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后练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后练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1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全球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示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B.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C.冷暖干湿交替变化
D.气候变化周期稳定
2.图示①②③④所处时期,地球上冰川面积可能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交替变化,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第2题,读图可知,①②两时期全球气温较③④低,气候寒冷,冰川不易融化,因此冰川面积较大;①②两时期气温相差较小,但②时期降水较①多,因此冰川面积较①大。

2.B
下图示意1960~2009年某地年平均气温变化图。

据此完成第3~4题。

3.1960~2009年,该地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
A.逐年上升
B.持续下降
C.波动上升
D.波动下降
4.若该趋势加强,则该地( )
A.极端灾害频发
B.农业生产趋于稳定
C.太阳辐射加强
D.生态系统得以改善
3题,读图分析可知,1960~2009年,该地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波动上升。

第4题,若该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强,则会影响全球大气环流,从而导致极端灾害频发;各地水热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农业生产不稳定;全球气候变暖,不会加剧太阳辐射的强弱;各地水热状况发生变化,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恶化。

故选A。

4.A
《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在纽约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该协定要求各方把“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两摄氏度以内”作为目标,并为把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而努力。

2020年后,各国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2017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引发轩然大波。

据此完成第5~6题。

5.下列现象与全球变暖关联性较大的是( )
A.近20年来,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增幅达26%
B.近年来中国西南地区地震频发
C.武汉市惊现多个“马尔代夫”美景
D.黄河水由“黄”变“清”
6.应对全球变暖,我们应该( )
①节能和提高能效,开发清洁能源,植树造林,合理使用土地(如退耕还林还草)等②改良作物品种,培育和选用抗旱品种,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节水农业等③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蓄,节约用水,开发空中水资源,海水淡化等④加强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修建防护坝堤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题,由于全球变暖,青藏高原高山冰川融化量增加,融水汇入湖泊,使湖泊面积增大。

第6题,应对全球变暖,我们应该节能和提高能效,开发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造林,可以使绿地面积增大,吸收二氧化碳量增多,①对。

全球变暖使部分地区降水减少,出现干旱,因此应改良作物品种,培育和选用抗旱品种,发展节水农业,②对。

③主要是针对全球变暖引起的降水减少采取的应对措施。

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因此要加强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修建防护坝堤等,④对。

6.D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完成第7~9题。

7.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 )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8.引起其气候周期变化的因子最可能是( )
A.人类不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B.黄赤交角的变化
C.太阳活动的周年变化
D.人类不断破坏森林
9.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树木生长快,树木年轮间距宽;气候寒冷的年份,树木生长慢,树木年轮间距窄。

从图中可以看出,树木年轮从里向外呈稀疏—密集—稀疏的变化,说明了气候呈温暖—寒冷—温暖的变化,这种气候冷暖的变化,最可能是由太阳活动的周年变化引起的。

M时期,气候寒冷,会导致海平面下降。

8.C 9.C
能力提升
下图为近年来北冰洋年海冰范围与大气中CO2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3题。

1.据图推断,CO2浓度变化与海冰范围变化呈(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反比关系
D.正比关系
2.据图推断,海冰范围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臭氧层空洞扩大
B.酸雨危害加重
C.地震灾害增多
D.海岸侵蚀加强
3.下列行为有助于减缓图示海冰范围变化的是( )
A.使用煤气做饭
B.使用原木家具
C.使用共享单车
D.使用一次性筷子
1题,据图推断,CO2浓度越高,海冰面积越小,故CO2浓度变化与海冰范围变化呈负相关关系,选B。

第2题,据图可知,海冰范围变小,这将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强,选D。

第3题,使用共享单车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变暖,减轻海冰融化,选C。

2.D
3.C
(2019全国Ⅲ卷,6~8)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第4~6题。

4.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5.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6.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4题,根据材料可知,西伯利亚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土地覆被发生变化且越年积雪面积减少,由此推知西伯利亚地区气温升高,导致该地土地覆被变化,A项正确。

第5题,随着气温升高,冻土融化,土壤水分增多,水分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向洼地汇集,导致草地大量转化为湿
地,D项正确。

该地降水较少且近年来没有大的变化,洪水暴涨可能性小,A项错误。

该地纬度高,气候寒冷,人类活动较少,退耕还湿面积小,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地面沉降,C项错误。

第6题,随着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西伯利亚平地上的土壤水分减少,不再适合耕种。

与林地(需水量大)相比,草地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且竞争力更强,故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C项正确,A项错误。

平地上的耕地水分条件变差,无法转变为湿地,B项错误。

气温升高,冻融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减弱,不利于寒漠的形成,D项错误。

5.D
6.C
2018年3月24日20:30~21:30,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7 000多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熄灯一小时”,以参加全球性环保活动“地球一小时”。

据此完成第7题。

7.“地球一小时”活动针对全球变暖问题,引起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
①冰箱、空调的大量使用②人口过多,呼出大量二氧化碳③气候的周期性波动④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又有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地球现在处于暖期。

人为原因:森林面积的减少使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故D项对。

冰箱和空调的大量使用会破坏臭氧层,A项错;人口过多,呼出二氧化碳增多也是一方面的原因,但不
是主要原因。

8.读图,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法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2015年12月12日晚通过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

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

当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
通过《巴黎协议》。

协议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

全球二氧化碳含量、气温及海平面变化图
(1)由图可以看出,1850~200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2)大气中二氧化碳升高的原因有哪些?
(3)1850~2000年,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如何?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何关系?
(4)1880~2000年,全球海平面变化趋势如何?为什么?
关系。

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加之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导致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多,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温变化导致海平面也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

不断上升,尤其是1950年以来,上升更为明显。

(2)一是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二是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3)波动上升。

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强烈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而升温。

(4)波动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海水膨胀;极地、高山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