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动物解剖与组织学 之 神经组织 神经系统
动物解剖与组织学 之 神经组织 神经系统
形成髓鞘、营养、防御。
少突胶质细胞(大脑),马,银染
A.光镜结构 B.超微结构 各种神经胶质细胞
3.小胶质细胞:可转为巨噬细胞,占5%。
小胶质细胞
特点:胞体细长或椭圆,核小而深,突起细长有分支和棘突。
4.室管膜细胞:衬在脑室和脊髓中央管壁上的一
层立方或柱状上皮,可产生脑脊液。
室管膜细胞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脊髓的灰质(左)和白质(右)
3.脊髓的功能
传导功能:全身(除头部外)深浅部的感觉以 及大部分内脏器官的感觉,都要通过脊髓才能 传导到脑,产生感觉;远动与管理。 反射功能:正常情况下,在脑的控制下进行; 低级反射中枢(肌肉的牵张反射、排尿以及 性功能活动等)
(二)脑
组成:大脑 小脑 间脑 中脑 脑桥 延髓
神经组织及神经系统
神经组织组成:
神经细胞 = 神经元
感受体内、外环境的刺激和传导兴奋
神经胶质细胞
(支持、营养、保护、隔离和修复)
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 性神经和神经节。
一、神经元的结构
胞体+突起
神经元的结构
不同形态的神经元
猫大脑皮质 Cox氏法
尼氏体(HE)
Nissl body
尼氏体
Neuron Nissl body
神经元
Neuron
神经元
尼氏小体(神经元)
(2)神经原纤维(银染
) Neurofibrils
由神经丝和神 经微管构成。
A、细胞骨架 B、物质运输
(3)脂褐素(老年素 )
棕黄色的颗粒,随年龄增大而增加。
成分:脂滴、小泡; 成因:溶酶体作用后剩下不再能被消化的 物质而形成的残余体。 危害:神经细胞中出现时可导致神经退行 性变化。
无髓神经纤维
无髓神经纤维
Nonmyelinated nerve fibres
有髓神经纤维
Myelinated nerve fibres
(二)神
经
概念:周围神经系统中行走一致的神经纤维在一起, 与结缔组织、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共同构成神经。
周围神经的结构(横断面)
附:周围神经系
躯体神经:
脊神经
突触(电镜)
Synapse
突触高倍(银染)
Synapse
突 触
2.电突触
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接触部位存在有缝 隙连接,在轴突内无突触小泡,传导冲动 时不需神经递质,冲动的传导是双向性的。
三、神经胶质细胞
•胞体 •树突 •轴突
•胶质细胞
•轴突终末
神经胶质细胞通常称为神经胶质,广泛 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 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
(二)突 起
1、树突:与胞体结构相似,可见大量棘突, 是形成突触的部位。 2、轴突:一个,细,末梢分支多,无尼氏 体。 轴丘 轴膜 轴质
•胞体•树突 •轴突•质•胞体 •树突 •轴突
•胶质细胞
•轴突终末
(二)神经元的分类
1.根据神经元突起的 数目 (1)假单极神经元 (2)双极神经元 (3)多极神经元
层、皮下组织、肠系膜、胰腺等处的结缔 组织中。感受压力、振动、张力觉等。
游离神经末梢 银染
环层小体
HE
③ 肌梭:分布于骨骼肌中的梭形小体。为感受肌
肉运动和肢体位置变化的感受器。另外,腱梭。
梭内肌纤维
2.运动神经末梢
是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在肌组织和腺体的终末 结构,支配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 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终板 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颈神经 胸神经 腰神经 荐神经 尾神经
脑神经(12对)
内脏神经(植物性神经):分布于内脏、腺 体和心血管。
不同功能的神经元
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比较
躯体神经 支配对象 植物性神经 骨骼肌 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1个,胞体位 2个,节前神经元(脑干 于脑和脊髓 和脊髓灰质外侧柱);节 后神经元(植物性神经节 内)
梭内肌纤维
(2)侧角:为植物性神经的节前运动神经元。其中交 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胸段至腰段脊髓的 1-3节, 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位于荐部脊髓。 (3)背角:多为较小的多极神经元,属中间神经元, 可接受感觉神经元由背根传入的神经冲动,并将冲动传 入大脑、小脑和脑干。
2.白质
主要由有髓神经纤维组成,而无髓神经 纤维很少。
Vascular foot processes from astrocytes
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大脑),马,银染
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大脑),马,银染
纤维性星形角质细胞 Cox氏法
原浆性星形角质细胞 Cajal氏法
少突角质细胞与星形角质细胞
2.少突胶质细胞:CNS的髓鞘形成细胞,占75%。
分泌稀薄、大量液体, 促进胃肠蠕动,促进 胆囊收缩 瞳孔缩小 促进膀胱排尿 — 促进胰岛素分泌,代 谢减弱
(三)神经末梢
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分感觉神经末梢 和运动神经末梢两类。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与其附属器官构成;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与肌纤维或腺细胞之 间的突触连接。
1.感觉神经末梢
指感觉神经元树突或周围突终末部分的特 有结构,又称感受器。能感受刺激,并转化为 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
腹角
1.灰质:由神经元胞体和突起、神经胶质细胞及毛 细血管等构成,多数为多极神经元,均为运动神经 元和中间神经元。 (1)腹角:主要是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 元。α运动神经元又称躯体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 肌运动;γ运动神经元又称肌梭内运动神经元,支 配梭内肌纤维收缩。其余的中小型神经元为中间神 经元。
分为游离神经末梢和被囊神经末梢。
不同功能的神经元
(1)游离神经末梢
分布于表皮、角膜、浆膜、肌肉和 结缔组织中。能感受疼痛和冷、热、轻 触等刺激。
游离神经末梢,猪,银染-伊红复染
(2)被囊神经末梢
触觉小体:梅氏小体,分布在皮肤真皮的 乳头内,感受触觉。
①
② 环层小体:潘申尼氏小体,见于真皮深
五、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 经及其神经节。
中枢神经系统
由脑和脊髓组成,分为灰质和白质。神经元 的胞体聚集在灰质,突起构成白质。
大脑和小脑的灰质位于脑的表层,又称皮质, 皮质下面是白质。脑干的灰质则分散成许多神经 核。脊髓的灰质位于内部,白质在灰质的周围。
(一)神经纤维
是以轴索(轴突或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 为中轴,外包神经胶质细胞所构成。 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两种。
1.有髓神经纤维
是由轴索、髓鞘和神经膜构成。 髓鞘是包在轴索外面的鞘状结构。呈节段 状包卷轴突,间断部位称神经纤维节,或郎飞 氏节。在两个相邻节之间的一段神经纤维,称 节间段或节间体。 PNS:施万细胞 CNS:少突胶质细胞
脑干
1.脑干
组成:灰质和白质; 特点:与脑神经联系的神经核 (脑神经感觉核、脑神经运动核) 传导路径上的中继核 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 与小脑之间,前端通中脑 导水管,后端接延髓中央管。
2.小
脑
分皮质和髓质,髓质中分布有神经核。 小脑皮质:由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胶质细胞和血 管构成。分三层:分子层、蒲肯野氏细胞层和颗粒层。
鸡脊髓灰质
硫堇染色
(一)胞体 1、细胞膜:可兴奋膜,有各种受体和离子通道, 可接受刺激和传导冲动。 2、细胞核:核大色浅,核膜核仁明显。
3、细胞质:又称核周质
(1)尼氏体:rER和游离核糖体 (2)神经原纤维(银染棕黑色):神经丝和神经微管 (3)脂褐素 :色素颗粒和脂滴
(1)尼氏体
神经细胞(示尼氏小体),羊,硫堇
2.根据神经元的功能
(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2)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3)联合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不同功能的神经元
3.根据神经元所释放的神经递质
(1)胆碱能神经元:乙酰胆碱 (2)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 (3)肽能神经元:脑啡肽、神经降压素等 (4)氨基酸能神经元:γ-氨基丁酸、甘氨酸等 (5)胺能神经元:多巴胺、5-羟色胺等
平衡和调节肌紧张,参与随意运动
(1)分子层:神经元较少,主要由无髓神经纤
维组成。神经元有两种:一种是浅层的星形细胞, 又称水平细胞;另一种是深层的篮状细胞
小脑皮质神经元
小脑皮质神经元
(2)蒲肯野氏细胞层:
又称节细胞层,由一 层蒲肯野氏细胞构成, 顶端发出1-2条粗的 树突伸向分子层,胞 体底端发出1条长的 轴突经颗粒层伸人髓 质。
有髓神经纤维结构
有髓神经纤维,纵切面,马,Mallory氏法
有髓神经纤维纵断
郎飞结 Myelinated nerve fibres
有髓神经纤维纵断
Myelinated nerve fibres
有髓神经纤维
2.无髓神经纤维
只有神经膜和轴索,而无髓鞘。 分布:植物神经的节后神经纤维、嗅神经 和部分感觉神经。
不同形态的神经元
Multipolar neuron
多 极 神 经 元
Multipolar neuron
多 极 神 经 元
肌间神经丛高倍 (银染)
肌间神经丛低倍 (银染)
脊髓前角多极神 经元(高倍)
Multipolar neuron (HE)
脊髓前角多极神经元
(低倍) Multipolar neuron (HE)
二、突 触 (synapse)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靶 细胞之间的接触点(细胞连接)。 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