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状况分析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二、区域经济规划 三、区域经济政策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概念
含义: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路和谋划。
分类:综合性的区域经济发展Fra bibliotek略部门(产业)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
区域性
预见性
综合性
可操作性
投资环境建设 投资产业选择
区域政策工具
奖励工具
控制工具
直接援助
间接援助
直接控制
间接控制
拨款 优惠贷款 减免税收 基础设施 工业与科技园区 禁止 许可制度 课税
根据功能性质划分的区域政策工具
• 区域政策渐成宏观调控新手段,可弥补财政、货 币等政策作用面过于宏观、难以兼顾的特点。
(三)我国区域政策的演变
桥头堡?
基建支持
15
一个药方:要参与国际竞争,要摆脱对国际 市场的过度依赖
一弓两箭的国家战略: “一弓”指贯穿我国东部一线的东北老工业振 兴基地、京津冀经济圈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 片“弓”型区域基本涵盖了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双箭”指横贯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长江经济带,两只箭连接了我国广袤且资源丰富 的中、西部地区。
地 区 1-5月 累计 全 国 内蒙古 广 西 重 庆 1-5月 累计±%
8.8 9.5 11.5 12.9 10.2 10.9 10.1 0.4 11.4 6.7 10.8 6.3 8.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 地 区 3月±% 全 国 内蒙古 广 西 重 庆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 改革开放以前的均衡发展政策。 建国初期,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 70%的工业偏集于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 沿海,广大内地经济尚且处于原始落后的待开 发阶段。建国后到改革开放30年时间,国家的 区域政策一直是致力于改变区域发展的不均衡 局面。
• 改革开放至90年代中期向优势地区倾斜的非均衡 发展政策。
98.2 98.8 98.3 97.4 99.3 98.1 99.9 98.4 97.9 96.6 97.2 98.7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指导思想和区域定位
目标体系
区域资源、条件评价
区域产业结构的确定和重点发展产业的选择 政策建议与战略设计
二、区域经济规划
(一)性质和特点
缩小地区差距方面的转移支付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的转移支付 扶贫方面的转移支付
4、区域产业政策
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 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 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
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布局政策
5、区域投资政策
区域投资政策,是指中央政府利用其在基础设 施及生产性项目建设上的投资决策权,选择一部分 地区作为基础设施及生产性项目建设的重点投资地 区,通过其所属的投资机构注入建设资金来促进这 些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
17.2 15.9 15.8 18.0 17.3 24.7 15.1 27.9 16.4 23.1 24.1 19.5 24.4
12.2 10.1 12.0 12.9 12.7 12.9 12.6 12.4 12.8 12.8 12.9 10.3 11.7
12.0 10.1 12.0 12.9 12.7 12.9 12.6 12.4 12.8 12.8 12.9 10.3 11.7
(四)地方政府的职能
1、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利益主体地位
(1)地方政府拥有资源的所有权 (2)地方政府拥有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
(3)地方政府是地区经济运行的主体之一
开放沿江沿边省会
滨海新区
环渤海湾
泛环渤海湾
东部优先发展
浦东开发
开放沿海 深圳特区 珠三角
长三角
泛长三角
由 南 向 北 泛珠三角
“中心”先试先行
“边缘”学习推广
“外围”整合联运
地理与区位
向西?
12
中国高铁战略,发挥通道和腹地作用
• 泛亚高铁:昆明起,经3道走廊 (缅甸、老挝和泰国,越南), 在泰国曼谷汇合后,再由马来西 亚,抵达新加坡。 • 中亚高铁:到土耳其 • 欧亚高铁:经俄罗斯
战略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而规划是实现发展战略的具体安
排。
特点:基础性、区域性、综合性
(二)制定的原则
发挥优势的原则
兼顾全局的原则 效益原则
(三)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发展规划
工业区域规划
资源开发区区域规划
风景旅游区区域规划 农业区开发规划 综合性区域规划
• 目前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经济区域可以分为三
重点发展区域 “问题”区域
• “问题”区域
落后区域:包括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地
理位臵边远的区域、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等。
萧条区域:主要是经济结构以传统衰退产业为主 的区域,其主要病症是萧条。 膨胀区域:主要是经济活动过于集中与产业布局 过度拥挤的区域,其主要病症是膨胀。
作用:调节资源配臵
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
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 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加快区域社会发展,振兴文化、教育和科技
市场机制是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差距, 要缩小,必须加强政府干预。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类型
1、区域财政政策
目标:效率目标、公平目标、稳定性目标 手段:地区税收杠杆
财政分配 政府采购 财政补贴
• 财政分配
中央政府投入是保证地区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和社
会经济环境正常建设的重要因素,主要用于全国性和
地方性的能源、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工业,交通、邮电 通讯等基础设施,农业、教育、科技等基础产业的建
设。
• 政府采购
这一手段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区域
政策目标:一是通过分配政府的商品和
劳务采购合同,特别是军事订货合同来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二是通过分配研究
20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形势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地 区 5月±% 全 国 内蒙古 广 西 重 庆 四 川 贵 州 云 南 西 藏 陕 西 甘 肃 青 海 宁 夏 新 疆 1-5月 累计±% 8.7 8.9 11.8 13.0 9.5 11.4 7.4 0.4 11.3 8.0 10.8 7.9 10.0
“六五”计划指出,要积极利用沿海地区现有基础 ,“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带动内地经济进一步发展”。 “七五”计划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存在着 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差异,“要加速东部沿海地带的发 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 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带的准备。” “八五”计划提出,“正确处理发挥地区优势与全国 统筹规划、沿海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与较不发达地区之 间的关系”,提出了“沿海”、“沿线”、“沿边”开放 战略。 随着非均衡区域政策的实施,国家投资重点大幅度 向沿海地区等优势地区倾斜,加快了东部沿海地区和内地 一些地区的发展,使地区差距再次扩大。
区域战略阶段 沿海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战略 战略 体制背景 重点取向 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初期 经济初步建立
面向国外,引 示范建立社会 解决重大战略 主义市场经济 问题 进与学习 体制
• 当前我国区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规划内容交叉、冲突较多
种类型。一是由国家制定单独成型的区域规划的
,包括北部湾、珠三角、江苏、辽宁、横琴、关
中天水等区域。二是由国家制定区域性政策的,
包括长三角、海西经济区、滨海新区等。三是国 务院批准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括浦东、武 汉、长株潭、成都、重庆以及深圳等。
几个重要的不同之处
层次 不同点 特区 全面性综合配 局部性综合配 套改革试验区 套改革试验区
竞争压力
内河经济带
17
18
国家新战略下的区域合作与区域竞争
19
天府新区: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宜业 宜商宜居城市;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 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家创新型 城市示范窗口。
两江新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试验的先行区、中国内陆重要的先 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 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 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 发展的示范窗口。
-0.4 36.2 44.5 45.4 10.1 16 56.4 -59 50.3 46.2 -26.4 30.9 -6.6
四 川
贵 州 云 南 西 藏 陕 西 甘 肃
青 海
宁 夏 新 疆
98.6 97.4 98.9 97.9 99.1 97.9 97.3 99.8 98.1 99.0 95.8 97.0 98.2
• 90年代中期以来的经济重心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的均衡政策。
1996年3月17日,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九五 ”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将地区之间协调 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 2001年3月15日,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 ,合理调整地区经济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这标志着我国区域政策的再次调整,第二次实行均 衡的区域政策。
• 地区税收杠杆
实行累进税制政策,即对不同的收入水平按不同的税率 增税,如我国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实行七级超额累进 税率,这样能够对高收入与低收入地区的差距起到自动 调节作用。 税收优惠政策,即对问题区域或鼓励发展的地区在税收 方面给予优惠,具体手段有减免税收、出口退税、税收 返还、加速折旧等。
与开发经费来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在发
达国家,每年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数 量相当大,而且研究与开发经费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