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
生物的物理风化作用:1、植物的根系起楔子作用对岩石挤胀而使岩石崩解;2、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进一步加速岩石破碎。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
1、运动速度:滑坡运动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2、移动形态:崩塌体往往比较破碎,形成倒石堆;滑坡体则保持整体形态不变。

3、发生坡度:坡度较大时才可能发生崩塌;而滑坡在坡度较小的时候也可能发生。

4、有无裂缝:崩塌体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
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的横纵裂缝。

坡面径流侵蚀。

坡面径流侵蚀大小与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因素有关。

地形(坡长、坡度、坡形)控制坡面流水冲刷速度和冲刷量。

从理论上说,坡长越长,越到下坡水量越多,水流的能量也越强。

但是随着坡面的增长,水流携带的泥沙量也随之增多,需要消耗一部份能量,使水流侵蚀能力减小。

因此,坡面径流侵蚀能力并不是随坡长增加而加大。

坡度加大可使坡面径流速度加快,冲刷加强;坡度加大却又使径流量减小,因为在降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坡度加大可以使坡面加大,实际上坡面单位面积接受的雨量减少。

不同形状河床的河床断面,形成不同的环流系统,可分为: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合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
对于一条河流来说,在正常情况下,上游多以侵蚀作用为主,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

在同一河段,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同时进行的,例如弯曲河段在凹岸侵蚀,同时在凸岸就发生堆积。

洪水期的洪水波在较狭窄河段传播速度慢,产生壅水,水面比降小,水流搬运能力减弱,发生堆积而形成浅滩;在展宽的河段,洪水波传播快,水面比降大,水流侵蚀搬运能力强,发生侵蚀而形成深槽。

岩槛是基岩河床中较坚硬岩石横于河床底部形成的瀑布或跌水,并构成上游河段的地方侵蚀基准表面。

岩槛形成原因:岩槛形成与构造或岩性有关,有些活动断层可直接形成岩槛,岩槛位置和断层位置一致;有时岩槛位于活动断层上游方一定距离,这是因岩槛向源后退之故。

前者表明断层活动期很近,后者说明断层活动已有相当长时期。

穿插在基岩中的岩脉,也常形成岩槛。

深切曲流发育在山地,根据它下切和侧蚀的情况,又可分为嵌入曲流和内生曲流。

洪水期河漫滩上水流流速较小,环流从河床中带到河漫滩上的物质,主要是细沙和粘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是由河床侧方移动沉积的粗砂和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

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沉积物。

河床相冲积物中,靠近下部的物质较粗大,上部的较细小。

绝大部分泥石流均发生于傍晚或深夜,为什么?
答:绝大部分泥石流是降雨和融雪诱发引起的,而一天之中雨势最大、冰雪消融最强烈的时间往往是午后至傍晚这段时间,有时候在傍晚之后这段时间雨势最大,而泥石流的爆发比水源的突然增加要滞后一段时间,故相应推迟到傍晚或深夜发生。

从潮区界到潮流界的河段,称近河口段。

在潮流界以下到三角洲海陆交界线(口门界)之间叫河口段。

口门向外至水下三角洲前缘破折处,叫前河口段。

三角洲形成原因:
1、在潮流作用很强和河流挟沙很少的河口,涨潮时潮流以很快的速度溯河而上,形成强烈
侵蚀,退潮时积蓄的河水和潮流一起沿河而下,加强了退潮流的力量,强烈冲刷河道,形成喇叭形的河口湾。

2、在构造下层地区或间冰期海面上涨,海水淹没陆地河流,形成溺谷,河口也能形成三角
湾。

三角洲的类型:扇形三角洲、鸟抓形三角洲、尖头形三角洲、岛屿形三角洲、介于两种三角洲类型之间的过度类型三角洲。

分水岭的迁移导致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破河流的上游段,这种水系演变现象叫河流袭夺。

河流袭夺后,夺水的河流称袭夺河,被夺说的河流称被夺河流。

被夺河的下游因上游改道而源头截断,称断头河。

在发生河流袭夺的地方,河道往往形成突然转弯,称为袭夺弯。

断头河与被夺河之间,在河流发生袭夺之前原是一条连通的河谷,河流袭夺后,它成为新水洗的分水岭,但仍保存河谷形状,称为风口。

可溶性岩石大致分为三大类:
1、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

白云岩,硅质岩和泥灰岩等
2、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硬石膏和芒硝等
3、卤盐类岩石,如岩盐和钾盐
根据岩溶水的流动状态,大致可分为四个带
1、垂直循环带(充气带)该带位于地面至地下水高水位之间,大多数情况下这里没有水流,只在降雨或融雪时期,水沿裂隙或落水洞从地表向下流动时,这里才有水流。

2、过度循环带(季节变动带)。

该带位于地下水高水位和低水位之间。

(过渡带的厚度不仅在不同的岩溶区是不同的,而且在同一岩溶区也是变化不定的。

这种变化取决于:1、渗入垂直带中的水量及其时间分配,在一年内降水量大且分配集中,过渡带的厚度就大;2、垂直带中水运动速度快,地下水位上涨也快,过渡带厚度大,反之,过渡带厚度小;3、地块的岩溶化越强,地下水扩散快,地下水位上涨幅度小,过渡带的厚度就小;4、河水位的涨幅高,地下水位也随之增高,过渡带的厚度就大。


3、水平循环带(饱水带)。

4、深部循环带(滞留带)。

地表水流沿石灰岩坡面上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

洞穴堆积物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类,即化学堆积物、机械堆积物、生物堆积物
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想下游搬运。

这些被搬运的岩屑叫冰楔物。

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蚀地貌之一,它位于冰川的源头,典型的冰斗是一个围椅状洼地,三面是陡峭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底,向下坡有一口,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槛。

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的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终碛堤(尾碛堤)。

多年冻土区可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是夏融冬冻或是昼夜融冻的活动层,又叫交替层;下层是多年冻结不融的永冻层。

气温对冻土温度变化的影响只限于在地面以下一定深度,气温对地温的影响在地表最大,随深度加大而减小,到一定深度,气温对地温没有影响,这里的地温年变化幅度等于零,即气
温对冻土影响的最大深度。

在此深度以下,冻土温度只受地热增温影响,深度增加,温度增高。

石海:在寒冻风化作用下,岩石遭受崩解破坏,形成大片巨石角砾,就地堆积早平坦的地面上,形成石海。

土溜阶坎是多年冻土区坡地上的一种地貌现象。

当融冰是地表过湿的松散沉积物沿坡向下流动,前端常成一陡坎,叫土溜阶坎。

土溜阶坎的成因是多年冻土上部的活动层周期性融化,融化的水受下部永冻层的阻挡不能下渗,结果活动层的松散物质被水浸润,内摩擦减小,在重力作用下就缓缓沿坡向下滑动,如遇阻或坡度变缓,流动的速度减慢,前段就壅塞成一个坡坎。

全世界干旱区荒漠一是分布在南北纬15°到35°之间,由副热带高压引起的干旱荒漠;另一是在北纬35°到45°之间的温带、暖温带大陆内部的干旱荒漠。

岩漠是坚硬裸露岩石上分布一些松散岩屑的荒漠。

岩漠多形成在荒漠区的山前地带,并发育干谷、山麓剥蚀面和岛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