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2008年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等两项标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2006年9月9日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替代标准号发布日期实施日期1SL 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2008,01,042008,04,042SL 419-2007水土保持试验规程SL239-87同上同上二○○八年一月四日前言根据水利部2002年批准的水利技术标准修定计划,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对《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共5章和2个附录。

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1、取消了原标准附录A中的表A1和表A2、附录B中的B6和B8;2、改变了原标准的用词和用于说明、重新整合了附录B的内容;3、将原标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中的“强度”、“极强度”、分别改为“强烈”、“极强烈”,以免混淆概念。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本标准参编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廷辅段巧甫华绍祖史德明徐传早佟伟力宁堆虎鲁胜力秦百顺余剑如郭素彦张长印陈法扬史学正李靖王莹冯伟常丹东王海燕苏仲仁张大全丛佩娟李琦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蔡强国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窦以松注:“ 【】”内文字为本标准条文说明部分引来或整理者按语1 总则1.0.1 为了统一水土流失调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土壤侵蚀的分类与分级。

1.0.3 本标准主要引用标准:《水土保持术语》(GB/T20465-2006)。

1.0.3 土壤侵蚀的分类与分级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GB/T20465-2006定义的有关土壤侵蚀术语适用于本标准。

2.0.2 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 Thc potential hazard degree of soil erosion: 生态系统失衡后出现的土壤侵蚀危险程度。

用于评估、预测在无明显侵蚀区引起侵蚀和现状侵蚀区加剧侵蚀可能性的大小,以及表示侵蚀区以当前侵蚀速率发展,该土壤层所能承受的侵蚀年限(抗蚀年限)。

3土壤侵蚀类型分区一级类型区3.1.1 全国应分为水力、风力、冻融3个一级土壤侵蚀类型区。

【3.1.1条文说明:用主导因素法并以与土壤侵蚀关联度高、又较稳定的自然因素作用划分一级类型区的依据。

】3.1.2 重力侵蚀和混合侵蚀不应单独分类型区。

二级类型区3.2.1 水力侵蚀类型区宜分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南土石山区5个二级类型区。

3.2.2 风力侵蚀类型区宜分为“三北”戈壁沙漠及沙地风沙区、沿河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2个二级类型区。

3.2.3 冻融侵蚀类型区宜分为北方冻融土侵蚀区、青藏高原冰川冻土侵蚀区2个类型区。

3.2.4 各大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在全国二级分区的基础上,参照表再细分为三级类型区或亚区。

【3.2.1~条文说明:以形态学原则(地质、地貌、土壤)作为划分二级类型区的依据。

】范围及特点3.3.1 全国各级土壤侵蚀类型区的范围及特点见表。

【3.1.1条文说明:根据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原则,将全国分为水力侵蚀类型区、风力侵蚀类型区、冻融侵蚀类型区等三个一级类型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区、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土石山区、三北戈壁沙漠及沙地风沙区、言和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北方冻融土侵蚀区、青藏高原冰川侵蚀区等9个而级类型区,并从地貌、气候、水土流失等方面描述歌曲的特点。

】表3.3.1 全国各级土壤侵蚀类型区的范围及特点范围与特点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西为祁连山余脉的青海日月山;西北为贺兰山;北为阴山;东为管涔(cen)山及太行山;南为秦岭。

主为灰褐土、黑垆土、褐土;在干旱及半干旱气候带自西向东依次为灰钙土、棕钙土、栗钙土。

土壤侵蚀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下设5个副区)、黄土高原区、冲积平原区等8个类型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南界为吉林省南部,东西北三面被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所绕,漫川漫岗区为松嫩平原,是大小兴安岭延伸的山前冲积洪积台地。

地势大致由东北向西南倾特征;主要流域为松辽流域;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余脉;漫岗丘陵则分布在东、西、北侧等三地区。

(1)大小兴安岭山地区。

系森贝岩发育的暗棕壤;【原文此处为逗号-按】轻度侵蚀。

(2)长白山千山山地丘陵区。

系林草灌丛。

【原文此处为逗号-按】主要土壤为花岗岩、贝岩、片为逗号-按】轻度~中度侵蚀。

(3)三江平原区(黑龙江、乌苏里江及松花江冲积平原)。

古河床自然河堤形成的低岗地,河间低洼地为沼泽草甸,岗洼东北漫岗丘陵以南,黄土高原以东,淮河以北,包括东北南部,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等部分。

本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主要流区:(1)太行山山地区。

包括大五台山、小五台山、太行山和中条山山地,是海河五大水系发源地。

主要岩性为片麻岩类、碳酸盐岩等;主要土壤为褐土区。

(2)辽西-冀北山地区。

主要岩性为花岗岩、片麻岩、沙贝岩;主要土壤为山地褐土、栗钙土;水土流失为中度侵蚀,常伴有泥石流发生。

(3)山东壤为棕壤、褐土,土层薄,尤其是沂蒙山区;水土流失属中度侵蚀。

(4)阿尔泰山地区。

主要分布在新疆阿尔泰山南坡。

山地森林草原;无明显水土流沙地。

主要土壤为黑钙土、草甸土;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低岗地,水土流失强度为轻度侵蚀。

(6)黄淮河平原区。

北部以太行山、燕山为界;南部以淮河为分号-按】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海河流域的古河道岗地,流失强度为中、轻度。

以大别山为北屏,巴山、巫山为西障(含鄂西全部),西南以云贵高原为界(包括湘西、桂西),东南直抵海域并包括台湾省、海南省及南海诸岛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土壤。

非地带性土壤有紫色土、石灰土、水稻土等。

按地域分为3个区:(1)江南山地丘陵区。

北起长江以南、南到南岭;西起云贵主要岩性为花岗岩类、碎屑岩类;主要土壤为红壤、黄壤、水稻土。

(2)岭南平原丘陵区。

包括广东、海南岛和桂东地区。

以花岗岩类、砂页岩类为主,(3)长江中下游平原区。

位于宜昌以东,包括洞庭湖、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

【原文此处为分号-按】无明显水土流失。

【原文此处少句北接黄土高原,东接南方红壤丘陵区,西接青藏高原冻融区,【原文此处为逗号-按】包括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湘西及桂西等地。

气候为热带、岩类,此外,还有花岗岩、紫色砂页岩、泥岩等;山高坡陡、石多土少;高温多雨、岩溶发育;【原文此处为句号-按】山崩、滑坡、泥石流分布广,发中除成都平原以外的山地、丘陵。

主要岩性为紫红色砂贝岩、泥贝岩等;主要土壤为紫色土、水稻土等;水土流失严重,属中度、强烈侵蚀,并常有泥石区。

多高山,有雪峰山、大娄山、乌蒙山等;主要岩性为碳酸盐岩类、砂页岩;主要土壤为黄壤、红壤、和黄棕壤等,土层薄,基岩裸露,坪坝地为石灰。

包括藏南高山深谷,横断山脉,无量山及西双版纳地区。

【原文此处为分号-按】主要岩性为变质岩、花岗岩、碎屑岩类等;主要土壤为黄壤、红壤、燥(4)秦岭大别山鄂西山地区。

位于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以南,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北。

【原文此处为分号-按】主要岩性为变质岩、花岗岩;主地草甸区。

主要分布在长江上中游,包括大凉山、邛崃山、大雪山等。

【原文此处为分号-按】主要岩性为碎屑岩类;主要土壤为棕壤、褐土;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的西部,包括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黑龙江等省(自治区)的沙漠戈壁和沙地。

气候干燥,年降水量1要流域为内陆河流域。

按地域分为6个区:(1)(内)蒙(古)、新(疆)、青(海)高原盆地荒漠强烈风蚀区。

包括准噶(ga)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漠组成。

(2)内蒙古高原草原中度风蚀水蚀区。

包括呼伦贝尔、内蒙古和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小腾格里)和科尔沁沙地,库布齐和为栗钙土、北部荒漠草原为棕钙土。

(3)准噶尔绿洲荒漠草原轻度风蚀水蚀区。

围绕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呈向东开口的马蹄形绿洲带。

【原文此处为逗号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呈向东开口的绿洲带。

【原文此处为逗号-按】主要土壤为淤灌土。

(5)宁夏中部风蚀区。

包括毛乌素沙地部分,腾格尔沙漠边缘的化漫岗,沙漠化发育。

主要分布在山东黄泛平原、鄱阳湖滨湖沙山及福建省、海南省滨海区。

湿润或半湿润区,植被覆盖度高。

按地域分为3个区:(1)鲁西南黄泛平原风沙,岗坡洼相间,多马蹄形或新月形沙丘;主要土壤为沙土、沙壤土。

(2)鄱阳湖滨湖沙山区。

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北湖湖滨,赣江下游两岸新建、流湖一三类。

(3)福建及海南省滨海风沙区。

福建省风沙主要分布在闽江、晋江及九龙江入海口附近一线;海南省海岸风沙主要分布在文昌沿海。

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兴安岭山地及新疆的天山山地。

按地域分为两个区:(1)大兴安岭北部山地冻融水蚀区。

高纬高寒,属多年冻土地区;【原文区。

包括哈尔克山、天山、博格达山等。

【原文此处为分号-按】为冰雪融水侵蚀,局部发育冰石流,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高山雪线以上。

按地域分为两个区:(1)藏北高原高寒草原冻融风蚀区。

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

(2)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冻号-按高山冰川与湖泊相间,局部有冰川泥石流。

3.3.2 对土壤侵蚀类型区具体进行定性定量的划分,应收集规划范围内土壤侵蚀有关的系列图件及相应资料,做好系统分析及综合集成,并充分利用最新的遥感技术影像资料。

3.3.3 应将土壤侵蚀范围及强度视为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重视和利用土壤侵蚀动态监测评价的有关成果。

3.3.4 允许应用模糊聚类分析等新的分析计算方法。

4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水力侵蚀、重力侵蚀的强度分级4.1.1 不同侵蚀类型区宜采用不同的容许土壤流失量,见表。

表4.1.1 各侵蚀类型区容许土壤流失量4.1.2 土壤水力侵蚀的强度分级标准,见表。

其面蚀(片蚀)、沟蚀分级指标应符合以下规定。

表4.1.2-1 水力侵蚀强度分级1 土壤侵蚀强度面蚀(片蚀)分级指标,见表4.1.2-2。

表4.1.2-2 面蚀(片蚀)分级指标【上表中“林草覆盖度”的原文为“林草盖度”】2 土壤侵蚀强度沟蚀分级指标,见表4.1.2-3。

表4.1.2-3 沟蚀分级指标4.1.3 重力侵蚀强度分级指标,见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