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纵观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思想的这场论争,儒家学派对音乐的见解最为积极。
它否定了商周以来把音乐从属于“神”的传统观念和种种否定音乐存在的见解,肯定了音乐与现实人生的联系,奠定了我国音乐的现实主义传统。
但过分强调音乐的实用功利,往往会束缚艺术和审美的发展,使音乐失去美感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这方面,道家“有无相生”的思想则成为它的对立和补充。
它以超脱一切的力量(想象、情感、美,还有较晚出现的传神、意境等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延伸与发展),给中国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总之,春秋战国儒、道两家已经初步奠定了我国音乐美学的思想体系,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对我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
宫廷乐舞吸收了不少民间乐舞成分,产生了郑声、楚舞、楚音、宋音、卫音、齐音等等带有浓厚民间乐舞色彩的宫廷乐舞。
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看,战国时代宫廷乐舞活动的规模是很大的,从曾侯乙墓出土数十件成套的编钟、编磬来看,不仅规模大,而且乐器功能也相当先进,解决了音乐史上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当时除用于祭祀的乐舞外,用于祈福祛邪的宗教舞蹈很发达,如蜡祭、傩仪,从宫廷到民间都很流行。
楚音和楚舞,以屈原的《九歌》为代表。
秦汉秦汉乐舞《傩舞》和《角抵舞》汉舞蹈《巴渝舞》和《盘鼓舞》秦汉建立并逐渐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力渐增,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时期的鼎盛局面。
汉初的统治者对内削弱旧贵族的割据势力,对外和亲安抚,汉族的封建经济和文化影响了周边地区,而边境各族文化也丰富了中原文化,构成当时的文化景观。
俗乐舞的兴盛汉代乐舞是一个广收并蓄、融合众技的时代,舞蹈受杂技、幻术、角抵、俳优的影响向高难度发展,丰富了传情达意的手段,扩大了舞蹈的表现能力。
一、角抵戏秦代已有了乐府,秦二世曾在甘泉宫“作角抵俳优之观”。
汉代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还演出大角抵招待外国宾客。
角抵不断发展变化,内容日趋丰富,后来称为百戏。
秦代讲武为角抵戏,把民间流传的角抵戏引入宫廷。
角抵原是两个人角力以强弱定胜负的技艺表演,当时的艺人力图用角抵的技艺去表现生活故事。
这样就促使角抵向戏剧转化,成为角抵戏。
角抵戏《东海黄公》演的是秦朝末年,一个能施法术的黄公到东海去降服白虎,可惜法术失灵,自己被虎所杀的故事。
表演中的两个人,都有与扮演对象相适应的装扮,黄公头裹红绸,身佩赤金刀,白虎是人装成的虎形。
《东海黄公》这个故事在表演中已有人物、情节、冲突、结局,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而是衍化为表演既定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
另一出《总会仙倡》有虎、豹假形,有神人、仙女,是巫舞的进一步发展。
角抵戏到汉代就成为乐舞杂技节目中的一部分,也就是百戏中的一员。
百戏中,杂技类的有:找鼎、寻橦、跳丸、走索、倒立、冲狭、车上缘杆、顶竿等;幻术类的有吞刀、吐火、易牛马头等;武打类的有弄剑、刀舞、对打等;假形舞蹈有鱼龙漫延、戏狮、舞巨兽、耍大雀等;舞蹈类的有巾舞、长袖舞、盘鼓舞、建鼓舞;歌舞戏类的有《东海黄公》、《总会仙倡》等。
南北朝后称百戏为“散乐”。
唐代和北宋时百戏也十分流行,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每逢节日,举行歌舞百戏盛会。
元代以后,百戏节目有所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只是后来百戏这个词逐渐少用。
汉代的“百戏”又称散乐,与宫廷中的“雅乐”相对应。
汉武帝时,设置乐府,收集巷陌歌谣,推动乐舞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辟,又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各民族的艺术融合。
汉武帝为了展示国家的富庶广大,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春天,举办了盛大的宴会和赏赐典礼。
在宴会进行中,演出了百戏乐舞节目,还有外国杂技艺术家献技,安息(古波斯)国王的使者带来了黎轩(即今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幻术表演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截马的魔术节目。
这些活动吸引西域诸国结好汉室,以达到共同对付强敌匈奴的外交目的。
这种年年增添内容的杂技汇演大会,持续演出达64年之久,直到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3年)才停止。
三国时代,曹操统治的北方,杂技百戏仍盛行不衰,“鱼龙曼衍,弄马倒骑”,曹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三国志·魏志》)。
他还要求去铜雀台为他演出的歌舞伎人,在他死后向陵墓表演歌舞。
这些歌舞者称“铜雀伎”。
铜雀台的歌舞即是《清商乐》的开端,是来自民间经宫廷加工整理的乐舞。
曹丕称帝建立魏国(220年)后设立了“清商署”。
此后魏晋、南朝的俗乐总称之为《清商乐》。
吴国的乐舞也相当繁盛,西晋武帝平吴之后,收纳乐伎3000人,足见吴国歌舞伎人为数之多歌舞之盛。
特别是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所作的《白纻舞》一直盛行不衰,很多诗歌都曾赞美过这个舞蹈。
舞伎着江南白纻制成的舞衣,质轻如云,色洁如银,广袖长裙。
晋《白纻舞歌》:“轻躯徐起何洋洋,高举两手白鹄翔。
”《白纻舞》后收入清商乐一直留传到隋唐。
蜀国流行着前代的《巾舞》,只是巾和东汉的巾一样,非常窄小,约有33厘米长,舞者手握中间飘然起舞。
四川忠县三国崖墓出土的舞人陶俑,着宽袖斜裙,头戴冠簪花,或戴花冠,右手执短巾而舞。
持棍对舞的小儿盘也堪称三国舞蹈文物中的珍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舞蹈,不仅继承了先秦和汉代留下来的宫廷舞蹈,同时又融合了自己的风格特色,从而彻底改变了舞蹈发展的总体风貌,为后来隋唐乐舞的空前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朝皇帝对于能够娱情的事物大多感兴趣,在歌舞上的用心自然不少。
被追认为魏武帝的曹操和魏文帝还对诗歌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们所作的诗大多是乐府诗,用以配唱。
曹魏宫庭将汉代流传的相和歌改编增删为十三曲,大部分用曹氏父子创作的乐府诗歌唱。
采中原旧曲和吴、荆楚民歌作为宫庭音乐的清商三调中,曹氏父子和魏明帝的歌词占了绝大部分。
曹丕用诗表现乐人演唱乐府新诗的情景:弦歌奏新诗,游响拂丹梁。
繁音赴促节,慷慨时激扬。
2、旧曲换新名每一个王朝在继承前一个王朝的乐曲时,往往改换曲目名称和曲辞,以适应于本朝并标明新的朝代有新的一套。
例如南梁将汉曲《朱鹭》改名为《本纪谢》,《思悲翁》改为《贤首山》,《艾如张》改为《桐柏山》……《上陵》改为《昏主恣淫慝》,《上邪》改为《惟大梁》,用以歌颂梁师的战功,渲染齐东昏侯的丧道以衬托大梁的德业。
3、南朝艳歌梁武帝是南朝皇帝中最懂音律的,他曾按十二律制十二笛以写通声,较古钟玉律并周代古钟皆不差。
他主持制定了梁王朝的礼乐,由于笃敬佛法,又制成述佛法的十篇乐章,为《善哉》,《大乐》,《大欢》,《天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轮》。
在欲断尘念的同时,梁武帝又创作了许多以闺情为主题的艳歌,这是南朝宫廷诗歌的一种风尚,梁武帝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他在《春歌》中咏道:阶上歌入怀,庭中花照眼。
春心一如此,情来不可限。
4、轻浮绮靡之歌他的儿子昭明太子萧统、梁简文帝萧纲都是艳歌的热心创作者,轻浮绮靡的阴软之歌中了"亡国之音"的圣贤判断。
继之的短命王朝南陈,又被陈后主的软歌送掉。
陈后主也擅长诗歌、音乐,创作了《玉树后庭花》、《堂堂黄鹂》、《留金钗》、《两臂垂》,《玉树后庭花》的曲子似应是陈后主亲自谱写,也可能是采自江南歌调,极其哀婉,其辞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大臣何胥也奉命从事艳曲的创作和配制,教习宫女们歌唱。
南齐的东昏侯整日溺于欢歌之中而不知祸将临头,当萧衍(梁武帝)起兵进攻建康,宫廷侍卫叛变,欲捕捉东昏侯时,东昏侯却在含德殿吹笙歌作《女儿子》。
5、饮宴歌舞南北朝皇帝在饮宴上自娱性的歌舞属于常事。
宋武帝曾在宴席上酒酣意适,对范晔说:我想唱歌,你来弹奏。
宋武帝乃引喉高歌,范晔弹琵琶伴奏。
宋武帝很想单独听范晔弹琵琶,然而范晔不肯献艺,范晔此时不得已奉旨伴奏,武帝的歌声一止,他的弹琵琶的手指也停住了,未免显得不够尊重。
宴乐时起舞是允许也是应该的,但在一次宴席上不宜屡次起舞,起舞时一般属(邀请)他人一起跳舞。
孙权曾设宴款待顾雍父子及孙顾谭,顾谭当时很受孙权重用,任选曹尚书。
君臣欢宴,顾谭酒醉,三次起舞并且舞的时间很长。
顾雍在席上一团恼怒,回去后斥责孙子:君王以忍让为美德,臣子以恭敬为礼节,你怎么舞了三次还不停止?虽然是有些酒醉,也还是有些恃宠。
将来祸害我家的肯定是你。
6、北魏高歌北魏孝文帝在大飨群臣的宴席上,为表示对冯太后的尊敬,离席起舞于太后前,群臣全部离席,随皇帝一起欢舞。
孝文帝且舞且歌,向冯太后拜寿。
孝文帝是位贤明、崇尚风雅的君主,他在酒宴上与群臣高歌,文辞雄浑、雅致。
孝文帝唱道:日月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兮独未照。
彭城王元勰接唱:愿从圣主兮登衡,会万国兮驰诚。
郑懿接唱:云电大振兮天地辟,率土来宾兮一正历。
邢峦接唱:舜舞隋唐在乐舞方面,唐朝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胸怀博大,兼蓄并收,形成了继西周、西汉之后的第三个高峰时期。
唐代宫廷乐舞(唐宫乐舞)分为五大类,一是享宴乐舞,二是清商乐舞,三是周边少数民族乐舞,四是散乐百戏,五是祭祀所用的雅乐。
享宴乐舞中,一部分是前代所留,一部分是唐代所作。
清商乐舞是南朝旧乐,隋平天下,集其大成,遗留于唐。
周边少数民族乐舞,隋时已很完备,至唐时只加一部乐。
散乐百戏为历代散乐之集合。
祭祀乐舞,亦称雅乐,只在祭祀时用,歌词固定,曲高和寡。
兹约略介绍享宴乐舞,清商乐舞和周边少数民族乐舞三类按舞蹈风格特点可分为“软舞”、“健舞”两类。
软舞优美婉柔,节奏舒缓;健舞动作矫健,节奏明快。
两种舞蹈的规模不大,多是独舞或双人舞,但是动作技巧水平较高。
如:唐明皇创作、杨贵妃表演的《霓裳羽衣舞》属于“软舞”,该舞的内容和美丽绰约的月宫仙子有关,充满了道教请调;西域舞蹈《胡旋舞》则属于“健舞”,该舞蹈以快速轻捷的旋转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法,以弹拨乐器和鼓笛伴奏。
这两类舞蹈广泛流传于宫廷,为贵族与士大夫所喜爱。
唐代乐舞娱乐性很强的是坐、立部伎。
“坐部伎”在堂上演奏,规模较小,但是艺人水平最高。
唐代乐舞的发达繁荣不仅体现在小型乐舞的技巧上,还体现在大型舞蹈的编排整理方面。
“立部伎”舞蹈人数众多,上百人表演.唐代《秦王破阵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宫廷歌舞。
原是唐初军歌,主要是歌颂秦王李世民统一中国、以武功定天下的英勇战绩。
李世民当皇帝后,亲自绘制了《破阵乐舞》,由宫廷乐官吕才照图编舞,排练成盛大的舞蹈节目。
舞者达120人,披甲执戟而舞。
队形左圆右方,交错屈伸,有种种变化。
舞分三段,每段四变其阵。
演出时大鼓震天响,传声上百里,气势雄浑,感天动地。
这个歌舞有强烈的战斗气息和粗犷的阳刚之气。
当时,百官看了都激动不已,兴奋异常;就是现在,歌舞团表演这个舞蹈的时候,外国的宾客也禁不住纷纷跟着手舞足蹈。
宋代北宋后期和南宋时,国势衰弱,宫廷无力维持庞大的乐舞机构。
每逢朝贺大典,就临时到民间去雇请艺人来参加演出,称为“和顾”。
在南宋乾道、淳熙年间(1165—1189年),教坊乐部所列各种艺人名单,临时雇佣的人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