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是动物医学、食品卫生检疫、动物科学、草业科学、野生动物资源等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是研究正常动物机体的宏观和微观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并为揭示正常机体的生命活动、物质代谢的机制打下牢固的形态学基础。
因此,它与生理学、生化学、免疫学、内科学、外科学、产科学、繁殖学、饲养学、动物生产学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组织化学、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神经内分泌学、发育生物学等许多边缘学科,从而使本学科专业基础课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更为密切。
所以,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既是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先导,还应为学生拓宽知识面和提高其适应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动物有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正常形态结构,了解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从而为后期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雄厚的理论基础和直观的形态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要求( 一) 理论知识方面本课程是一门形态学,其直观性和实践性极强是本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实践的观点为指导,引导学生用发生发展的观点、局部和整体统一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观察研究动物有机体,并结合动物科学、草业科学、食品卫生检疫等专业的学科特点,运用直观性强的大体解剖标本、组织切片标本、模型、挂图、幻灯片、电视片、多媒体课件和现代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实习等教学过程,将肉眼无法看到或看清的细胞、组织、胚胎的微细结构真实、形象、直观的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将本课程的重点章节( 运动系统、被皮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动物早期胚胎发育) 用通俗易懂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清楚,突出重点,讲透难点;同时将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相关人体结构知识及常见疾病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扩大知识面并联系实际建立起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
达到专业教学计划所要求的理论知识水平。
( 二) 实验技能方面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示教、实验课和教学实习周等方式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情况下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动物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正常形态、位置、色泽、硬度及结构特征和功能,同时掌握动物体尺测量的标志和动物解剖的程序与方法。
熟悉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并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及保养。
通过实验课的显微镜观察,熟练掌握细胞、组织器官和胚胎的微细构造,并建立起平面与立体、局部与整体、结构与功能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实习周,掌握畜禽解剖、组织切片技术,特别是石蜡切片技术和苏木素-伊红染色技术。
三、理论教学内容及安排第1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在畜牧科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掌握动物体各部位名称、各种切面、方位和解剖学术语。
掌握组织胚胎学的定义和组织胚胎学的研究内容,了解组织胚胎学的研究技术,理解组织胚胎学的学习方法,了解学习组织胚胎学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动物体各部位名称、各种切面、方位和解剖学术语。
组织胚胎学的定义和组织胚胎学的研究内容,组织胚胎学的学习方法。
1.1 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的范围及其在畜牧科学中的地位和意义1.2 组织胚胎学的研究方法1.3 动物机体各部的名称1.4 动物机体的轴、切面、方位和解剖学术语1.5 组织结构的立体形态与断面形态第2章运动系统(10学时)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骨器官的基本结构、化学成分及物理特性,不同动物各段椎骨的数目、肋的数目、椎骨的一般构造,头部主要骨块名称分布,副鼻窦的概念、上颌窦、额窦,四肢的骨块名称及主要结构,骨连结的概念及其类型,关节的一般结构与分类,躯干骨的主要连结结构、四肢各关节的主要结构及运动形式,肌器官的基本结构及其辅助器官,胸、腹壁肌肉的名称、结构与分布,头部咀嚼肌、后肢臀部与股部主要肌肉、前肢肩带肌。
重点和难点:骨器官的基本结构、化学成分及物理特性,四肢的骨块名称及主要结构,骨连结的概念及其类型,关节的一般结构与分类,肌器官的基本结构及其辅助器官。
2.1骨及骨连结2.1.1总论(1)骨的类型(2)骨器官的构造(3)骨的化学成分与物理特性(4)畜体全身骨骼的划分(5)骨连结2.1.2躯干骨及其连结(1)躯干骨(2)躯干骨的连结2.1.3头骨及其连结(1)头骨(2)头骨的连结2.1.4四肢骨及其连结(1)前肢骨(2)前肢的关节(3)后肢骨(4)后肢的关节2.2肌肉2.2.1总论(1)肌器官的构造(2)肌肉的形态和内部结构(3)肌肉的命名(4)肌肉的辅助器官2.2.2 皮肌2.2.3前肢的主要肌肉(1)肩带肌(2)肩部肌(3)臂部肌(4)肩臂及前脚部肌肉2.2.4 躯干的主要肌肉(1)脊柱肌(2)胸壁肌(3)腹壁肌2.2.5头部的主要肌肉2.2.6 后肢的主要肌肉(1)髋部肌(2)股部肌(3)小腿和后脚部肌肉第3章被皮系统(2学时)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被皮的概念,皮肤的一般结构,被皮系统的功能,乳腺的一般结构与泌乳,汗腺、皮脂腺的结构、分布与功能,蹄的基本结构、毛的结构与换毛。
重点和难点:乳腺的一般结构与泌乳,蹄的基本结构、毛的结构与换毛。
3.1 皮肤、毛3.2 皮肤腺3.2.1 汗腺3.2.2 皮脂腺3.3 乳房3.3.1 牛的乳房3.3.2 猪的乳房第4章内脏总论(1学时)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内脏的概念、管状器官及实质性器官的一般结构,体腔、浆膜及浆膜腔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重点和难点:内脏的概念、管状器官及实质性器官的一般结构,体腔、浆膜及浆膜腔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4.1 内脏的概念4.2 内脏的一般形态和结构4.2.1管状器官4.2.2实质性器官4.3 体腔和浆膜(腔)4.3.1 胸腔和胸膜4.3.2 腹腔、骨盆腔和腹膜4.4 腹腔分区第5章消化系统(6学时)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口腔器官的主要结构与功能,咽的位置、结构与通口、食管的结构与行径,单胃的形态结构、复胃的形态结构及其主要消化方式,肠管的分段、形态结构和功能,牛、马、猪肠的主要比较解剖学特征,肝、胰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重点和难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单胃的形态结构、复胃的形态结构及其主要消化方式,肠管的分段、形态结构和功能,牛、马、猪肠的主要比较解剖学特征,肝、胰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5.1口腔和咽5.2 食管和胃5.2.1 食管5.2.2 胃5.3肠、肝、胰5.3.1肠、肝、胰的—般形态构造5.3.2 牛、羊的肠、肝、胰5.3.3 马的肠、肝、胰5.3.4 猪的肠、肝、胰第6章呼吸系统(2学时)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的过程,鼻腔的主要结构及其意义,喉的主要结构及功能,肺的形态结构,肺的分叶,肺门、肺根、纵隔与胸膜的概念。
重点和难点:呼吸系统的组成,喉的主要结构及功能,肺的形态结构,肺的分叶,肺门、肺根、纵隔与胸膜的概念。
6.1鼻6.1.1鼻腔6.1.2 副鼻窦6.2 咽、喉、气管和支气管6.2.1 咽6.2.2 喉6.2.3 气管和支气管6.3 肺6.4 胸膜与纵隔6.4.1胸膜6.4.2 纵隔第7章泌尿系统(2学时)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肾的形态与位置功能,不同动物肾的类型,膀胱的位置与功能,公、母畜尿道的不同特点。
重点和难点:肾的形态与位置功能,不同动物肾的类型,膀胱的位置与功能,公、母畜尿道的不同特点。
7.1 肾7.2 输尿管、膀胱、尿道7.2.1 输尿管7.2.2 膀胱7.2.3 尿道:生殖系统内介绍第8章生殖系统(4学时)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动物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其不同特点,动物子宫的类型、形态特点,睾丸和附睾的形态结构,动物尿生殖道和副性腺的不同特点。
重点和难点: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其不同特点,动物子宫的类型、形态特点,睾丸和附睾的形态结构,动物尿生殖道和副性腺的不同特点。
8.1 雄性生殖系统8.1.1 公畜生殖器官的—般构造8.1.2 各种公畜生殖器官的特点8.2 雌性生殖系统8.2.1 母畜生殖器官的一般形态构造8.2.2 各种母畜生殖器官的构造特点第9章心血管系统(7学时)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心脏的形态与位置、心腔与心壁的主要结构及与血液循环的关系、冠状循环的概念,血管的类型,一般结构及血管的分支、分布的一般规律,肺循环的血管及意义,体循环血管主干行径,胎儿血液循环特点及出生的变化。
重点和难点:心脏的形态与位置、心腔与心壁的主要结构及与血液循环的关系、冠状循环的概念,血管的类型,一般结构及血管的分支、分布的一般规律,肺循环的血管及意义,体循环血管主干行径,胎儿血液循环特点及出生的变化。
9.1 心脏9.1.1 心脏的形态和位置9.1.2 心腔的构造9.1.3 心壁的构造9.1.4 心脏的血管与冠状循环9.1.5 心脏的传导系统和神经9.1.6 心包9.1.7 心脏的功能与血液循环路径9.2 血管9.2.1 肺循环的血管9.2.2 体循环的血管9.2.3 胎儿的血液循环第10章淋巴系统(2学时)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淋巴液的生成,淋巴管的类型与结构特征,淋巴汇流通路,淋巴组织与淋巴器官的概念,淋巴结的一般形态结构和主要的淋巴结分布,动物脾、胸腺的形态、位置及胸腺的发育变化规律。
重点和难点:淋巴组织与淋巴器官的概念,淋巴结的一般形态结构和主要的淋巴结分布,动物脾、胸腺的形态、位置及胸腺的发育变化规律。
10.1淋巴管10.2 淋巴器官10.2.1 胸腺10.2.2 淋巴结10.2.3 脾第11章神经系统(6学时)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内部结构及其功能,脊神经根的组成和脊膜的结构,脑的外形区划、脑的主要结构及其意义,脑膜的结构,脑脊髓传导径,脊神经的组成,分支分布规律,臂神经丛与腰荐神经丛的构成与分布,十二对脑神经的名称、组成、性质,植物性神经概念,一般特征、主要结构与分布、植物性神经的传出过程。
重点和难点:脊髓的位置、外形、内部结构及其功能,脊神经根的组成和脊膜的结构,脑的外形区划、脑的主要结构及其意义,脑膜的结构,脑脊髓传导径,脊神经的组成,分支分布规律,臂神经丛与腰荐神经丛的构成与分布,十二对脑神经的名称、组成、性质,植物性神经概念,一般特征、主要结构与分布、植物性神经的传出过程。
11.1 总论11.1 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11.2 神经元的结构及分类11.3 反射弧11.4 神经系统常用术语及神经系统的划分11.2 中枢神经系统11.2.1 脊髓(1)脊髓的位置与形态(2)脊髓的内部结构(3)脊髓的功能11.2.2 脑(1)脑干(2)小脑(3)大脑(4)脑室11.2.3 脑脊髓传导径(1)上行传导径(感觉传导径或传入传导径)(2)下行传导径(运动传导径或传出传导径)11.2.4 脑脊髓膜和脑脊液循环(1)脑脊髓膜(2)脑脊液循环11.3 外周神经系统11.3.1 外周神经的概念11.3.2 外周神经的构成及分类11.3.3 脊神经(1)分布于躯干的神经(2)分布于前肢的神经(3)分布于后肢的神经11.3.4 脑神经11.3.5 内脏神经(1)植物性神经(内脏运动神经)(2)内脏感觉神经第12章内分泌系统(2学时)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主要内分泌腺的形态、位置、结构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