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一、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

二、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三、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大脑通过神经系统将全身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蛋白质、分子、基因等部分统一起来。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四、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实验法、相关研究法。

五、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的关系。

(2)感觉后像。

(3)感觉的适应。

(4)感觉对比。

(5)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举例,我们感觉的“沉重的乐曲”、“甜蜜的笑容”等就是联觉现象。

)七、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相对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八、记忆: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的分类: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1)形象记忆(2)逻辑记忆(3)情绪记忆(4)运动记忆2,按记忆信息加工的方式或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1)感觉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九、遗忘规律:1,遗忘进程先快后慢2,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3,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十、注意: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十一、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

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方式来分①动作思维②形象思维③抽象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来分①聚合思维,也称求同思维②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根据思维的独立程度来分①常规思维②创造性思维十二、想象: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功能:(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2)想象具有对认识的补充作用(3)想象具有对情绪的调节作用(4)想象具有代替作用(5)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神经的机能活动过程十三、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如下表所示情绪的功能: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情绪状态的分类:1,心境(是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2,激情3,应激情感的分类: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情绪的产生式受认知过程、环境刺激、生理反应三种因素所制约,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十四、意志:指人们自觉地确立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1,意志的首要特征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是意志活动的前提2,意志的第二个特征是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这是意志活动的核心3,意志的第三个特征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意志的品质:①自觉性②果断性③坚韧性④自制性十五、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①独特性与共同性②社会性与生物性③稳定性与可塑性④整体性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人格是在个体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社会环境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教育发挥了主导作用。

十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十七、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三个功能动机冲突的四种基本形式:①双趋冲突②双避冲突③趋避冲突④双重趋避式冲突十八、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性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都称之为挫折。

十九、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能力的类型差异二十、智力:智力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就群体而言,智力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

二十一、气质主要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如心理活动过程中的速度和灵活性、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气质的类型:①多血质②胆汁质③粘液质④抑郁质气质类型的生理机制:①兴奋型②活泼型③安静型④弱型气质的意义:(1)在活动中各种气质特性之间可以起互相补偿作用。

(2)气质对于职业选择和工作调配等具有一定的意义。

(3)不同的气质类型对人的身心健康有不同的影响。

二十二、性格: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个体中鲜明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也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本质属性,具有核心的意义。

性格的特征:(1)对现实态度方面的性格(2)性格的情绪特征(3)性格的意志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二十三、健康: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心理健康:一般认为心理健康就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标准: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⑨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青年期心理健康:1,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2,及时解决情绪情感问题3,防止性的困扰中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1,注意身心健康,避免心理负荷过重2,处理好家庭中各种关系3,顺利渡过更年期二十四、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

二十五、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人格中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至善原则”。

二十六、人的心理在性本能驱力和环境的影响下,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二十七、自我防御机制有:压抑、反向作用、置换作用、退行、投射、升华。

二十八、行为:指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行为学习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二十九、Ellis根据自己的基本观点提出了所谓ABC理论,A是指刺激性事件,B是指个体的信念系统,C是继事件之后,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结果。

B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直接的原因。

三十、人本主义心理学,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中马斯洛和罗杰斯是主要代表人物。

三十一、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

心理评估的方法:观察法、会谈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量表三十二、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效度: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测量出其要测东西的真实程度。

常模:是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比较的标准。

三十三、应用心理测验的基本原则:①标准化原则②保密原则③客观性原则三十四、心理测验的类型:1,根据功能分:①智力测验②人格测验③神经心理学测验④评定量表2,根据测验方法分:①问卷法②作业法③投射法三十五、智商公式:比率智商:IQ=(MA/CA*100离差智商:IQ=100+15*(X-X)/SD三十六、神经质(N)维度:测查情绪稳定性。

高分反映易焦虑、抑郁和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倾向等特征。

精神质(P)维度:测查一些与精神病理有关的人格特征。

高分可能具有孤独、缺乏同情心、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好攻击、与别人不友好等特征;也可能具有极其与众不同的人格特征。

三十七、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三十八、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法则)包括:①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②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③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④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⑤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

三十九、评价: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初级评价:是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

次级评价:在得到有关系的判断后,个体立即会对事件的是否可以改变即对个人的能力作出估计,这就是次级评价。

四十、应激的心理反应:包括情绪性应激反应、认知性应激反应、行为性应激反应。

(1)情绪性应激反应: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是应激的情绪反应。

常见的应激情绪反应包括焦虑、恐惧、愤怒、抑郁等。

(2)认知性应激反应:应激时唤起注意的认知过程,以适应和应对外界环境变化。

常见的认知性应激反应表现有意识障碍,注意力受损,记忆、思维、想象力减退等。

(3)行为性应激反应:应激下机体在行为上也会发生改变,这些行为改变对于人来说可影响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

四十一、常见的角色适应不良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角色行为缺如②角色行为冲突③角色行为减退④角色行为强化⑤角色行为异常四十二、病人的心理需要: 1.患病期间的生存需要2.患病期间的安全需要3.社会联系和交往的需要4.患病期间尊重的需要5.患病时的自我成就需要病人的认知活动特征:(1)感知觉异常(2)记忆和思维能力受损病人的情绪特征:①焦虑②抑郁③愤怒四十三、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