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

痰浊阻肺--喘而胸满闷,咳痰粘白,咯吐不利,呕恶食少,口粘不渴。
肺气郁痹--情志诱发,突发气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
虚喘:肺虚--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落,痰吐稀薄,自汗畏风。
肾虚--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则难降,气不得续,形疲神惫,跗肿肢冷,面青唇紫。
正虚喘脱--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动则咳喘欲绝,心慌动悸,汗出如珠,肢冷烦躁。
1、心悸合身热、恶风、咽痛、身痛者,多属风热犯心。
2、心悸合胸闷心痛者,多属心血瘀阻。
3、心悸合善惊易怒,心情怫郁,心烦少寐,喜叹息,多忧虑者,多属肝郁气滞或心虚胆怯。
4、心悸合神倦乏力、眩晕耳鸣、纳谷欠馨、面色不华,或经水崩漏或吐血,远血,多属气血不足。
5、心悸合口舌干燥、五心烦热、多饮多尿,多属阴虚火旺。
六、刻下症状:
(1)主症及伴随症状情况
(2)中医辨证症状:尚需结合舌脉综合辨证。
实证:寒邪——受寒饮冷,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则减,遇寒则剧。
食积——暴饮多食,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
气滞——胃脘胀闷,攻撑作痛,嗳气频作,与情志有关。
郁热——胃脘灼痛,烦躁易怒,口干口苦。
湿热——泛泛欲吐,口干口苦,身体困重。
六、《医学心悟》:
《医学心悟·咳嗽》“患咳者,宜戒口慎风,毋令久咳不除,变为肺痿,肺疽,虚损,劳瘵之候,慎之,戒之”。
喘证
喘证一证主要涉及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肺源性心脏病,肺结核,矽肺以及癔病等发生呼吸困难时等西医疾病。
一、起病时间:
包括本次发病的时间和整个病程的时间。
二、诱发因素:
六、刻下症状:
1、主症及伴随症状情况。
2、中医辩证症状:尚需结合舌脉综合辩证。
外感:风寒--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
风热--咳嗽频剧,气促声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黄。
风燥--干咳喉痒,咽喉干痛,口干鼻燥,无痰痰少,不易咯出。
内伤:痰湿--咳嗽反复,咳声重浊,痰多粘腻,稠厚色白。
痰热--咳嗽气粗,痰多粘黄,咯血不爽。
2、胸闷、胸痛新近起病、发作稀疏、时间短暂者,属新病多较轻,但部分初发心绞痛属不稳定心绞痛,当加警惕;若病程长久,反复发作,程度加重者多属宿疾重证。(可能为恶化性心绞痛,亦属不稳定心绞痛)
三、问疼痛的部位:
胸骨后或胸膺虚里(心前区)疼痛、牵掣左臂内痛者,属胸痹心痛。
类证鉴别:
1、胸闷且痛、牵掣心下(胃脘)者,当问有嗳气、泛酸等,多属胃脘痛。
2、痰的特点:痰的色,质,量。味等。
3、既往发作情况。
四、伴随症状和鉴别诊断症状:
是否有发热,有无盗汗,有无咯痰,有无咯血,有无咽痛,有无咽中异物感,有无喉痒,有无胸痛。
五、诊疗经过和症状演变:
本次发病后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结果如何,应用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如何(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
《景岳全书·心腹痛》“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但察其果属实邪,当以理气为先”。
注意:“针刺痛”,“点压痛”,可以指间定点、成线,绝非心痛(心绞痛)也!
3、隐痛:隐隐闷痛,时如针刺,常伴怫郁寡言、烦躁少寐、心慌不安,多属肝气淤滞之郁证。多见于功能性或精神性胸痛(心脏神经症)。
二、问疼痛的发作时间与病程(既往发作情况):
1、每次作痛时间短暂(数分钟至十余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麝香保心丸后缓解者病属轻。疼痛剧烈、持续不缓解,如榨如绞、似感濒死者属病重。(可为心肌梗死之先兆)
2、胸闷气促,咳嗽,咳痰者,多属支饮。
四、问诱发因素和缓解因素:
是否因情绪、饮食、劳累、受寒等因素诱发。是否用过硝酸甘油、保心丸制剂可以缓解。
五、问诊疗过程及病情演变:
本证既往及本次发病的诊疗过程,何种检查、检查结果、何种治疗、病情演变(尤其注意心电图检查情况)。
六、问疼痛分病症(结合十问,刻下症状,伴随症状,舌象,脉象):
医学类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考核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
曙光临床医学院
2013年11月
目录
咳嗽
咳嗽一证主要涉及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慢性咽炎或花粉,异物过敏所致的咳嗽等西医疾病。
一、起病时间:
包括本次发病的时间和整个病程的时间。
二、诱发因素:
受凉,气候变化,饮食不当,劳累,情绪因素。
三、主症特点:
1、咳的特点:声音,节律,时间及加重因素。
六、刻下症状:
1、主症及伴随症状情况。
2、中医辩证症状:尚需结合舌脉综合辩证。
实证:风寒--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质粘。
表寒身热--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粘,形寒身热,烦闷身痛,口渴。
痰热郁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黄,胸中烦闷,身热汗出,口渴饮冷,面赤咽干。
2、绞痛:
遇寒则剧,甚则胸痛彻背,多属阴寒凝滞或心阳虚衰,迟迟不解则成心阳虚脱;
绞痛如榨如锥,痛在心前,范围如掌,多属血瘀之心痛。
类证鉴别:
1、灼痛:痛如烧灼,或似盐腌酸浸,属火热(实火,虚火),偶发于心火之心痛。遇此当以与胃火鉴别,时见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
2、刺痛:痛有定点、定线,如针刺、触电,多属风热,或胁痛、或郁证,多见于胸壁疾患:带状疱疹,肋软骨炎,肋间肌肌炎,肋间神经痛等。
二、《伤寒论》: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三、《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如蹶之趣,徐疾不常”。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至还入迟,良久方来”。
四、李中梓“结促之止,止无常数,代脉之止,止有常数,结促之止,一止即来,代脉之止,良久方至”。
一、问主证疼痛的性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度:
1、闷痛
胸闷、胸痛,如“堵塞”、“紧缩”、“窒息”,多属气滞之心痛;
闷压痛,如“磐石重压”,多属气滞血瘀之心痛;
闷痛隐隐阵阵、时发时止,多属气血或气阴不足之心痛;
闷痛伴眩晕、咳痰,多属痰浊之心痛;
闷痛伴畏寒肢凉多属心阳虚,伴汗出厥冷则属心阳虚脱,此时需注意:发作时心电图示ST-T特异性动态变化。
肝火--上气咳逆,咽干口苦,痰滞咽喉,量少质粘,胸胀胁痛,随情绪增减。
肺阴亏耗--干咳声短,口干咽燥,潮热盗汗,口干消瘦。
3、十问。
七、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相关经典条文:
一、《内经》:
《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二、《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三、《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咳嗽篇》:“咳嗽之要,止为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四、《医门法律》:
《医门法律·咳嗽门》“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动涩药,咳久势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
五、《证治汇补》:
《证治汇补·胸膈门》“因咳而有痰者,咳为重治在肺,因痰而致嗽者,痰为重治在脾”。
外感,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劳欲久病。
三、主症特点:
1、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
2、气喘的程度,对生活工作影响程度。
3、诱发或加重的因素和缓解的因素。
4、既往发作情况。
四、伴随症状和鉴别诊断症状:
是否有发热,有无咳嗽咯痰,有无胸闷、胸痛、肢肿、紫绀等症状。
五、诊疗经过和症状演变:
本次发病后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结果如何,应用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如何(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
瘀血——针刺样痛,痛有定处。
虚证:气虚——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阳虚——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减,手足不温
阴虚——口干咽燥。
(3)十问
七、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相关经典条文:
一、《内经》: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二、《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心腹痛》“痛有虚实……辨之之法,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徐而缓,莫得其处者多虚,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痛在肠脏中,有物有滞者,多实,痛在胸胁经络,不于中脏而牵连腰背,无胀无滞者多虚。脉与证参,虚实自辨,微实者宜调不宜攻,大实者或上或下,非攻不可,纯虚者或气或血,非大补不可”。
1、胸闷心痛、神疲乏力、纳谷欠馨,多属气虚。
2、胸闷如窒、形胖肢重、痰多气短,多属痰浊。
3、胸闷胸痛、口干舌燥、渴欲引饮、心烦少寐、五心烦热,多属阴虚。
4、胸闷气短、心悸腰酸、畏寒肢冷,多属寒凝阳虚。
5、胸闷如堵、如榨如绞、重压胸膺,多属气滞血瘀。
七、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
相关经典条文:
一、《内经》:
3、发热咽痛过旬、心悸怔忡不已者,病属初发当以重视(急性期)。
4、怔忡不已,病程久长,诸证杂参者,病属宿疾。
5、心悸怔忡、胸闷气促、心痛彻背、持续不解者,病属危重。
三、问心悸部位:
虚里悸惕、心慌不已(心电图示心律失常),并多无明显胸闷心痛者,属心悸或怔忡。
类证鉴别:
1、似有悸惕,心悸拂郁,喉中似有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者,当辨梅核气;或腹中悸惕,有气上冲胸脘,疑似奔豚者,当以鉴别。
6、心悸合形寒肢冷、胸闷气促,跗肿少尿,多属心阳虚衰。
7、心悸合胸闷痰多、眩晕烦躁,多属痰火扰心,
七、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相关经典条文:
一、《内经》: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