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2.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
2.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以及误差和错误的区别,会进行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经历测物体长度和时间的过程,体验通过日常经验粗略估测长度的方法;2.通过学生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用估测法去研究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热爱科学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组织、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体会刻度尺的使用和正确读数。
教学设施直尺、三角板、卷尺、铅笔、钢笔、停表、手表、棉线、硬币、地图、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引入1你听说过阿凡提量渠水的故事吗?有一次国王问阿凡提:“人人都说你智慧过人,那么你知道眼前这条渠里的水有多少桶吗?”阿凡提说:“若桶有这条渠一样大的话,那就只有一桶水;若桶有这条渠的一半大的话,那就有两桶水;若桶只有渠的十分之一,就有十桶水……”为什么同一条渠却不能确定到底有多少桶水呢?1.体验活动:学生用手测量(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课桌的长度。
教师:比较每个学生测的柞数是否相同?为什么同样的课桌却有不同的柞数呢?是因为作为测量标准不同,那如何才能获得确定的测量值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长度、时间及测量。
(板书课题:长度、时间及测量)引入2利用书上的“想想议议”,体验人的直觉不可靠。
若要准确测量帽檐直径和帽子的高度,你们觉得该怎么办?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长度的国际单位制1.教师:通过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进行测量时要选定一个统一的、人们公认的标准作为比较的依据。
否则,即使是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测量的值也是不确定的。
这个选定的标准就是测量单位。
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a.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 km=103m1 m = 10dm = 100cm = 1000 mm = 106μm =109nm2.教师:要想知道这本书的长度,该怎么办?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回答。
3.展示实物图象: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和三角板进行观察,讨论它们和展示的四种工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得出结论。
用来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它们都有单位和刻度(板书)。
它们的测量精确程度不同。
那如何使用它们呢?刻度尺的读数:[1]2分钟学生开发实验:(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测量活动,利用手中的各种刻度尺来测量物理书的宽度并讨论出本组的结论)。
选五个小组中各推出一名同学上台演示刻度尺的使用,提醒台下学生仔细观察,并指出他们操作中的不妥之处。
[2]教师演示用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度。
4.学生仔细观察,结合自己的体验,得出结论。
A如何使用刻度尺?①使用前,要看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和单位;(板书)②使用时,要做到五会:会选、会放、会看、会读、会记;(板书)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当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
会放:刻度尺与被测物体长度边缘平行,而且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较厚时,刻度线应紧靠被测物体;零刻度线被磨损的,应认某一刻度线为零点,读数时要注意减去“零点”前的数字。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视线应垂直刻度尺,不要斜视。
会读:读出准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结果,一个正确的测量结果包括三部分,即:③测量结果 = 准确值 + 估读值(一位)+单位(板书)数字5.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测量钢笔、铅笔的长度(巩固刻度尺的使用)。
并把学生测出的实验数据写在黑板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读数是否正确。
6.教师:除了用刻度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外,还可有什么方法可测量物体的大致长度?学生大胆猜想,各抒己见。
教师:其实人体有许多部位可以作为“尺”用来估测长度,这是一种新的方法。
B估测法测长度:(长度的估测)(板书)如:手指厚度约为1cm,手掌宽约为1dm ,伸长两臂长大约等于身高。
利用这些已知长度,对某一些物体长度进行估测。
7.教师:用刻度尺能不能测以下物体的长度?若不能,请大家讨论用何方法才能测出?a.地图上成都到重庆的铁路长度(棉线法)b.一元硬币的直径和周长(辅助法、纸带重叠法)c.一张纸的厚度(累计法)d.学校足球场的长度(滚轮法)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只能用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
C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板书)(1)棉线法(化曲为直)(2)辅助法(3)滚轮法(4)纸带重叠法(5)累积法(板书)讲完后,学生上台演示利用各种方法测量的实验。
时间的国际单位制:教师:刚才这位同学做实验用了多少时间?时间的单位是什么?a.SI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板书)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板书)1 h = 60 min 1 min = 60 s 1 s = 103ms = 106μs (板书)在平常生活中,你们用哪些仪器测量时间?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回答。
(把所有答案列在黑板上)。
b.时间测量工具有:手表、停表、电子钟等。
除此之外,你随身就携带了一只表——生物钟,你平静后坐下来,用停表测10次脉搏的时间,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就是你随身携带的“生物钟”。
学生观察讨论教材第38页“想想做做”中的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①石英钟和停表的分度值各为多少?②停表的读数及如何使用方法?学生讨论并得出答案。
教师总结:①石英钟的分度值为1 min,停表的分度值为1s②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调(调零)、二按、三停、四读③读数:大圈示数+小圈示数教师出示停表,让一位同学从教室前走到教室后,另一名同学用停表测量,其他同学用自己的手表测量,抽取几个测量结果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会发现其测量结果不相同。
误差:a.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是有差别的,这就是误差。
(板书)注意:误差在任何测量中都是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它跟测量中的错误是不同的。
错误是测量人不遵守测量工具的使用规则或粗心大意造成的,是应该可以避免的。
误差可以减小,如可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在日常生活,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板书)三、课堂小结学生反思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1.在SI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2.刻度尺的使用:会选、会放、会看、会读、会记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①棉线法②辅助法③滚轮法④纸带重叠法⑤累积法4.停表的使用及读数5.误差与错误方法:长度的测量方法、时间的测量方法、估测法。
四、填空与选择1.单位换算75μm= 7.5x10–2mm= 7.5x10 –5m, 30min= 0.5 h = 1800 s2.如图所示,甲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1mm ,物体的长度为 2.60cm;乙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1mm ,物体的长度为26.0 mm。
3.如图所示,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方法正确的是甲,测得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2.72cm、2.71 cm、2.62 cm、2.73 cm、2.72 cm,其中错误的测量记录是 2.62 cm。
4.如图所示,停表指示的时间为10 s,合0.167 min。
5.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避免误差B.两次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D.只要正确做实验就不会产生误差五、作业布置完成第40页1—5题。
六、板书设计课题:12.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长度a.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 km=103m1 m = 10dm = 100cm = 1000 mm = 106μm =109nmb.如何使用刻度尺?①使用前,要看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和单位;②使用时,要做到五会:会选、会放、会看、会读、会记;③测量结果= 准确值+ 估读值(一位)+单位数字c.估测法测长度:(长度的估测)d.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1)棉线法(化曲为直)(2)辅助法(3)滚轮法(4)纸带重叠法(5)累积法2.时间a.SI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b.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1 h = 60 min 1 min = 60 s 1 s = 103ms = 106μsc.时间测量工具有:手表、停表、电子钟等。
3.误差a.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是有差别的,这就是误差。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