔于宋末南迁汀州府宁化李家坪。
李珠生金、木、水、火、土五子。
第四予火德、五子土德,第二子木德后裔先后迁长汀河田,火德复迁上杭稔田乡丰朗村。
传至八代德玉公,又迁永定金丰里开居,分居大溪乡奥杳楼下。
至十七世财生公渡海至台湾。
台湾、新加坡李姓是汀州,上杭、永定李氏后裔。
《崇正同人系谱》:“宋末有徐一郎者自宁都迁汀州、上杭、二郎迁连城,传五世……迁广东长乐(五华)”。
南宋迁徙入汀而后分迁杭、永、武而入广东者有:
魏氏自石城入汀,留居长汀、宁化、上杭而后分居广东五华、龙川。
巫氏由赣入汀,留居长汀、宁化、上杭而入广东,分居于梅县、兴宁,后有一系迁移曲江。
邹氏自泰宁入汀定居四堡,后裔分迁闽、粤、赣、桂。
也有自汀城播居台湾者。
华氏自宁化迁连城、上杭、长汀、分迁、武平入江西安远、龙南、复迁,“东始兴等地。
张氏自汀州宁化迁长汀、上杭而入广东蕉岭,梅州一带。
历史学者家吴福文为文说:“从地理环境来说,宁化与江西宁都、石城相邻,江西于都、瑞金与福建长汀相接。
其间由江西入闽,有较为平坦的狭长地带作为通道。
这不仅为南迁
的中原移民提供了迁徙的方便,而且居于其中相对安全。
从氏族迁移史来看,宁化石壁、汀江上游的长汀,可以确定客家人多数氏族的族谱都提到祖先曾定居于汀州石壁,这说明客家祖地石壁,客家首府汀州,对于客家入,有着普遍意识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