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观后感(经典解析)【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一】【其实看完电影,翻了影评人和身边朋友的评价,我一直生活在深深的自我怀疑里。
为什么我会这么不喜欢它呢?如果去看的那天我和同去的朋友不是恰好都沉浸在考试季的焦虑里,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如果我不是在洛杉矶这座城市身上投射了太多的个人情感,我是不是就能更平和地看待它?然而从我第一次无聊到拿出手机看微信的那一刻起,答案就已经无解了。
对电影的感受是件很个人也很偶然的事。
】洛杉矶有我所见过的最美的晚霞,沿着高速公路一直开下去的时候,感觉好像可以越过天际线找到永恒。
所以后来我觉得,如果有一天我在这个城市谈恋爱,最浪漫的事情应该就是两个人漫无目的地开车开下去,掠过棕榈树雪山和沙漠,在终于进入黑夜的时候随便找家motel住,店门口要挂着那种闪着廉价荧光的霓虹灯。
电影里的洛杉矶美得真让我心碎,她是整部电影里最生动的角色了。
Seb和Mia在山丘上看华灯初上,天边玫瑰色的晚霞衬着整座城市闪烁的光,我左手边的朋友说,这是假的吧?当然不是假的了,洛杉矶每座稍微高那么一点的小山头,向远处一望都是这样温柔得发光的夜晚。
有一次英语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业是放空冥想,我坐在宿舍的小窗户旁边,望着目力所及最远方一小段公路上来往的车辆看了半个小时。
来回来去流动的光,他们都要回家了。
洛杉矶的浮光掠影都那么肤浅,但是因为浅得实在有点太显而易见,又有点让人心疼。
富人区开阔的大道上和宅邸间,阳光下所有的喧哗和躁动都不是新鲜事,但所有人都觉得自己能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
纽约就不一样,纽约太冷了,大家都被冻得愤世嫉俗,嘴上说着要扬名立万,其实从搬来这里的第一个冬天起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
JoanDidion说纽约是个只属于年轻人的城市,我觉得这个判断也很适合洛杉矶,她所有虚假的承诺都只适用于二十八岁以下的青年人,如果到了这个年龄还是一事无成,大概就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了,不然一辈子都要耗在十几岁时做过的梦里。
别再醉心于派对上琥珀色的酒,套话和奉承,梦想大多是一戳就破的肥皂泡。
我的高中接收了很多籍籍无名的中年导演诗人和剧作家,每个人剖析小资产阶级生活无意义的能力都不比每年批评界热捧的新晋宠儿差到哪里去——我曾经的英语老师写的剧本像海滩上清晨的雾气一样美好到惘然。
可是有什么用呢?创意产业太残酷了,成功与否有时候只有靠运气,但人是要过日子的,要成家,要生活,要靠从众来拥有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
【爱乐之城观后感剧情解析一】昨天情人节,有三部爱情电影在当天上映另外两部分别是国产爱情片《疯岳撬佳人》和《合约男女》《爱乐之城》是昨天上映的新片中排片最高的这当然不是一篇电影的软文,因为它已经收到了太多的赞誉,并不需要我们再做什么宣传了,我只是单纯想写个观后感。
影片结构上颇有新意,全片分为冬、春、夏、秋、再到冬,共5个章节,随着季节交替,两个主角的情感经历也在发生变化——“冬”代表着怀才不遇的两人的初次相遇;“春”迎来了热爱歌舞的两人情投意合;“夏”捕捉了两人相爱过程的浓情蜜意,“秋”预示着梦想遭遇现实的无可奈何;最后故事又回到了“冬”,两人时隔五年再次相遇,男主演奏了初遇时的感情曲,曲中有他关于爱情最美的模样。
然而有些遗憾错过了就是错过了结局还是很伤感的当影片进行到最虐心的结尾处,看到男主角塞巴斯蒂安忧伤地弹奏着定情的那首歌,台下坐着他昔日的恋人,如今已经嫁作他人妇的米娅,我的心都要碎了。
我相信看到这段时,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代入自己和某个错过的人,会幻想一遍那另一种可能的人生,会情不自禁地在脑海里和某个人共度了一生。
可人生没有如果,在影院里这几分钟的光阴,你假想了一番,怅惘了一回,走出影院的那一刻,刺眼的阳光会告诉你,刚才的只是一场梦。
当然,影片中还是有许多惊喜留给观众的比如开场的歌舞,充满青春活力美轮美奂的歌舞表演,优美动听的爵士乐,追逐梦想的辛酸心路,致敬经典的复古情怀等都是看点,甚至有人总结说,《爱乐之城》里面有89个梗致敬以前的经典歌舞片。
所以该说说我为什么不喜欢这个电影了。
它的所有缺点也都显而易见,浮夸的舞步让两个主演的笨拙实在太明显,故事推动实在太无力要靠更加苍白的台词来凑。
但这一切在它对爱情和奋斗空洞的浪漫化面前都不算什么了。
实话实说我看不出男女主角之间有任何的情感基础,在那场琐碎到气人的烛光晚餐吵架戏里Seb问了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你跟我在一起是因为我穷到可怜,你可以从中获得一点优越感吗?冷静地来看,识于微时的友情和爱情,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想怨天尤人的时候有个伴儿。
Seb和Mia是不适合对方的。
他们表达爱意的方式是在失意的时候竭尽全力地彼此安慰,因为他们或许都在对方身上找到了寄托希望的地方,但是等到这样的希望成了真,他们倒是无法相处了。
爱情于他们而言,是在贫穷的生活里所剩无几的理想,它变成现实以后就不那么美了。
所以结尾处他们关于彼此那些温情脉脉的幻想本身就是悖论。
之所以分开,就是因为在现实中无法适应和磨合,他们怎么可能真的过上那种朝夕相处柴米油盐的日子呢?我也不喜欢它把洛杉矶拍成了一个玫瑰色眼镜里看到的大型旅游广告。
她本来是一个多么人间烟火的城市啊。
洛杉矶有山火,有大风,有已经历时好几年还没能解决的旱灾,但从beverlyhills的豪宅到华人区的karaokelounge,这里的人们总是在这样的粗粝里努力品尝着手边能抓到的所有快乐。
洛杉矶有一望无垠的沙漠,除了最坚强的灌木以外寸草不生,但荒原的尽头也有海滩,穿过去就是无边无际的海。
碧蓝的海洋拥抱天空,我们拥抱稍纵即逝的欢乐,哪怕下一秒一切就要改变了,还是要扬着脸跳舞。
“LosAngelesweatheristheweatherofcatastrophe,ofapocalypse,and,justasthereliablylongandbitter wintersofNewEnglanddetermihewaylifeislivedthere,sotheviolenceandtheunPdictabilityoftheSant aAnaaffecttheentirequalityoflifeinLosAngeles,accentuateitsimpermanence,itsunreliability.Thewi ndshowsushowclosetotheedgeweare.”—JoanDidion,“LosAngelesNotebook”在阳光下,你一直笑,一直笑,直到心底什么东西突然破碎的时候,直到这里所有的谎言没办法再让你假装相信。
在洛杉矶当两个爱做梦的年轻人实在是有太多可能性了。
LaLaLand选择了其中最单调的一种。
有点傻乎乎的少女长成了拿着腔调的妇人,天真鲁莽的青年被突如其来的成功震傻了到最后都没能完全恢复。
其实可能比起爱任何人我们最爱的永远是自己,只是我们不愿意承认而已。
如果直面了这一点,又会是个多有趣的故事呢。
Cityofstars,areyoushiningjustforme?Cityofstars,theressomuchthatIcantsee.Seb第一次在海边日落时的栈桥上唱起这首歌的时候我真的掉了眼泪。
在那里生活过的每个异乡人都会有那种怅然若失的感受。
天使之城经历过很多次地震和大火,还是默然地以群山拥抱一切,她从不特意为谁而闪耀。
其实只要对得起自己,我们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成功。
最近总是想起1Corinthians里的一段话。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仁慈。
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不做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处。
不轻易发怒。
不计算人的恶。
不喜欢不义。
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
凡事相信。
凡事盼望。
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说句我爱你多么容易,可是又有几个人可以说自己真正爱过呢。
去爱,去承担和接受自己和别人的弱点,人不应该总是生活在宏大的自我感动里。
【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二】看完爱乐之城,觉得这特么的才能叫电影啊!如果今年只能在影院看一部电影的话,我会选择它。
与之相比今年至少看得一半电影票钱都白花了。
观感太美太美了,艺术品的美感,基本达到了电影语言音画视听输出信息的极致。
如果要分类的话,这是那种看得时候不舍得眨眼也不舍得结束,坐在椅子上希望它越长越好,到放出字幕时就默默计划什么时候再来看一次的类型。
坐标是洛杉矶最大的一家文艺片院线,之前比利120帧也是在这里放的,属于全美五家提前场影院之一。
今天从三点到十一点,每半小时放一场拉拉城,基本场场饱和,我去的穹顶大厅,三点四十五的开场,除了边角都坐满了。
我出门等车的时候遇到一个开车三小时从长滩专门赶过来的女生,她说看了预告就一直期待来看,瑞安高斯林的魅力无法拒绝。
讲真,这也是我第一次踏踏实实get到高斯林的颜值,眉眼自带贵气,桀骜不驯傲气逼人,一袭衬衫荷尔蒙分分钟炸裂,在这部片子里确实帅得发光。
LALALAND,UrbanDictionary上给出了两种释义,其一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其二就是指代好莱坞专有的脱离现实,不切实际地追逐梦想的氛围;这个名字对于整个电影的主题正中靶心,可以称得上绝妙:男主女主脱离过去的生活,前往好莱坞追梦,石头姐想当演员,却只能在咖啡店当临时工,试镜屡试屡败,高斯林是痴迷爵士乐的钢琴家,却连在饭店弹奏助兴曲都要被扫地出门,两人偶然相遇在人生的低潮点,却又有共同的艺术梦,一拍即合心心相印,确实是陷入了自己的LaLaLand里。
而开场二十分钟,我才后知后觉的意识到,标题里的LALALAND,除了非常切题的释义以外,大写的LA二字,也在不动声色地点出故事发生的城市,LA,LosAngeles,洛杉矶,在这部电影里,城市是作为一个极具魅力的独立角色存在的,甚至比男女主角还要重要,毕竟男女主只是这间城市里千万追梦的青年中的一个,而洛杉矶,好莱坞,是永远无法替代的存在,在谷歌搜索框里输入LosAngeles,Cityof…,后面自动补全的是“angels““dream”“champions”“praise”:天使之城,梦想之城,荣耀之城,加上本片主题曲“CityofStars”星光之城,概括了这座城市最耀眼的一角。
住在LA,看这部电影的感情会不一样,以我对西岸浅显的认知,即使在加州,LA的风格也极独树一帜,与周边城市差异极大。
新城市主义反对城市凸显个体特征,因为这意味着城市规划发展的失控,然而LA却在“个体特征”上一条路走到黑,即使是一个街角也有明显的LA风情,甚至电影中的室内都有些LA独有的特征,在看这部电影时,就是从天天经过的街角到上个月去过的爵士酒吧到圣莫妮卡的码头再到半小时车程的天文台的旅程,甚至连华纳摄影棚也是看sitcom会去的地方,每一个景色都触手可及的亲切,然而神奇的是,这个导演就是有本事将LA不加粉饰的美传达出来,柏油路年久失修的裂痕,磨损的路肩,半枯的棕榈树,狭窄肮脏藏着奇怪店面的小巷,沙漠风格奶黄奶红奶灰色喷涂沿街立面的死板房子,停运的天使缆车,这些让人一眼便知的确是洛杉矶的特质,电影原封不动的拍给你看,然而色调却美得热闹又和谐,丝毫没有自己拍出的脏乱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