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貌学复习与思考剖析

地貌学复习与思考剖析

《地貌学》复习与思考第1章绪论地貌学: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内力和外力在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并简述内力、外力的关系。

1.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1)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内营力:是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

(泛指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转运动所产生的作用。

)表现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造成地球表层物质的变位和变形。

(2)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外营力:是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引起的作用。

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块体运动、流水、冰川、风力、海洋的波浪、潮汐等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生物包括人类活动的作用等。

(3)内、外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地貌的形成是在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作用下生成和发展的。

内力作用促使地表起伏,增加地势高差;外力作用夷平地表,削弱地势高差。

地貌发育过程中,两种力量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2-3章构造地貌(全球构造、大地构造)大洋中脊为纵贯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山系。

全长约达80000千米。

宽度1000千米以上,高于大洋盆地约2-3KM。

洋中脊是大洋板块新生的地方,为幔源物质上涌处,顶部有拉张作用形成的中央裂谷。

大洋中脊被一系列与之走向垂直的转换断层切断错开。

转换断层是洋脊轴部海底扩张引起的特殊断层类型,又称剪切型板块边界或平错型板块边界。

1. 威尔逊从板块观点出发将大洋发展过程划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代表性海洋是什么?1. 胚胎期大陆地壳张裂及裂谷出现,如东非大裂谷2. 幼年期裂谷扩大,海水侵入形成早期海洋,如红海3. 成年期海底继续扩张成为大洋,如大西洋4. 衰退期大洋板块下潜时,进入衰退期,如太平洋5. 终了期洋壳消亡速度大于增生速度,大洋缩小,如古特提斯海演变为现代地中海6. 地缝合线期板块碰撞,大洋闭合形成褶皱山系,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古特提斯海消失,大洋结束。

2.新生代三条规模巨大的活动地貌带是什么?有何特征?新生代全球三条规模巨大的活动构造地貌带: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洋脊裂谷带。

活动构造地貌带共同特点:地形高差起伏悬殊;新生代岩层变形变位明显;岩层变质作用显著;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

3.简述并图示大陆边缘的主要类型(一)稳定型大陆边缘:大西洋型(二)活动型大陆边缘:1. 安第斯型(海沟-边缘山脉);2. 东亚型(海沟-岛弧-边缘海盆地)。

第4 章地质构造地貌丹霞地貌是指近水平产状的巨厚红色砂、砾岩经构造抬升后,在长期风化剥蚀和流水侵蚀以及重力坍塌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被陡崖分割的平顶高地、孤峰和石柱等地貌形态组合。

穹隆构造地貌穹窿构造是一种无固定背斜轴的背斜构造,近浑圆形,岩层由中央向四周外倾,无一定走向。

穹窿地貌按成因分为二种:1.岩浆侵入穹窿山;2.构造拱曲穹窿山猪背脊(岭)断层线崖.断层线崖(逆向断层线崖):上升盘剥蚀低于下降盘高度,下降盘的断崖;1. 标出图中河谷的地貌学名称(顺向谷、逆向谷、次生谷)。

2. 何谓地形倒置(逆地貌)?举例并图示逆地貌的形成过程逆地貌:地质构造形态与地形起伏相反的地貌,又称为逆地貌或地貌倒置。

3. 简述断层崖的演化过程。

高大断层崖---断层三角面---低矮浑圆山嘴---断块山被夷平4. 图示并说明断层线崖的演化过程。

第5章风化作用与坡地地貌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崩解、破碎和分解等一系列物理或化学的过程,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和土层。

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崩塌崩塌:斜坡上的碎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坡向下急剧倾倒、崩落现象。

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山麓剥蚀面:在干旱区,由于山坡的后退,山前形成的宽广平缓的基岩坡面。

岛状山【思考题】从滑坡形成的力学机制(图示)和条件及类型出发,谈谈应如何治理滑坡?滑坡的力学机制分析:式中:K-坡地不稳定系数;G-土体重力;θ-坡度角;C-土体内聚力;N-土体正压力;φ-土体的内摩擦角在理论上,当K=1时,岩土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当K>1时,岩土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当K <1时,岩土体是稳定的。

工程上一般采用K = 2-5为安全稳定系数。

滑坡的影响因素1.斜坡的地貌特征;2.斜坡的岩性与地质结构;3.地下水和地表水;4.地震;5.人为因素滑坡防治对策排、挡、减、固四字方针。

常用的方法:1. 排截水工程;2.支挡工程。

3.卸荷减载工程4. 坡面防护工程第6章河流地貌溯源侵蚀溯源侵蚀(向源侵蚀):侵蚀方向是不断向源头(即上游方向)进行。

侵蚀结果是使沟谷或河谷长度增加。

如瀑布的后退。

河床均衡剖面在河流长期作用下,河床纵剖面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趋向于平衡,这时的河床纵剖面称为均衡剖面。

达到“动力平衡”的河床纵剖面形态,大致呈一上凹的抛物线形。

水流与河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水流力图达到输沙平衡,河床力图达到冲淤平衡,使河流纵剖面向均衡剖面方向发展。

河床均衡剖面往往是相对的、暂时的。

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河流通过冲淤过程的自行调节,相应地调整河床纵剖面,从而达到新的相对平衡。

岩槛:是横亘于河底的坚硬基岩。

岩槛下游河床形成一个不连续的陡坎,常形成瀑布或跌水。

并构成上游河段的地方侵蚀基准面.。

岩槛的形成与构造、岩性有关。

壶穴:是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其分布在山区是着河床基岩节理充分发育或构造的破碎带上。

离堆山出现在山地中,是一种深深切入基岩的河曲,又称嵌入河曲。

由于这种河曲被束缚在坚硬的岩层中,故称为强迫性曲流。

取直后在原弯曲河道的中间,留下相对凸起的基岩孤丘,称为离堆山。

高位废弃曲流河床深切,使被废弃的曲流位置相对增高河漫滩:在河流洪水期被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滩地.迂回扇迂回扇随河曲不断发展,凸岸部位形成一系列弧形垄岗状沙坝(即滨河床沙坝)与沙坝间洼地的组合。

迂回扇上垄岗的辐聚方向指向河流下游,辐散方向指向上游。

三角洲:河口处泥沙堆积呈扇形向海伸展,所形成的冲积平原叫做三角洲。

河流袭夺是河流溯源侵蚀导致分水岭迁移的结果,使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另一侧河流的上游部分,从而改变了这部分河流的流路,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1. 影响河床纵剖面形成和发育的因素有哪些?1. 水文因素的影响河流水量、水流速度、含沙量的变化,使河床发生侵蚀或堆积。

2. 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的影响构造抬升,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溯源侵蚀自河口向上游发展;流域内发生差异运动,上升地段下蚀作用加强,下降地段堆积作用加强;断裂可形成裂点,溯源侵蚀使裂点上移,如瀑布岩槛的后退。

3. 岩性的影响4. 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的干湿变化、冷暖变化,导致河流流量及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使河流的侵蚀、堆积对比关系发生变化,河流纵剖面重塑。

气候变干:径流减少,含沙量增多,上游形成加积型河床;海平面降低,下游形成侵蚀型河床。

冷暖变化:如冰期、间冰期交替变化。

冰期时:上游风化物增多、水量减少而呈加积型河床,下游由于侵蚀基准面下降而溯源侵蚀,形成侵蚀型河床;间冰期时:径流量增加,上游形成侵蚀型河床,下游由于侵蚀基准面上升而溯源堆积,形成堆积型河床。

2. 谈谈兴建水库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对河流纵剖面形态影响)3. 试述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及河漫滩的沉积结构。

a. 滨河床浅滩随着河流侧蚀作用加强,结果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凸岸处形成边滩。

b. 雏形河漫滩边滩不断淤高,在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并与谷坡坡积物相连,边滩的组成物质仍主要由河床冲刷的物质组成,较粗大,称为雏形河漫滩。

c. 成型河漫滩洪水期河水漫过整个谷地,滩地上水的流速降低,较细的洪积物堆积在滩地上,这个由较粗的河床相物质和上覆较细的洪积相物质组成的平坦地形称为河漫滩。

二元沉积结构:下部为粗粒的河床相堆积物。

一般由粒径较粗大的砾石或砂组成,是河床水流冲积而成。

上部为细粒的洪积相堆积。

一般粒径较细,多由粉沙,亚粘土组成,是洪水期流速较慢的水流沉积形成。

4. 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产生和诱发的因素有哪些?简述泥石流地貌特点。

泥石流是沿沟谷或坡地运动的由水和大量松散固体碎屑物组成的特殊洪流。

a.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固体物质补给来源:(1)岩石风化碎屑物;(2)构造破碎岩;(3)冰碛物;(4)滑坡崩塌物质等。

b.来水量陡增:集中降水、快速溶冰化雪、冰湖、水库溃决等。

c.陡峻的坡度5.三角洲的形成需具备哪些条件?简述三角洲的沉积结构。

1) 充足的泥沙来源尤其是上游来沙量要大,即输沙量与径流量的比值S/W≥0.24才能形成三角洲。

2) 较弱的海流动力条件河口沿岸无强大的波浪和海流也是三角洲形成因为强大海洋动力可将河口泥沙带走,不利于堆积形成三角洲。

3 )较平缓的口外海滨地形当水下坡度小时,广阔的浅水区对波浪具有消能作用,有利于三角洲的成长。

1.巴列尔(J.Barrell ,1912年)划分法:顶积层:由水上三角洲平原沉积和水下三角洲平原沉积组成。

前积层:入海河流悬浮物在水下三角洲前坡的沉积。

底积层:主要是海洋沉积,粒度细,具水平层理。

2.根据沉积相划分法:三角洲平原相:是三角洲出露水面部分,以河流作用为主,受海洋动力作用影响,沉积物具有陆相环境的基本特征,沉积物类型多,岩相变化大。

有浅滩沉积(沙坝、心滩等)、沼泽沉积,河床沉积等。

三角洲前缘相:水下三角洲斜坡堆积,为河、海交互沉积。

沉积物质以粘土质粉砂为主,时有粘土与粉砂夹层。

前三角洲相:位于波浪基面以下,主要为海相沉积。

河流悬移质和胶体物质在三角洲的最前端的浅海海底沉积,以淤泥与粘土为主组成。

富有机质淤泥,含海相生物化石,具水平层理,往往是石油的生油层。

6. 简述戴维斯关于侵蚀循环学说的主要观点。

美国学者戴维斯1899年提出的流水作用下地貌发育理想模式:一个平坦地区被地壳运动抬升后,地壳长期稳定,受长期剥蚀,经历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地貌发育阶段,幼年期:侵蚀强烈,河流下切侵蚀为主,V 形河谷深,地表起伏大。

幼年早期,深谷宽岭;幼年晚期,干流剖面逐渐达到平衡,宽谷窄岭。

壮年期:河流侧蚀为主,U形河谷,山脊变缓。

壮年晚期,干流和干流下游的支流均达到平衡状态,形成冲积平原和曲流。

老年期:河流作用只有侧蚀和堆积,上游支流也达到平衡状态,河谷宽广,曲流发育。

残丘孤立于冲积平原之上。

整个地面成为夷平面,称准平原。

第七章海岸地貌波浪折射作用:当波浪传播进入浅水区时,波峰线趋向于与等深线和岸线平行(或波向线趋于与等深线和岸线相垂直),这种现象称为波浪折射。

泥沙横向运动泥沙横向运动:当外海波浪作用于海岸线正交时,海底泥沙在波浪作用力和重力的切向分力共同作用下作垂直方向的运动。

泥沙纵向运动:当波浪的传播方向与岸线成斜交,海岸带泥沙所受的波浪作用力和重力的切向分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泥沙颗粒按两者合力方向沿岸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