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避讳制度

古代避讳制度

古代人姓名及“避讳”制度
2013-8-8
1
一、古代的姓与氏 古代的姓和氏有别。姓是一种族号,氏是族号的分 支。姓氏区分,有“正姓氏,别婚姻”之功用。 男子称氏,以明血统;女子称姓,以别婚姻。氏 族部落解体,奴隶制社会消灭,社会发展,姓氏 逐渐合一并稳定下来,经过数千年的演化,从古 至今中国人使用过的姓氏已有八千多个,《万姓 统谱》收录姓氏三千五百余个。今天常见的姓氏 也有四百多个。宋代编纂的《百家姓》只是括其 大概而已。 姓氏在古代是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名也是贵 族阶层才有资格获取的。后来在社会变革和进步 中扩散到社会各阶层,合称姓名。
2013-8-8 24
②《唐律》中规定:凡是官职名称或府号犯了父祖的讳,不 得“冒荣居之”,例如父祖中有叫安的,不得在长安县任 职;父祖名中有“常”的,不得任太常寺中的官职。如果 本人不提出更改而接受了官职,一经查出后削去官职,并 判一年的刑罚。唐代避家讳的著名事例:“诗鬼”李贺, 因他父亲名叫晋肃,便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纵然他才华横 溢,也终无用武之地,终生不得志,27岁便郁郁寡欢而死。 韩愈因此愤而作《讳辩》,质问道:“父亲叫晋肃,儿子 就不能考进士;那如果父亲叫仁,儿子岂不是不能作人了 吗?” △家讳并不全是避父亲的讳,也包含避母亲的讳。诗圣杜甫 一生共写了近三千首诗,各种题材十分广泛,但据说因其 母亲名叫海棠,所以他虽寓居海棠颇负盛名的四川多年, 却从未写过海棠诗。
2013-8-8 8
3.号: “号”指人名和字以外的称号,是人的别 称,所以又叫“别号”,有时也称别字。 号一般由自己取定,或是其心境心态的展 现,或与彼时有关,或与彼地有关,或与 心绪有关,或与所遇有关。即号以明志, 是人们用以表达人生个性、志趣或抒发某 种情感。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 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东晋 诗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 柳树,因以为号焉。”
2013-8-8
14
古代人名与字之间最常见的关联方式有下列8 种:
△ 同义式: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 曰原”,平和原同义。 △ 近义式:如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瑜和瑾都是 美玉,是近义字。 △ 互补式:包括偏正、修饰、联想等各种关系。吴敬梓—— 字敏轩,一字文木。梓,一种树木。“梓”与“木”意义 相关,字形也有联系。 △ 反义式:如曾点,字皙,点为“小黑”,皙为“色白”, 正相反;又如朱熹,字元晦,熹明晦暗,正相反。 △ 拆名式:如刘侗,字同人,系拆“侗”而成;又如林佶, 字吉人,系拆“佶”而成。
2013-8-8 15
△加字式:如谢安,字安石;杜牧,字牧之。 △ 用典式:即名与字同出一典,如赵云,字子龙, 典出《易经》:“云从龙”;如钱谦益,字受之, 典出《尚书》:“谦受益”;又如《新唐书》中 有人姓元,名亨,字利贞,典出《周易》:“元 亨利贞”。 △嵌行式。即拟意时采用上述各式外,又在表字中 嵌入显示行第的字。 • 女性的表字除类同上述诸式外,又有两种特殊情 况:一是表字中带进娘家的姓氏。如班昭为曹世 叔妻,而字惠班;荀采为阴瑜妻,而字女荀。一 是表字和本名没有什么关系。如董白,字小宛; 景翩翩,字三昧等。
2013-8-8
16
②号的来龙去脉: △起号之风,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像 “老聃”、“鬼谷子”等。东晋时陶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 人给自己起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 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一个人还 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老莲”、 “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 号。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 玄瑛号“曼殊”;何香凝号“双清楼主”。 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2013-8-8 17
△“号”的形成有两种情况: • 一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因为“号”是自己起的, 不像姓名、表字那样要受家族、宗法、礼仪以及 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志 向和情趣,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别号。 共同的特征:鲜明的时代印记、强烈的抒情色彩、 深刻的寓意、特定名词的运用。 • 二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认的。这种“号”叫“外 号”、“绰号”或“混号”、“浑号”。它有极 强的表义性,不但可以增强人们对各类人物的记 忆,是名、字、号以外的一种补充,而且往往是 人物面貌性格特征的一种写照或折光。如《水浒 传》108将的绰号。
2013-8-8 2
二、古人的称呼: 1.名: “名”是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 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古人认为名 伴随人度过一生,且与命运有关,故取名 时庄重严肃。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 命名,并举行郑重的仪式。这个名字一般 是乳名,亦即俗称的“小名”。待入学, 再取学名,亦即“本名”,俗称“大名”。 △命名原则:对名字的意义、音调的平仄都 很注意,力求形、音、义谐美。具体的标 准:五有。
2013-8-8 29
避讳的方式 • 改字法 • 空字法 • 缺笔法 • 改读法
2013-8-8 30
改字法
• “改字”,就是对君主以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它字 代替。这种方法从秦、汉开始使用,历代沿用不 废。 由于“改字”法实行,在古籍中出现了 或改人姓、人名,或改地名,或改官职名称,或 改前代年号,或改书名,或改物品名称,或改纪 年干支等现象。而且哪个改,哪个不曾改,哪个 又是经校书、考证者加以回改,给我们读古籍造 成很大障碍。只有根据历史事实,检校不同古籍 对同一事实的不同记载,利用避讳资料,等等, 加以斟酌取舍。
2013-8-8
9
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 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东晋诗人陶渊 明《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 以为号焉。”
2013-8-8
10
• • • • • • •
提问: 青莲居士: 易安居士: 香山居士: 山谷道人: 耐辱居士: 石湖居士:
柳泉居士: 六如居士: 瓶庵居士:
2013-8-8
11
• “六一居士”
易安居士
香山居士
2013-8-8
12
• 柳泉居士
耐辱居士
2013-8-8
13
4.名、字、号的区别 ①名和字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古人起名是为了分彼此,取字就是为了明尊 卑。名主要用于自称;字主要用于他称。彼此地 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 不用字;而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 级,也可称名,以示亲切。 联系:表字称“表”,有和本名互相表里的意思; “字”有滋生之义。可见古人的字,系由名滋生 而来。字独立于名之外,但又与名有密切的联系。 《白虎通·姓名》曾有“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 知其名”的讲法。
2013-8-8
19
• 何为避讳制度? • 避讳制度的分类 • 避讳的规则 • 避讳的方式 • 有关趣事 • 例外情况
2013-8-8 20
何为避讳制度?
•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 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 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 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 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 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 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 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 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 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 有的“避讳”制度。
2013-8-8 18
• 古代人的一些特殊名称: 一是称“官爵”。表尊敬。如杜工部、杜拾遗(杜甫)、王右丞(王 维)。 二是称“地望”。如: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 三是极少数人用数字作为自己的姓名。有三种情况: a.姓是数字的,如:一善,明成化间河北定州人,曾任蒿明县丞;二直, 唐玄宗开元间在宫中任中尉;三月八,元代云南行省右丞;五梁,安 南人,三国蜀汉谏议大夫;七希贤,施州卫人,明正德间永春县训导; 八通,明正德间礼部主事;九嘉,唐夏津人,高祖武德间翰林学士; 十华,宋乾兴间进士。 b.名是数字的。如:秦七:秦少游;黄九:黄庭坚;柳八:柳宗元;李 十二:李白;韩十八:韩愈;白二十二:白居易; c.姓、名都是数字。如:六· 十七:清人,《游外诗草》和《台阳杂咏》 作者;七· 十一:清乾隆间进士,《西域闻见录》作者。
2013-8-8 25
• 《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东晋桓温之子桓 玄一日设宴待客,有位宾客嫌酒太凉,要 侍者“温一温”,桓玄一听此“温”字, 马上痛哭流涕,一直哭到不能出声。由于 在言谈中容易触犯别人的家讳,很多人都 很重视谱学研究,以免言语不慎触怒他人。
2013-8-8
26
圣人讳 ①官方规定的圣人讳:最早大概是在宋代,这时的 圣人的范围大大扩大。黄帝、“至圣先师”孔子 和亚圣孟子,还有周公、老子等。宋大观四年, 为避孔子讳,朝廷规定改瑕丘县为瑕县,龚丘县 为龚县。因老子名耳,字伯阳,谥号聃,为避老 子名讳,规定百姓不能用这些字做名字。清朝雍 正时规定:“孔孟之名必须回避”,凡古书中有 此字,必改为缺笔字,甚至,连孔子的母亲名 “徵在”,在也列入避讳之列。
2013-8-8
5
象,即用以物喻志的字来命名。如清代书家 吴飞鹏,鹏为传说中最大的鸟,善高飞; 假,即借山川花木等事物的名称来命名。如 苏轼,“轼”为车箱前扶手横木;ຫໍສະໝຸດ 2013-8-86
类,即用家族、双亲的相关字眼来命名。如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取名王献之等
2013-8-8
7
.字:成年后取,由成年礼上制定宣布后使用, 即所谓“加冠称字”。字由父亲或尊长取 定。一般是彰意明义,正名表德。对平辈 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疏》 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 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 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 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 则称字也。”
2013-8-8 3
五有:“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 有类”(《左传· 桓公六年》)。 信,即根据出生时的特点、情况来命名。如 明李梦阳,出生时母梦日坠怀,故以“梦 阳”名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