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优化探究人教版区域地理第一篇第二章 地图同步测试语文

2019优化探究人教版区域地理第一篇第二章 地图同步测试语文

课时作业[用图训练]读下面三幅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甲图中,判别地物方向:张庄在河西村的________方向,在东山的________方向。

(2)在乙图中:①比例尺用数字表示为________。

②图中有一辆拖拉机沿公路从A处出发穿过B地到达C处,拖拉机行驶的方向是先向________方向,然后向________方向行驶。

③图中小河中箭头表示的河水流向为________。

(3)观察丙图,判断地理方向。

①B在C的________方向;C在A的________方向;D在A的________方向。

②如果你站在北极点,那么你的四周是________方向。

(4)通过以上练习,得出不同地图的方向辨别方法。

①一般地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指向标地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经纬网地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正西西北(2)①1∶80 000②正南东南③自东向西(3)①正西正南东南②正南(4)①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依据指向标的指向,面北而立,左西右东③经线指示南北方,纬线指示东西方[演练广场]一、选择题1.在图幅大小相同、比例尺不同的两幅地图中,同一个城市可分别用点状和面状两种符号表示。

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定项)()A.甲图的比例尺比乙图大B.甲图反映的区域范围比乙图小C.甲图中的S市城区面积比乙图大D.甲、乙两图中的铁路长度相等解析:本题考查地图三要素的相关知识。

甲、乙两图中同一城市面积在甲图中大,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值大,即比例尺大,A项正确;甲图反映的区域范围比乙图小,B项正确。

答案:AB下图为某城市主要道路分布图,标注数字表示道路长度。

读图,回答下题。

2.同学们从学校乘车到科技馆参观,到路口A时为保证到科技馆的距离最短,汽车应选择的行驶方向为()A.东B.南C.西D.北解析:本题考查交通运输线路的选择,以及地图上方向的判断能力。

准确获取指向标及图例是关键,不能正确认识图例“断道施工”易错选。

选择最短距离应把道路长度数字累加,比较得出C项正确。

答案:C(2019·河北唐山模拟)下图为北京市某小区平面图,该小区占地约30 000 m2。

读图,回答3~4题。

3.2017年9月23日,某同学傍晚放学回家走进小区时,发现自己在夕阳下的影子落在正前方。

该同学最有可能进入的小区大门是()A.甲B.乙C.丙D.丁4.该小区平面图的比例尺可能为()A.1∶50 B.1∶500 C.1∶5 000 D.1∶50 000解析:第3题,9月23日为秋分日,日落时太阳位于正西方,影子在正东方。

故发现自己在夕阳下的影子落在正前方,说明该同学从西门进入小区,结合指向标可判断为甲。

第4题,量算图幅大小计算图幅面积,根据图幅面积/实际面积=比例尺的平方即可计算。

答案:3.A 4.C(2019·河南八市联考)宋代诗人梅尧臣在《鲁山山行》中写到“适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①鲁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读鲁山县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5~6题。

5.下列叙述符合实际的是()A.该区域植被为常绿阔叶林B.N地较M地更易看到“鹿饮溪”的情景C.在P地不能看到位于“云外”(山腰处)的农舍D.陡崖的最大相对高度可接近300米6.当地为发展旅游业,打算修建一条直达山顶(492 m)的观光索道,最合适的选线是()A.从甲处到山顶B.从乙处到山顶C.从丙处到山顶D.从丁处到山顶解析:第5题,河南省鲁山县是温带季风气候,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林空鹿饮溪”,鹿是在林边小溪旁喝水,N处是山下平原,不易看到;该地是海拔约为500米的低山,山腰处不可能有云;图中陡崖处有三条等高线重叠,陡崖相对高度为100~200米。

第6题,甲与山顶之间修建索道,经过山谷上方,与地面落差大,可观赏到下方的河流及山谷两侧风光;甲附近靠近河流,游客沿河活动观赏,旅游活动丰富。

答案:5.C 6.A(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图(单位:m)。

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上图中沿30°纬线从106.5°至107°的地形剖面的是() 8.在学生绘制的该地区地形剖面图中,地形起伏不明显。

为了突出图中的地形起伏,绘图时应采用的做法是()A.比例尺不变,适当缩小图幅B.水平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垂直比例尺C.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图幅D.垂直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水平比例尺解析:第7题,读图,根据剖面线在30°N穿越经度0.5°,水平距离等于111千米×cos 30°×0.5,约为48千米,且图中剖面线在左侧海拔应低于500米,故选C。

第8题,绘制地形剖面图,地势起伏不明显,说明垂直比例尺太小,为突出起伏特征,应保持水平比例尺不变,扩大垂直比例尺。

答案:7.C8.B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

读图,完成9~10题。

9.图示区域的主要地形是()A.高原B.平原C.盆地D.丘陵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最高点位于村庄的西南方向B.凉亭与村庄的最大高差约为125米C.甲、乙、丙河段流速最快的是乙段D.晴朗的白天,甲处人们可以看到凉亭解析:第9题,从图中等高线高度大部分位于200~500米判断,应属于丘陵地形区。

第13题,从图中等高线和指向标可知,图中最高点位于村庄的西南方向,故A正确;图中凉亭海拔为210~220米,村庄海拔为320~330米,因此两者高差为100~120米,故B错;甲、乙、丙河段中,甲处等高线最密集,流速最快,故C错;甲处位于谷地,并且甲与凉亭之间有山脊阻挡,甲处人们不能看到凉亭,故D错。

答案:9.D10.A(2019·高考江苏卷)我国东南沿海某地拟修建一座水位60米的水库。

下图为“拟建水库附近地形示意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建设成本最低的水库大坝宜建在()A.甲B.乙C.丙D.丁12.水库建成后能够()A.改善航运条件B.开发河流水能C.增加径流总量D.消除地质灾害解析:第11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甲地两侧等高线为60米,且上游为盆地地形,可建成水位60米的水库。

甲地位于峡谷处,大坝工程量小,建设成本低,A项正确。

第12题,考查流域开发。

读图可知,水库水位60米,建成后对航运条件影响不大,A项错误;建成后可抬高甲地河流落差,加快流速,开发河流水能,B项正确;对径流总量影响不大,不会消除地质灾害,C、D错误。

答案:11.A12.B二、非选择题13.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内地势特点________________。

(2)为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计划在①②两条河流中海拔200~600米河段开展大众化的漂流活动,应选择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此时测得山顶B处的气温为15.8℃,则山顶A处的气温约是________________。

(4)当前徒步旅行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旅行方式,但在野外徒步旅行时易迷失方向。

请你为野外徒步旅行者提供一种判定方向的方法。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纬线可知,能够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方向,从等高线分布看,该地区地势北高南低。

第(2)题,图中②河流流经地区等高线比较稀疏,说明坡度比较缓,适合进行漂流。

第(3)题,图中山顶A比山顶B高500米,根据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下降0.6℃的规律可知,山顶A的气温比山顶B约低3℃,所以山顶A的温度约为12.8℃。

第(4)题,可以根据太阳、植被、地形、罗盘、GPS、北极星等进行方向判定。

答案:(1)北高南低(2)②河流等高线比较稀疏,坡度较缓(3)12.8℃(4)利用太阳或北极星、利用罗盘或指南针、手表定位、GPS、地形、地物特征判定。

(任答一种)14.读我国某地区的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所示水库的蓄水位保持在900米,水库蓄水后淹没的干流河段约有________米。

简要说明修建该水库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云贵高原地区一般不宜修建水库,试分析其原因。

(3)若该水库位于黄土高原,a河、b河流域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植树造林模式(如图a、图b)。

判断能够产生更大生态效益的模式并叙述其理由。

解析:第(1)题,水库蓄水后淹没的河段从河流干流与900米等高线的交点处到峡谷处,根据所给比例尺可知,其长度约为750米;水库建设的生态效益主要从抵御洪涝灾害、改善库区小气候、保护森林等方面考虑;经济效益主要从发电、养殖、灌溉、旅游、航运等方面考虑。

第(2)题,云贵高原地区石灰岩广布,修建水库可能发生水库漏水。

第(3)题,图b的模式绿化带平行于等高线,与坡面径流方向垂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更大一些,生态效益更大。

答案:(1)750生态效益:改善不稳定径流,抵御洪涝灾害;改善库区小气候;开发水电,保护森林。

经济效益:发电、养殖、灌溉、旅游、航运等。

(2)石灰岩广布,可能发生水库漏水。

(3)图b的模式生态效益更大。

其绿化带平行于等高线,与坡面径流方向垂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更大一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