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题型举例资料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题型举例资料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人格心理学的建立: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发表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1、人格心理学研究原则:①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②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③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④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⑤伦理性原则2、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途径第三章古典精神分析1.精神分析心理学又称弗洛伊德主义、动力心理学、深层心理学2.精神决定论:弗洛伊德假设人们所做、所思、所想或者所感觉到的任何事都有其意义和目的;3.本能说:人是一个封闭的能源系统,而本能是人行为背后的驱力或者说能量来源。

4.力比多(性本能)——即生命力生命力来自于身体最重要的某些被称为是性感带的部位,这些部位的皮肤或者粘膜对刺激分外的敏感,当这些部分感受到某种刺激的时候,如摩擦或者触弄的时候,就可以解除个体的不安而体验到快感。

5.生的本能:指人的所有具有正向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欲望,着眼于生命的维持、发展和延续的部分。

饥饿、口渴、性等生理需要,对音乐、艺术和爱的追求的本能。

6.死的本能:与生的本能相对立的,针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破坏的本能。

攻击、战争、自残、自杀。

意识层次结构1、意识(conscious)代表人在任何时刻所能够知觉到的每一件事,包括感觉、知觉各种经验、记忆等,意识在我们浩瀚的心灵世界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2、前意识(preconscious)代表在任何时刻可以被调用的记忆或者获取到的事物。

例如:某些事情我们遗忘了,但思考片刻可以提取出来的。

3、潜意识(unconscious)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意识部分。

在潜意识的海洋中,奔涌着各种本能的人类行动的驱力和需求,集合着各种冲突和情感体验,它是能量的储存库,也是行为的主要决定者。

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Id)——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组成的能量系统遵循"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即追求享乐,逃避痛苦人格结构2、自我(Ego)——它是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以适应社会,在个体本能需要与现实环境中做协调维系个体的生命。

3、超我(Superego)——人格结构中道德和伦理的一面,是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理想内化的结果。

遵循"道德原则“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性方面或者攻击和侵犯性方面的冲动;说服自我,以道德完善的追求代替物质或其他实物满足的追求。

人格发展需经过五个阶段:口腔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 →性器期(phallic stage) →潜伏期(latency stage) →性爱期(genital stage)1、口腔期(0-1岁)前半段靠吸吮来获得口腔的满足,乐观、信任他人、有信心;悲观、敌对、不信任他人,不安全感;成人后表现出过度口腔需要,如咬手指、好吃、好吸烟等行为特征。

1.1、口腔期(0-1.5岁)后半段断奶靠啃咬的方式来获得满足,若未满足的人,成人后的喜欢讽刺挖苦别人以及好辩论的攻击性性格。

2、肛门期(1.5-3岁)肛门性格(anal character)采用严厉的方式:顽固,吝啬性格;(应该)采用惩罚的方式:冷酷,破坏,脾气暴躁等性格;讥讽、嘲弄:害羞的性格;呵护、说服:慷慨、勤奋。

3、性器期(3-5岁)性器期性格(phallic character)疑惑:喜欢冒险,为人狂妄;压抑:同性认同异性否定,恋爱、感情问题。

4、潜伏期(6-11、12岁)对性缺乏兴趣,但性力冲动并没有消失,升华作用培养责任感、道德感、美感、勤奋、合作等性格5、两性期、性爱期(11、12岁以后)从自我中心到他人中心,社会道德的建设;自恋、自私、人际交往障碍。

焦虑论(anxiety theory)三种焦虑1、现实焦虑:是指对来自现实世界的威胁的反应;2、神经质焦虑:是某些具有威胁性的原始冲动;3、道德焦虑:是对来自超我的惩罚所产生的威胁感,即所谓良心的谴责;它主要以内疚、罪恶感或羞耻感来表达。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超我、本我、自我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

第四章新精神分析1、新精神分析流派主要包括哪几个理论,主要观点是什么?个体心理学:P101~109代表人物:阿德勒主要观点: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自我心理学:代表人物:安娜、哈特曼、埃里克森社会文化论:代表人物:霍尼、弗洛姆2、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1.婴儿期基本的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2岁)如果养育者能以慈爱的和贯常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否则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基本的信任>基本的不信任,则危机得到解决,形成希望的品质(merit);反之,危机没有得到解决,则导致恐惧和绝望。

2.儿童早期自主对羞怯和疑虑(2—4岁)儿童形成各种技能(走、爬、推、拉和交谈),儿童将这些能力用之于各种物体,也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

如果父母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精心控制儿童的行为而又不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则儿童就会形成自主性;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如果自主性>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反之就形成自我疑虑。

3.学前期主动对内疚(4—7岁)儿童更多地进行各种运动,更精确地使用语言,想象力更加丰富,这些技能使儿童能够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

儿童检验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哪些是允许做的,哪些是不允许做的。

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形成健康的独创性意识,形成主动性;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并由于缺乏自主性而容易产生内疚感。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超过内疚,就会形成目的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自卑感。

4. 学龄期勤奋对自卑(7—12岁)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必需的专业技能。

学校特别重要,社交技能的习得特别重要。

儿童如果在这一阶段“体验到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就可以获得勤奋感,即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为寻求各种劳动职业作准备。

生活中重要的他人(老师、父母)充满爱意的关注和鼓励,是儿童获得勤奋感的必要条件。

如果重要的他人(老师、父母、同伴)嘲笑他或对他漠不关心,儿童就不会获得勤奋感,就会产生自卑感,就会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为社会有用的成员丧失信心。

在这个阶段,儿童如果过分重视他们在工作能力方面的地位,而忽视生活其他重要的方面,也不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长。

如果在这个阶段所获得的勤奋感超过自卑感,儿童就会形成能力这一品质。

5. 青年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这一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阶段。

在前四个阶段,儿童懂得了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

在这一阶段,儿童必须仔细思考所积累的所有关于自己和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种生活策略,如果这样做了,就获得了同一性(identity),就长大成人了。

但这个阶段是寻求自我同一性的时期,而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时期。

这一阶段是“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获得了积极同一性,个体就会形成忠实的品质。

否则就形成不确定性。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体未来的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那里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

(Erikson, 1959,p.118)指个体对自身及自己的生活目标的意识。

如果没有形成自我同一性,就会导致同一性混乱(identity confusion)或形成消极同一性。

同一性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

消极同一性:形成与社会目标相背离的同一性。

6. 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18—25岁):只有建立了牢固同一性的人才能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热烈地追求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爱就是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没有同一性的人,就会担心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丧失自我。

这种人就会离群索居中,不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从而产生孤独感。

如果个体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亲密感超过孤独感,就会形成爱情的品质。

7. 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25—50岁)如果个体形成了积极同一性,并且过上了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就会试图把这一切传给下一代,或直接与儿童进行交往,或生产和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财富。

“繁殖”包含有“生产”与“创造”的含义,体验关怀的实现。

没有产生繁殖感的人就会产生停滞感。

8. 老年期自我完善对失望(50岁—死亡)如果个体顺利地度过了前面七个阶段,回顾一生,感到自己的一生丰富而充实,富有创造性,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圆满的(自我完整感),因而不会惧怕死亡。

反之,个体就会惧怕死亡,因为感到自己一生没有实现任何重大目标,因而产生绝望感。

如果个体获得自我完整超过绝望,就会形成智慧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失望和无意义感。

3、概念:机能自主、特质、共同特质、主要特质、次要特质、核心特质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换言之,过去的动机与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一个人今天的动机是机能自主的。

P131 特质:一般认为,特质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特质被看作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

人以特质来迎接外部世界,以特质来组织经验,没有两个人会有完全相同的特质,因为每个人对待环境的经验和反应都是不同的。

P128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一个社区或一个集团成员所具有的特质。

中心特质: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

次要特质:指的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的主要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

核心特质:指的是一个人最经典、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

第五章特质论如何描述一个人的人格?类型法:根据某种标准把人格划分为多个类型,一个人只属于其中的某个类型,而不能是另外的类型。

特质法:用多个基本特质来描述人的人格,每个特质都是对立两端联系起来所构成的一个维度,任何人都在这个维度上有一个确定的位置第一节奥尔波特的特质论奥尔波特对精神分析的态度①批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还原论②提出机能自主性第一节奥尔波特的特质论特质的概念①特质是一种概括化了的行为方式②特质是一种抽象的神经心理结构人格特质的特点:①特质是内在的一般的行为倾向②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③特质具有动力性④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⑤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质仅是相对独立⑥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⑦任何特质都是独特性与普遍性的统一⑧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一、人格特质的常规研究法和特殊规律研究法(一)常规研究法常规研究法假设:所有人都可以描述其在一个维度上所处的水平,测量每一个人在某个特质上的分数,并与其他受测者的得分进行比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