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习题及答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习题及答案


与原记录一样保留两位小数,故用四舍五入方法可得
d 3.39cm 。
题十 答案: B 详解:第一次 15.28cm,第二次 15.82cm,第三次 15.27cm ,第四次 15.29cm,比较四个数据 可以看出,只有第二次数据的准确值为 15.8cm,其它三次测量中,准确值均为 15.2cm ,故错 误的数据是第二次的测量值。本题应选 B。
题四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则该木块的长度为 估计值为 ____________cm。 [
______cm,其中准确值为 ______cm,
题五
关于误差,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
B.无论用多精密的仪器测量,都不可能没有误差
C.选用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可减少误差
长度为 3.85cm-1.00cm=2.85cm ;其中最末一位数 5 为估读的数字,其余的为准确值,所以准
确值为 2.8cm ,估计值 0.05cm 。
题五 答案: D 详解: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是错误,是不能避免的,但可设法减少,
例如: 选用精密的仪器测量; 改进测量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均可以减小误差, D 项错误。
PM2.5 颗粒物直径
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 2.5 μ m=2.5μm×10 -6 m
B
C. 2.5 μ m=2.5×10 -5cm
D
. 2.5 μm=2.5×10 -5 dm . 2.5 μm=2.5×10 -9 m
题二
图中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正确的是(

题三 同类题一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_____________ 。使用前应先观察: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结果由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组成。
录,其中正确的是(

A. 18.8cm
B
. 1.88dm C .18.80cm D .188mm
题八 如图所示,被 测物体的长度为 __________ 。其中准确值 __________ ,估计值为 __________ 。
题九
用刻度尺测圆柱体不同位置的直径,结果分别为
3.38cm, 3.40cm ,3.39cm 和 3.38cm ,则这个
D.误差是难免的,所以 减少误差是不可能的
题六 小明在学过时间的测量后,想练习一下停表的读数,当他按下停表后,停表指针开始转动, 如图所示是他将停表再次按下后,停表的指针实况,则他两次按下停表的时间间隔为 ____________s 。
题七
一位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八年级用)的宽度,并作了下面的记
题十一
答案: A
详解:由于冰箱里的温度比较低,钢尺会收缩变短一些,分度值比
标准刻度尺的分度值小,
再去测量课外书的宽度,钢尺显示的示数会比实际值要偏大一: C 详解:拇指指甲的宽度约为 题应选 C。
1cm,我国 1 元硬币的直径大约 与两个拇指指甲的宽度相近,本
题十三 答案:用一根不易拉伸的细线,使其与地图上的铁路线处处重合,在线两端标出南京和北京 的位置,然后将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这两个标记点间的线长,再除以地图上的比例尺便可 得出南京到北京的铁路线的近似长度。 详解:这是“化曲为直法”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题十二
我国 1 元硬币的直径大约是(

A. 2.5m
B. 2.5 dm
C.2.5cm
D. 2.5 mm
题十三 如何在中国地图上测出南京到北京的铁路线的大致长度?
课后练习详解
题一
答案: B
详解:本题考查长度单位的换算。
1μ m=10-6 m, 则 2.5 μ m=2.5×10 -6 m, A 、 D 选项错误;
0cm 开始量起,物体的长度是
3.3cm ,那么物体长度的准确值为 3cm,估计值为 0.3cm,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cm。
题九 答案: A 详解:根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实验方法可知,圆柱体的直径
d 的平均值的算式应为
d= 3.38cm + 3.40cm + 3.39cm + 3.38cm =3.3875cm,但考虑所用刻度尺的精度,结果应 4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专题: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题一
2013 年 1 月 11 日到 1 月 16 日,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被严重污染, 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
其中 PM2.5 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 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μ m的颗粒物,单
个 PM2.5 隐藏在空气的浮尘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
1.5min ,由于可以确定大表盘
中的指针在转过 1min 后还未转完 1 圈, 只转了 1/2 圈, 因此, 可以读得其指示的时间为 75s。
题七
答案: C
详解: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记录结果时应估计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倒数第二位是分度
值所在的单位。 18.8cm 中,倒数第二位对应的是分度值,应该是 1cm,A 不符合题意; 1.88dm
B.只有第二次测量结果是错误的
C.只有第三次测量结果是正确的
D.只有第二次测量结果是正确的
题十一
为了验证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王旭用一把分度值是毫米的钢尺测量一本课外书的宽度,
然后把钢尺放在冰箱中,过一 段时间 后,他从冰箱中取出钢尺再一次测量此书的宽度,这次
测量的结果与第一次的结果相比将会(

A.偏大 B .偏小 C .不变 D .无法比较
题六
答案: 75
详解:解题时应首先看清停表的大、小表盘中的指针分别转一圈所用
的时间。大表盘中的指
针转一圈所用时间为 30s ,小表盘中的指针转一圈所用的时间为 15min,且大表盘中的指针转
两圈所用时间为 1min ;然后根据小表盘中指针的位置确定大表盘中的指针所转的圈数,再进
一步读出具体的时间。如题中小表盘中的指针指示的时间小于
详解:(1)要弄清楚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再去读数。起始端没从
0 开始,把 1.00cm 处当作
“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 1.00cm 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
一位;(2)对于一个测量数值而言,它的最后一位是估计值,其余的为准确值。
图中的刻度尺 1cm又分为 10 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 1mm;末端刻度值为 3.85cm 。木块的
贴,这样起始刻度不易对准被测长度起始端,终端所对刻度也不易读准。
题三 答案:刻度尺;零刻线;量程;分度值;数字;单位。 详解:(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 2)使用刻度尺前要先观察刻度尺的零 刻线、 量程、 分度值, 记录结果时必须有数字和单位。
题四
答案: 2.85 ; 2.8 ; 0.05
圆柱体的直径应为(

A. 3.39cm B .3.388cm C . 3.3875cm D . 3.38cm
题十
某人用一刻度尺四次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是:第一次
15.28cm,第二次 15.82cm ,
第三次 15.27cm ,第四次 15.29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第一次结果是错误的
中,倒数第二位对应的是分度值,应该是
1cm, B 不符合题意; 18.80cm 中,倒数第二位对应
的是分度值,应该是 1mm,C 符合题意; 188mm中,倒数第二位对应的是分度值,应该是
1cm,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题八
答案: 3.3cm ; 3cm; 0.3cm
详解:测量长度前要看刻度尺的零刻度是否磨损,此刻度尺从
1μ m=10-5 dm,则 2.5 μ m=2.5×10 -5 dm, B 选项正确; 1μ m=10-4 cm,则 2.5 μ m=2.5×10 -4cm,C
选项错误。本题应选 B。
题二
答案: D
详解:使用刻度尺时,做到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A 中刻度尺左端没有
刻度,物体左端未对准零刻度或整刻度, B 中刻度尺没放正, C 中刻度尺的刻度没有与物体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