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经济区域分析
机场
高速
• opportunities(机会):由于交通的发展便利,得到了与周边地
区更好的合作,同时推出了一系列的投资优惠政策,更加吸引了投资 商在本县的投资,加快了本县和外面的经济流通,同时,招商不仅提 高了GDP的增长,还保障了就业率的提升,人们不用出远门也可以在 家轻松工作。
• threats(威胁):1、外来人口的投资虽然可以提高GDP的增
黎平县经济区域分析
小组成员:朱菲、雷邦英、杨昌煦
黎平县的基本概况
• 黎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南部,东毗湖南省靖州苗 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 县、融安县,西连黔东南州榕江县、从江县,北接黔东南州锦屏县、 剑河县,是贵州东进两湖、南下两广的桥头堡。 全县辖15个镇、8个 乡、2民族乡,县辖面积4441平方公里,人口55万(2012年)人,是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市)。县内聚居着 侗、汉、苗、水等众多民族,其中侗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71%,是 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也是侗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因而有 “侗乡之都”的美称。 黎平是贵州省五个省直管县(市)之一。 黎 平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红军长征进入贵州第一城,有”杉海粮仓油 壶”,"侗族大歌之乡","鼓楼之乡"等称号。
黎平县地图
黎平县的资源
• 黎平县的资源主要为土地资源、水利资源、林业资源、矿产资源和旅 游资源。
• 1、土地资源:根据1996年土地详查结果统计,全县土地总面积666.62992万 亩,折合4441平方公里,农业人均16.17亩,在黔东南州处于中等水平,人均 占有耕地1.27亩,其中稻田1.14亩,旱地0.1亩,菜地0.04亩,属于人多地少 的县份。境内耕地零星分布于海拔400——1000米的冲沟坡塝之间,以 6°~15°、15°~25°两个坡度级的面较大,耕地利用程度中等,一年一熟耕 地占耕地面积的39.51%,一年两熟耕地占56.59%,一年三熟耕地占3.68%,轮 歇地、间作地占0.04%。人均园地0.05亩,人均林地11.19亩居民点及工矿用 地人均0.17亩;交通用地人均0.03亩;水域人均0.13亩;未利用地人均0.93 亩。[4]1993年第二次土地普查,全县土壤有5个土类、16个亚类、40个土属、 97个土种。地带性土壤有黄壤、红壤,非地带性土壤有潮土、石灰土、水稻 土。自然土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土壤肥力以中等肥力居多,占总土壤面积 的56.31%,上等肥力土壤占4.31%。经土壤养分含量化验,有机质和全氮含量 较为丰富,潜在养分丰富;速效钾含量较高;速效磷普遍偏缺。
的基础上,各方面的资金投资都会产生巨大的压力;2、教育事业的 质量有待提高,特别是小学教育,通过与周边地区的教育事业的条件 对比,实在还是不够成熟;3、医疗设备差,虽然拥有一所二甲医院, 但是对于当地人民来说门槛过高,因此也就体验不到先进设备的医疗 手段;4、环境还要继续提高保护意识,随着发展的快速,环境的质 量在不断的下降,特别是水域。
•
黎平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
•
黎平生产总值构成(%)
SWOT分析
• strengths(优势): 已建成通车的厦蓉高速公路、黎洛高速公路
过境黎平县,加上2005年通航的黎平机场,以及在建的贵广高速铁路 经过黎平县内境内,一定程度上凸显了黎平的位置优势。
• weaknesses(劣势):1、经济实力不够雄厚,在即将“拆县建市”
• • • • 金 银 花
•
秃杉
4、矿产资源:黎平县至今已发现的主要矿产有金、磷、锰、煤、压电水
晶、硅质原料,水泥用石灰岩,饰石用石材,建筑用砂石等矿。 矿床、矿点(矿化点)106处。其中37种矿产不同程度探明了储 量,主要储量产地168处。探明储量属大型矿的有8处,属中型矿 的有16处。截至2005年底,全县开发利用矿种主要有5种,共有 各类持证矿山19个,主要开发矿种为金、硅石、饰石板材、建筑 用砂石、砖瓦粘土等。在各类持证矿山企业中,按矿种分有:金 矿1处,硅石矿1处,锦石板材矿2处,建筑砂6处,砖瓦粘土矿9 处,按矿山规模分,均为小型矿山。
GDP
•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结构调整取得实效。经初步核算,全 县生产总值(GDP)实现37783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1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2417 万元,增长8.7%;第二产业增加值116619万元,增长 18.5%;第三产业增加值178804万元,增长20.4%。三次产 业结构由上年的22.9:30.7:46.4调整为21.8:30.9:47.3。 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分别为10.9%、33.8%和55.3%。
2、水利资源:黎平县属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全县江河径流总产水量约
26.60亿立方,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达80210千瓦,其中长江水系42820 千瓦,珠江水系37390千瓦,可开发电能为31720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 39.5﹪,其中长江水系16060千瓦,珠江水海15660千瓦。河网密度平均 每平方公里0.78公里,高于全省平均值0171公里。 全县年平均降水量1325.9毫米,最多年份1690.4毫米,最少年份1093.1 毫米,年均蒸发量1255.9毫米。 全县地下水蕴藏量达2.8亿立方米,占地面水的10.7﹪。 全县较大的河流有六条,河流总长3480公里,占地43平方公里,其中长 江水系较大的河流有:孟彦河、八舟河、洪州河,珠江水系有南江河、 双江河、育洞河。
• 鼓楼
•
风雨桥
• 梯田 • •
民族服装
美食:
腌鱼 牛瘪
• • 油 茶
腊肠 酸 汤 鱼
• “侗族大歌”已经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由无 伴奏、无指挥的万人合唱的民族歌曲,得到了世界的肯定, 天籁般的歌声是侗族人民团结在一起的心而演奏出来的。
• • • • 这是侗族姑娘 在金色维也纳 大厅演奏我们 的“侗族大歌”
• • • • •
风景区:
翘 街八 舟 河源自• • • ••飞 龍 洞
(左)
• • •
天 生 桥
(右)
肇兴侗寨
•
踩歌堂
•
5、旅游资源: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这里居住着大量的民族人民,其
中主要以侗族为主,所以侗族人民的各种风俗习惯和特点都成为我县 的旅游特色。旅游主题主要以侗族的特色建设、民族风情、地理环境 和民族文化等等,特色建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鼓楼、风雨桥;民族 风情表现为人民的热情和对待生活的美好愿望,人们载歌载舞,祈祷 风调雨顺,平平安安;地理环境优美,那里有世界上的伟大杰作—— 梯田,一层一层的稻田犹如鬼斧神工般层层叠起来,蜿蜒的又像一条 美丽的绿色丝带;那里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天籁般的歌声回荡在侗 族的村村落落,侗族的文字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智慧,纯手工的服装堪 称奇迹。
区域经济政策
• • • • • • 一、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产业化创造良好条件。 2、建立主导产业,培植产业发展基地。 二、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发展绿色保健产品 1、黎平茶油,早在解放以前就已畅销两广,它具有色清味香、营养丰 富、且耐贮藏、不易酸败变质的特点,并有保健和治病作用,是优质的食用 油。 2、山核桃除含有丰富的植物油脂外,其果仁的蛋白质含量达18.3%,还 有多种维生素,在医药上具有润肠滋补抗衰老的功效。 3、薇菜,又称紫萁 。 4、竹笋。 三、开发名特产品,推动种养殖业结构调整 四、开发旅游产品,展示民族工艺,促进旅游业发展 五、因地制宜,合理调整产业布局
3、林业资源:林业是黎平的传统产业,早在清朝乾隆四年(1739),黎平开始人工造林,乾隆四十二年(1777),黎
平境内“两岸杉木映印,一江巨筏长流”。木材畅销江淮两广。260多年营林的风风雨雨,黎平人民积累了 丰富的营林经验,创造了无比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2006年,全县有林地面积370万亩,森林覆盖率 65%,活立木蓄积量1415万立方米,位居全省10个林业县之首,有24种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1220种野生 中草药材;野兽种类为52属675种。以产杉木为主,故有"杉木之乡"之称,属贵州省十大林区县之一,森林 覆盖率达58%,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油茶、山核桃、油桐、麻栎、楠竹。
长,但是本县的GNP就不一定会成正比而增长,反而会渐渐取代本县 应该发展的步伐;2、同一行业中,本县企业将受到严重威胁, 利润 减少;3、通过调查知道,虽然本县每年经济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很 慢,严重影响本县经济的发展趋势。
黎平县的发展规划
• 黔东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黎平发展,提出黎平要 在“十二五”时期实现撤县建市目标。该县抢抓历史机遇, 把撤县建市确定为“十二五”规划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全速推进撤县建市工作,力争在2014年提前实现撤县建市, 尽快将黎平打造成为“红色侗都”、“泛珠三角后花园”、 “黔东南州次中心城市”、“黔湘桂接边区域中心城市” 及“国际专业旅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