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人文关怀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人文关怀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人文关怀
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我们每天都面对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验着师生间丰富的、涌动的、特殊的生命历程,感受到只有以一个完整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入,才有可能与另外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进行交往与沟通,才有可能实现自身价值,才有可能取得教学工作的理想效果。

于是,在教育的芳草地上,尊重每一个生命,珍视每一个生命,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了让这片芳草地上的每朵花儿都盛开,我们应该尽职尽责,应该不断求索,应该不辱使命,更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体现人文关怀。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组织与引导成功与否,直接关乎课堂学习效果的好与差。

好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不能只乐于倾听,更乐于倾述,而关键就是教师在组织与引导的过程中,必须倾情构建语文课堂,力求让学生倾心于语文课堂,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必须真正体现人文关怀。

新世纪以来,复兴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

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的理性追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以.人文性是语文课程必须重视的特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势必会有重大突破,人文关怀也必定成为新一轮课改必须体现的
亮点。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

《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辞海》从一般意义的角度进行了解释,“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关怀,学术方面定位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中这样说,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

可见,“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密切相关。

由此,我们不难界定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人文关怀了,那就应该是关注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

那么,作为执教者,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讲创艺,会创造,让人文关怀成为语文课堂上的灵性之光,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的行云流水。

基于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体现人文关怀,还必须讲求创新。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人文关怀的创新,体现在教学理念的更新上,那就是在评价中讲究创新体现人文关怀,在人文关怀的创新中培养人才。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人文关怀的创新,还体现在教师形象的重塑上。

重塑形象,无疑得学会转换角色。

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
的单一型的教师,更该是一位复合型的教师:是导师,也是知己;是行为的规范者,也是心理的咨询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更要平等相处……久而久之,学生“亲其师”了,那么“信其道”也就顺理成章了,语文教学评价中的人文关怀也能得以真正体现。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人文关怀的创新,更体现在教师在方法上要“变通”。

语文教学评价中的人文关怀是可说一项持久性的系统工作,从课下准备、课前导人、课上新授、课后总结,及至布置作业等等,语文教学评价中的人文关怀无处不在。

当然,“教无定法”,体现语文教学评价中的人文关怀也是一样。

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也可以自己摸索。

对学生不轻易灰心,不轻言放弃,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我们不能培养出无数科研型的“牛顿”、“爱迪生”,但至少不会将富有人文精神的“牛顿”、“爱迪生”埋没!
就笔者而言,做语文教学工作二十余年,人文关怀不曾“缺失”,人文关怀的方法更是“花样翻新”,且效果显著,深得同仁夸赞。

诸如“人格影响法”、“网络聊天移植法”、精美文章“煽情法”、学习过程“畅谈法”、作业布置“创艺法”、课后测试“地盘做主法”、阶段考试“温馨提示法”等。

如“人格影响法”的运用: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熔铸其人格,是吸引学生力量的基础;并且,教师面对的学生,是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在与他们的
交往中,语文教师更该注重自身的形象,注意自己的言行。

因此,笔者每教一届学生之初,总要精心设计好多个能体现人文因素的“第一次”:第一节语文课的穿着,第一次语文课的开场白,第一次处理语文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等等,尤其是第一节课,一定要在上课铃响之前到达。

在这样多个体现人文因素的“第一次”中,以师爱为基点,视自尊与尊重为前提,守住一颗平常心,面部神情尽量恰到好处,表情达意尽量清楚中肯得体……学生体会到人文关怀,产生一种心悦诚服的心理,对教师的喜欢就会自然产生,那么爱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

由此,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工作,学生的语文学科的学习,都会比较顺利更有“效益”……
日久天长,通过这点点滴滴,学生逐渐学会了自尊与尊重,也很容易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正所谓心灵可以赢得心灵,人格可以塑造人格。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示范是最好的语言。

又如精美文章“煽情法”的操作:
笔者教过这样一届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惟我独尊,对自己讲“人文”,而对他人(当然包括父母)“感恩”此类的词语在他们的心目中几乎为零,有“智商”,无“情感”。

很显然这样的情况,单就几节语文似乎难以改变。

于是笔者就在每周挤出一节课,利用周五的时间,开设了美文诵读课。

从笔者订阅的《读者》《班主任之友》《满分阅读》《满分作文》等刊物上,精心选择一些感人至深、给人启示的美文,让学生用感情诵读,或者笔者“煽情”诵读,让学生在听中猜读、感悟。

一次,笔者读了一篇关乎母爱的文章《我还能拿什么
来爱你》,读后让身受感染的学生谈谈感受,有些学生就能说出“别只有失去了才觉得珍贵”、“不能伤害爱我们的任何人”等富有哲理的话语。

美文诵读,讲究文学熏陶,更注重人文培养,使学生在情感上、思想上,就是在写作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这类创新式的富有人文色彩的精美文章诵读课,常常很容易开启学生心智,触动学生对亲情的思考,且他们还会通过生活实际去印证自己的思考。

这样,在语文教学工作评价中创新体现人文关怀,在创新中培养了人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良好的发展,也会很容易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促使学生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

魏书生老师说过,学校、班级绝不是制造统一型号、统一规格的升学零件的机器……应该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培训基地,事实的确如此。

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俗话说:龙生九子,各不相同。

那么,语文教学工作评价中创新体现人文关怀,绝对不可千人一面。

而是必须以师爱为基点,严格要求,严慈相济。

因为学生的上进过程充满了反复,因此人文关怀应允许他有反复,并宽容对待反复,应坚信:反复中,尤其是人文关怀中,一定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