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教育部规划课题开题报告ppt汇总
教育部规划课题开题报告ppt汇总
10
四、本课题的逻辑假设
有机适应型组织 校本教研
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手段 载体
目的
11
三个子系统的对应关系
有机适应型 组织
项制 目度 组建
设
项课 目例 组研
究
项专 目业 组阅
读
校本教研
建制 研课 阅专 设度 究例 读业
教师专业发展
动发 力展
知教 知学 识学 识科
12
研究问题的分解
❖问题一:如何通过制度建设提高教师专业 发展的动力?
❖问题二:如何通过课例研究丰富教师的教 学知识?
❖问题三:如何阅读丰富教师的学科知识?
13
研究设计:研究目标
❖1. 通过“校本教研管理制度项目组”,开发出 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2. 通过组织“课例研究项目组”,丰富实验校 教师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能 力。
❖3. 通过组织“学科知识项目组”,丰富实验校 教师的学科知识。
吻合 ❖简约的系统:组织呈扁平结构
9
四个维度
❖组织功能(Function):围绕各种问题展开 ❖组织结构(Organization):临时项目小组 ❖人际关系(Relationship):成员彼此信任 ❖管理评价(Evaluation):依据技能和专业
我们不妨将之总结为“FORE”,该组合在 英文中是“前部,船头”的意思。
❖组织的组成是临时的:围绕问题组织起来 的专门小组,随着问题的解决而解散
❖小组的排列是临时的、易变的:随时可以 分解、合并和重新组合
❖小组成员的角色是临时的:谁能解决问题 谁就发挥领导作用,而不是既定角色的一 成不变
8
四个系统特征
❖民主的系统:组织的成员都是组织的主人 ❖开放的系统:人员和信息的充分交流 ❖和谐的系统: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高度
14
研究设计: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 ❖多案例研究法
15
研究实施:人员分工
❖ 李海龙:课题总负责人。 ❖ 李海龙、赵阳、陈保新、刘俊凯负责“管理制度项
目组”的研究;三次省级交流的会务组织。 ❖ 杨伟东、申宣成负责子课题管理;市级教研共同
体活动的组织管理。 ❖ 李涵、张琳、杨伟东、杨惠茹负责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以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改进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李海龙 2013年3月14日
报告提纲
❖为什么要从组织变革的视角展开研究? ❖有机适应型组织的内涵和特征 ❖本课题的逻辑假设 ❖研究问题的分解 ❖研究设计与实施
2
为什么要从组织的视角展开研究?
——金•卡梅隆、罗伯特•奎因著,谢晓龙译. 组织文化诊断与变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
落后于时代的官僚型组织
❖ 迅速而意想不到的变革使官僚型组织难以适应( 官僚型组织的优势在于管理人类活动中常规的、 可以预测的事物 )
❖ 组织规模的迅速膨胀,使金字塔的层级无限增长 ,管理的效率日益低下
❖ 现代技术的复杂性,需要各种各样、高度专业化 人才和活动的整合
“课例研究项目组”的研究。 ❖ 高正起、杨爱珍、申宣成负责
“专业阅读项目组”的研究。 ❖ 杨霞负责英文文献翻译。
16
研究实施:预期成果 ❖课例集两卷(2013年一卷、2014年一 卷,必要时结集成书); ❖校本教研管理制度集一卷(必要时结 集成书); ❖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论文若干篇。
17
参考文献
❖ 本尼斯著,姜文波译. 领导的轨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88.
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08-21. ❖ 金•卡梅隆,罗伯特•奎因著,组织文化诊断与变革 ❖ 余文森. 校本教学研究的实践形式[J]. 教育研究,2005,12. ❖ 范良火著. 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4-15.
18
感谢倾听!
❖ 现代个人主义和现代人工业主义矛盾走向极端
5
学校的官僚型特征
❖校长权威(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金字塔结构❖规则完整、流程清晰 ❖任务下派型 ❖成员角色固定
6
二、有机适应型组织的内涵 ❖它是由各种专家组成的、聚焦于问题
解决的、灵活多变的临时性系统。
沃伦·本尼斯
7
最为突出的特征:‘‘临时性”
❖校本教研难以有效展开的原因
▪ 教师负担沉重,没有时间 ▪ 领导对校本教研不重视,不鼓励 ▪ 制度不完善,如评价机制 ▪ 学校组织结构的官僚性
3
组织理论为变革提供了新视角
❖传统的官僚型组织是平衡的稳定结构, 不利于创新和合作。
❖当前的学校大多具有官僚型组织的特征 。
❖“有关企业运作的大量实证报告表明, 正是失败的组织文化变革导致了其他方 面的挫折。”
❖ 吴邵水潮,申宣成. 论有机适应型组织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的 促进作用[J], 当代教育科学,2012,,20.
❖ 刘良华,吴刚平著. 校本教学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 富兰著,赵中建等译. 教育变革新意义(第3版)[M]. 北京:教育科学
出版社,2005, 108 ❖ 佐藤学著,钟启泉译.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