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散文《遣君一月香》一场场疏雨将仲秋唤至眉睫,不知君处是否亦看到了莲已成篷月桂开?记得你曾说,喜极了莲子的清新与桂花的幽香,因它与仲秋的团愿,月饼的香甜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关。
我亦因君所念有所念,总是喜欢在每一个或阴或晴或浓或淡的仲秋时,沿古老的传统入俗,洗手捏面,且采来各色甜果与面粉相嵌,纤指熟稔的为这个传统的节日添薪续稠,将所有的悲欢离合包裹,为君烘一炉的微甜的饼香,待月欲盈时,遣予君前,请君笑尝。
珑心伴月,冰糖桂花馅。
如布一场来去都走不出的圆径,将一颗饱满圆润的冰糖,嵌在密密匝匝的桂花间与糖汁相融,面粉作衣有牡丹凤鸟题了花好月圆的水印于其上。
以冰糖为月,桂花作星,满满的相盛,放入炉中经文火慢慢的烘烤,待色至泽黄的暖色时,甜香慢慢漾开,就如那时玲珑样的心事,散在睛日的温和里,分分秒秒间,坦然的生出许多天长之息,地久之念。
打开那泽黄色的锦衫时,便看到一际清晰的繁星,层层拥趸着那轮圆圆的明月,像极了珑心将眨动的思念煨暖,烘出伴月的贪恋,紧紧的依附和夹杂在清新的饼间,如这个将至的仲秋里,我为你捏制的面球,点一轮家乡的明月为眼。
一团锦绣里,即使有圆有缺,君都可以感受到珑心伴月的清香,就如君那满满的不自觉溢出的记忆。
豆语甜心,枣泥红豆馅。
红枣如珊瑚,晶莹剔透。
传言,红枣具有神奇的养颜功效,可以永葆青春不褪,那么,在这个仲秋临近时,采一串红颜如玉的枣子,为君先碾成微甜的枣泥与南国的红豆相掺,在素手的搅动之下,慢慢粘合,渐渐成了缠绵的模样,再无分界。
豆蔻红颜,如恋君时的痴贪,再融了白沙糖少许,丝缕间更添缠心绵意,最后在火的烤炼下,颜色由清白转到金黄,饼间却融了永不褪色的红艳,在心向处牵暖熏香。
做一个豆语甜心饼送你,缠绵的红枣,轻嚼,润齿留香;剔透的红豆,轻咽,益气养血。
君尝时,豆语甜心全嵌在金色饼衣里面,落齿处,枣香豆香,在君的唇舌间涌动成潮。
我尝过的红枣中的蜜甜和红豆中的甘酸,而今我将它遣予君前,涂在君的手上,让君再一次贪恋儿时食指的诱惑。
莲心如意,梅子莲容馅。
将莲子辗碎、曝暖,压成泥作蓉状,带着儿时玩泥人般的趣致捏成团,将其身以面粉和蛋液镶衣,再嵌两颗梅子为如意,最后放入金黄的热油中烘成月亮的模样。
尽管以锦衣华服相裹,仍带着莲子般的清纯,梅子样的盈润。
那夹在饼间的莲蓉,是莲子甘心的碾压,而那嵌在莲容间的梅子,则映着娇生生的晴朗,像那时春日里我们一起行过的半亩花田,我将如花的笑容捧到你而今也许望不到的前端。
记得共食时的梅子,藕丝相连般的粘甜。
记得同采莲子时,拈丝成链,圈起旧时的纤腕。
泥莲芳倩,如昔年曾见。
而今,将那时的莲心与莲意和着莲子一并碾作泥蓉,在饼的中间醉卧。
思念如梅子青,摊开时,酸甜已如醇酒般溶在月饼间。
如那午夜仲秋时的月色,清了旧时的嗔怨,唯余莲心如意缕缕相牵。
祈,在这个安静的仲秋夜,你我的笑靥如一月倾城,清净而淋漓的徜徉在这有你有我的尘世,彼此伸手,掬起那饼间众馨的味道,在同一轮绝美的月色间,细细品尝我们曾经的微酸如今虔诚,而后的幸福安好。
《他乡明月》“家是故乡好,月是故乡明”,这是漂泊在外的所有游子赋予月的使命。
月圆了,人也就团圆了吧!千百年以来人们赋予中秋无限的憧憬,也让身在他乡的游子平添了更多的思念......异乡之月少了一份回忆和柔情。
暮色黯然,夜拉下了帷幕,一轮明月冉冉升起,让夜不再孤单。
薄雾轻纱下,月光如水般清亮,那张圆圆的脸带着羞涩与妩媚,在散碎的云朵里,时隐时现,朦胧灵动。
深邃的夜空下,万家灯火已然点亮,与闪烁的繁星相互辉映,装点着这个浅浅的南国之秋。
伴着渐深的夜色,歇下一身的疲惫,独享一个人的世界。
喜欢安静地站在阳台里,静静欣赏着月色下的南国。
俯瞰着高高楼宇间穿梭的人影,奔放的广场舞在音乐声的此起彼伏声中,沸腾在楼宇间。
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的音乐传入了耳鼓,愉悦了身心。
看着广场上孩子们的追逐奔跑,老人们茶余饭后坐在古榕树下的低语,游泳池内的喧哗声,心里便涌动出一股暖流,舒缓了一天的疲惫。
伴着清浅的月色,远远望去,目光迂回处,小区内新添加的一处风景也映入了眼帘。
古榕树的枝蔓上,中秋的红灯已经高高挂起,透露着商业的人性化和民族节日的重要传承。
人潮涌动中,那一串串红灯如同一簇簇跳动的火焰,在清凉的月色下跳跃着,勾起了太多的思绪......夜色深了,伴着最后一曲广场舞的结束,人潮散去,周遭回归了平静。
仰望天宇,月色旖旎,与繁星和云朵窃窃私语,述说着季节的变迁。
圆月秋思,欣赏着月,便融进了情感,叠加了思念。
人潮散去,就预示着各奔东西,也许明天不再相聚吧!此刻的夜,那样的沉静、清凉、少了喧闹,多了孤单。
时光无情,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蹉跎了最美的光阴。
秋来了,冬就不远了吧?月圆了,人真的能相聚吗?时常在月圆的时刻,一个人独处,静静地感受夜的静美。
遥望远方故乡的方向,喃喃自语。
月圆了,中秋就到了,故乡的月是不是也圆了呢?是不是也一样的清亮,一样的柔情万千呢?思绪飘飞,无法阻断心中的思念,感慨油然而生。
望着云朵中时隐时现的圆月,轻轻叹息一声,你的美竟被我亵渎。
人长大了,心境也就随着变化了吧!如今,当偶遇闲暇能静下心欣赏月色时,人却不是了当初的人,月也不是心中的月了。
许是在异乡他地漂泊的久了吧!或许是为了生活整日奔忙的脚步,才无限欣赏此刻的月色吧!每到这个时候,家乡的月都是那样的圆,那样的美。
金灿灿的秋,是家乡最美的风景。
父老乡亲顶着秋霜下地,伴着月色归家,春华秋实满载着他们的收获和希望,淳朴的脸庞也时刻洋溢着笑容。
那月色中,那秋色里,都融入了祖祖辈辈的汗水,凝聚了对那片赖以生存的土地的依依深情,也浓缩了我苦涩的童年岁月。
情与月,自古不可区分,为了一个团圆的企盼,月守候了千年,而人却永远在变化,环境也在人长大后的不断迁徙中便没了昔日的画面。
现在,房子空了,人散了,零落在天涯海角,对于那些守候在家中和漂泊在外的人们来说,中秋佳节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月竟成了奢望。
回想起儿时的中秋,心底有说不清的情绪,挥之不去。
记得每到中秋,父亲总要去集市买来几块月饼,尽管家里拮据,但也会挤出些钱来给我们解馋。
那个时刻,我们兄妹几个都会欣喜地等着父亲的分配,来过一个自认为幸福的节日。
理所当然,在父亲一个个月饼送到手里时,那种幸福感得到满足的同时,最小的我也就得到最大的“照顾”了。
月饼圆圆,人团圆。
小的时候,那么的喜欢吃月饼,总是贪婪地和哥哥姐姐们霸道地抢月饼,来特殊化自己在家中的地位。
时至今日,每逢中秋,依旧能接到哥哥姐姐们的电话,“吃月饼了吗?什么时候回家啊?在外照顾好自己,别太累了,我们盼你回来。
”那一句句贴心的话语,触动着敏感的神经。
每每放下电话总会泪水溢满眼帘,心头揪着地痛。
长大了,为了生活,各自忙碌,亲情渐渐地疏远,没有了昔日的温情。
商场里买来琳琅满目的月饼,清亮高悬的圆月,为什么吃不出当初的滋味?到底缺了什么呢?许是美食吃的多了,条件好了,对月饼没有了太多的喜爱?家里的月饼堆积在一起,放得变质了,也想不起来吃,兴许是抢来的月饼才好吃,滋味与众不同吧!月圆月缺漂泊之路竟然惧怕团圆。
人随境变,物是人非,好多的回忆成了过去,好多的人成了故人,那些萦绕于心的念想多出来的却是伤感。
我老了吗?怎么开始怀旧,旧的人,旧的照片,旧的岁月,旧的感情,都是那样的深刻。
年华是一次旅行中的记录表,感情是一种莫名的情绪,人生况味的晴雨表。
总是在节日里,想家,想故乡,想亲人、朋友、往事历历在目,却也飘入昨日的旅途。
渴望相聚,却害怕相聚,更难以相聚。
回味过去与兄弟姐妹争抢月饼的时光,那份童真和美好永远珍藏在心底,一生难以忘怀。
吃月饼,是为了解馋吗?不是,我想,吃出的是情,目的却是为了团圆吧!岁月流逝,中秋陪伴自己也过了几十载了,那些陈年旧事早就成了沙漏,所剩无几了吧!记忆是时光的沙漏,总能留下一些不可忘怀的东西。
四十载光阴过后,浓缩的记忆中,仍记挂村东头住的疯大叔,心里念念不忘。
每年的中秋来了,他总会一改常态,不再疯言疯语的瞎跑,而是安静地坐在自家门口,等着天黑看月亮。
月亮升起的时候,也是大叔最安静的时刻。
那时不懂世事的我,时常偷偷地躲在他家断了土墙边,探着小脑袋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
我想,当时他是知道我存在的,可依旧安静如初,不被我的出现所扰。
望着圆圆的月亮,他用干裂的手伸进怀里,拿出一块硬梆梆的月饼,放到眼前,仔细地看着,仿佛是在欣赏着艺术品。
这个时刻,自己禁不住偷偷笑他,还有些恶心他黑漆漆的手。
心想,不就是一块月饼吗?用得着那么看吗?然而,他自顾自的欣赏,丝毫不在意我的真实存在。
良久,观赏够了,他才将还带着体温的月饼送到了满是胡茬的嘴边,用舌头津津有味地舔了舔烧得糊糊的外皮之后,才放到嘴里,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吃下。
看着他细嚼慢咽的样子,我禁不住笑出声来,也惊扰了他的情绪。
每每此刻,他总会温柔地站起身来,对我笑笑,踉跄地走到我眼前。
伸出那双我最害怕看见的手,再次伸进怀里,拿出一块同样糊的月饼偷偷塞给我,挤个眉眼暗示我藏起来吃,别让人看见。
然,年幼的我总是傻傻地站在原处,也不致谢,也不拒绝,不喜不悲,表情木讷,一点儿不领情,对他给我的月饼没有丝毫感动。
看着他笑眯眯转身进院的样子,心里还是疑惑不已,总也找不到答案。
大叔怎么了呢?为什么会在中秋这样呢?后来,乡亲们告诉我,大叔是因为妻子急病死了,女儿远嫁了外地,一个人受不了亲人离去的打击而精神崩溃才疯的。
其实,对于一个疯子而言,人们各忙各的,时间久了,谁也无暇过问他的冷暖和心思了。
时间让我懂得了许多,我在无数个中秋夜慢慢长大。
昔日的大叔渐渐驼背了,眼花了,可每到中秋,我依旧会收到大叔带着体温的月饼,温润着那段值得珍藏的童年时光。
人到中年,日子瘦了,年轮也就增长了。
随着心境的成熟,开始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解读一些心中的疑惑了。
细细回味,大叔的行为不是怪异,而是出于一种人对情感渴求的本能。
他赏月,是因为渴望团圆,但妻子的离去,女儿的远嫁他乡,都让他无能为力。
手中拿着的月饼,是他期盼团圆的唯一愿望。
然,世事无常,谁又能左右亲人离去的身影呢?而今,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们的情感开始淡漠。
父母亲无暇过问,打个电话便已完成了孝心,丈夫、妻子、儿女、朋友,一条短信一句群发的祝福,便算过了节日了。
中秋到底赋予了我们什么?留下的是美好的记忆,咽下去的却是心灵的凄苦。
不敢过节,害怕过节,过节没了开心,只有一种无法言表的伤感。
许是母亲不堪病痛走了,留下的阴影?还是父亲灯尽油枯后散手人寰后,给予的打击?亦或是大姐的突然早逝,让我感到了骨肉离别之痛?还有妹妹的离散天涯,不知所踪,让我对“团圆”二字产生了抵触?让心灵深处产生了恐惧呢?或许每个人的一生所经历的都应该是命运安排好的,并无法改变。
也正应了苏轼水调歌头的那句经典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