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指标体系(2015版)

1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指标体系(2015版)


虚拟化能力 存储能力
是指时空信息大数据和时空信息云平 台依托的云环境, 提供的基础设施如 CPU、内存、1/0、存储、网络等物理资 源虚拟化、智能管理、弹性分配的能力。
是依托的云环境对端弹性分配的可用 存储空间。
核心 核心 核心 核心
通过实地考察、第三方采集两种方式获取该类信息 的情况: 1、功能有无 2、业务流定制便捷度 3、业务流编辑便捷度
0.027 0.027 0.015 0.015
9
应用效果
计算能力 搭建模式 高并发使用/调用效率 应用便捷度 应用泛在性 与其他领域的衔接性
是依托的云环境对端弹性分配的可用 计算资源。
是指平台搭建在政府云在还是部门云 上。 通常包括己经建立过数字城市的, 是否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升级到云环境: 将大数据中心和平台直接部属在政府 云上, 采取集约的方式构建云环境。 是指在大量用户高并发访问的情况下, 平台响应的准确性、平均效率和完备 性。
扩展 扩展 扩展 扩展 核心 核心
通过实地考察方式获取该类信息的情况: 1、地理数据问题 2、开发问题 3、业务问题 通过实地考察方式获取该类信息的情况: 1、数据集中多少 2、维护的集中情况 3、更新的机制 4、人员落实情况 5、资金有无保障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取该类信息的情况z 1、团队规模 2、技术水平 3、响应速度 4、实际效果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取该类信息的情况: 1、政府文件 2、宣传报道 3、技术培训 通过实地考察方式获取该类信息的情况: 1、是否分级分类 2、划分依据是否合乎国家要求 3、是否使用保密处理技术
通过第=方采集方式获取该类信息的情况: 1、 功能有无 2、汇聚方式针对性与有效性 3、汇聚的便捷度 4、标识方式准确性和高效性 5、标识便捷度
5
0.024 0.009 0.027 0.018
云平台
数据服务能力
在线地图功能
运维管理功能 服务接口及其
标准化程度
的信息内容提供服务。
是将时空信息大数据的静态、动态数据
0.024 0.015 0.027 0.027
3
共享
致性、 空间一致性、 属性一致性。
数据资源共享程度
是指地理信息数据按照国家有关保密 政策进行分级分类和保密技术处理后, 可在政务网上内部使用的种类与数量, 可在公开网络上使用的种类与数量。
挂接专业信息程度
是指集成在地理信息数据之上的专题 信息的种类、 范围与数量。
通过第三方采集方式获取该类信息的情况: 1、功能有无 2、功能丰富度 3、自我体检能力
通过第三方采集方式获取该类信息的情况z 1、服务接口是否分类 2、服务覆盖度 3、服务调用效率 4、服务标准化程度
7
0.015 0.015 0.009 0.015
云环境
业务流引擎 按需服务知识引擎
是指通过可视化的流程定制帮助用户 在数据服务、功能服务和接口服务的基 础上, 开发业务系统的功能件。 通常包 括预定义业务流、业务流程样例管理、 业务规则库管理、业务流样例调用、编 辑及输出、?业务流运行服务管理、运行 监控管理等功能。 是指帮助用户进行服务资源的自动发 现和自动装配, 实现按需服务的功能 件。 通常包括资源特征库建立、需求知 识库建立、 智能组装功能、人机协同的 调整环境等功能, 可以帮助用户进行服 务资源的自动发现和自动装配。
智慧城市 时空信息云平台评价指标体系
(2015版〉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二 0 一五年十月
目录
第一章应用领域...............….......…………...............…….................. 1 第二章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1 第二章评价指标说明.................................................................... 3 第四章评价指标的使用说明..................…………….........………... 16 第五章附录.........………··..............................................................口
是该用户调用平台的方便程度
是指平台对不同网络环境(传统有线网 络 、无线网络及移动互联网〉及不同操 作系统 (PC端系统及移动端系统)、不 同硬件设备的业务支撑能力。 是指平台 对专业部门系统构建的支撑 能力。
核心 扩展 核心 核'L!' 核心 扩展
通过实地考察、第三方采集两种方式获取该类信息 的情况: 1、计算资源 2、计算效率 3、实际效果 通过实地考察、第三方采集两种方式获取该类信息 的情况: 1、政府云有无 2、分布式建设模式 3、集约式建设模式 通过实地考察、第 = 方采集两种方式获取该类信息 的情况: 1、完备性 2、准确性 3、平均响应效率 通过实地考察方式获取该类信息的情况: 1、入口多样化 2、界面的友好度 3、功能的大众化 通过实地考察方式获取该类信息的情况: 1、网络支持能力 2、操作系统支持能力 3、硬件设备支持能力 通过实地考察方式获取该类信息的情况: 1、数据支撑能力 2、开发支撑能力
第二章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按照《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和《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项制 订的总体要求》, 充分考虑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特点,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为 7个一级指标, 分别为信息资源、管理服务、 云环境、应用效果、 信息安全、 机制保障和创新特色:57个二级指标, 整体框架见图1 。
通过实地考察、第三方采集两种方式获取该类信息 的情况z 1、功能有无 2、资源特征库丰富度 3、 需求知识库丰富度 4、 智能组装便捷度 5、 智能组装准确度 6、调整环境便捷度 通过实地考察、第三方采集两种方式获取该类信息 的情况z 1、设备资源虚拟化能力 2、跨平台虚拟化能力 3、虚拟化资源分配、管理和利用的实际效果 通过实地考察、第=方采集两种方式获取该类信息 的情况z 1、存储容量 2、存储性能, 主要是IOPS和吞吐率两个指标。 3、实际效果
扩展 扩展 核心 扩展
2、 不同类型数据之间衔接性 3、 属性数据一致性 通过实地考察、第三方采集两种方式获取该类信息 的情况: 1、 保密处理技术 2、政务网上可使用的种类与数量 3、 公网上可使用的种类与数量 通过调查问卷和第三方采集两种方式获取该类信 息的情况: 1、挂接的专题信息种类 2、 范围与数量 3、 整合程度 通过第三方采集方式获取该类信息的情况z 1、 功能有无 2、 自动化程度 3、 综合结果与国家规范的符合度 4、 综合的效率
是指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后,运营或维 护团队对于用户服务需求的响应速度 及响应能力
是指本地对平台的及对平台 用户的培训力度。
是指对地理信息数据按照国家相应安 全保密政策和保密技术处理手段,针对 公开使用、内部使用和有限制使用=种 情况, 将地理信息进行科学划分。 是指根据平台装载数据的共享情况,分 为在公开运行的公众版、内部运行的政
10
0.015 0.015 0.030 0.015 0.027 0.015
信息安全
解决问题效果 运行模式 技术支持 培训宣传
地理信息内容分级分类 平台分版
是指应用平台以后,用户破解过去所不 能解决的问题,及其效果。
是指平台建成后运行服务的长效模式, 数据怎么更新, 开发怎么支持,谁来维 护,人员如何落实,资金有无保障。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快速变化,特别是, “ 智慧地球 ” 概念提出以 后, 欧盟、 日本、 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陆续启动了智慧城市相关科技计划, 为发展智慧城市提供了契机。巴西里约热内卢以及我国的沈阳、昆山等城市先后 开展了智慧城市的探索与实践, 力求实现 “ 更透彻的感知、 更广泛的互联互通、 更全面的智能化 ”, 加快了数字城市迈向智慧城市的步伐, 对地理空间框架提出 了体验性要好、 实时性要强、 移动性要 大、可控性要高和自主性要多 的新要求, 进一步升级为具有时间标识的时空信息基础设施,与工信部门负责推进的云环境、 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集成后, 为住建、国士、 环保、 公安、 交通、 水利、 农业、 旅游等部门的智能专题应用提供数据服务、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和功能服务。
1
第三章评价指标说明
一级指标 信息资源
二级指标评价要素 实时位置信息
感知设备位置信息 动态 信息
实时感知及其摘要信息
历史地理信息
指标释义
是基于北斗、 GPS、 通信基站、 RFID、 WIFI 等空间位置确定技术,实时获取得 到的目标时间、 平面和高程坐标。
是感知设备如 IP 地址、地址标签、停车 场 RFID、监控摄像头等的平面坐标和高 程坐标,规范的分级分类信息,地理编 码。
是上述感知设备获取的流式数据和解 译结果,及其多层次摘要。
是被最新采集获取的地理信息数据更 新后的静态地理信息数据和动态地理 信息数据。 包括以前多年代的影像数 据、矢量数据等,以及该时点以前的监 控视频、 移动目标轨迹、 大气指数等。
指标属性 核心 扩展 核心 核心
数据来源
指标权重
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问卷两种方式获取该类信息 的情况: 1、 有无情况 2、 应用范围 3、 解决问题 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问卷两种方式获取该类信息的 情况: 1、 有无情况 2、 感知设备地址库的内容丰富情况 3、 编码规范程度 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问卷两种方式获取该类信息的 情况: 1、 接入情况 2、 提取能力 3、 解译能力 通过调查问卷、第三方采集两种方式获取该类信息 的情况: 1、 种类数量 2、 时空管理能力 3、 应用情况(范围和深度)
用户对于功能调用的需求。 其中, 服务
通常分为必选模块、可选模块和专业模
块。
扩展 扩展 扩展 扩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