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为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特制定本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一、学校“十二五”建设的成绩、做法和问题(一)主要成绩与做法。

学校始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湖北省教育事业各个时期规划为统领,以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求为目标,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着力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坚持走跨越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道路,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生命线,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形成了初显地方师范性大学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与布局。

到目前为止,我校共有63个普通本科专业,分布在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中,初步形成文理交融、理工结合、师范与非师范并行的专业结构。

1.专业建设层次不断提升。

五年来,我校按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市场应用广泛的专业,发展有市场潜力的专业,压缩无市场前景的专业”原则,加快了专业结构调整步伐。

共成功申报新专业8 个,(教育部2012年进行专业调整)专业总数由2009年的43个增长到63个。

采取调整、新增、压缩等办法加强专业建设,同时学校加强了对新专业的监控,增强了新办专业的办学实力,规范了新专业的教学管理。

着力巩固优势专业,铸就品牌专业。

目前,我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校级品牌专业3个,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专业建设体系,品牌专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和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2.深入推进专业综合改革。

学校按照“结构优化、评建结合、培育特色、分类指导、持续推进”的原则,系统推进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不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开展了大量改革探索与实践。

我校共有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项,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4项。

3.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扎实推进学校与政府职能部门、企业、行业的密切合作。

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各学院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与我校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高管、工程技术骨干和行业管理人员、中小学教学名师进入我校担任特聘教师,为学生定期开设专业学术讲座和实用课程。

鼓励企业、学校、政府部门积极参与学科专业调整建设、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过程管理、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实训方案的实施、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建立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合作的长效机制。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广泛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达成合作意向,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校企合作定向培养。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坚持将工程教育理念贯穿始终,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智慧,努力探索产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我校共有8个专业分别入选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4.面向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特色鲜明,专业特色逐步凸显。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的特色定位,立足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技能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知教乐教善教”的新型中小学师资,不断探索、形成了“3535师范生素质教育新体系”,确立了“从教信念和执教能力并重、学科专业教育和教师专业教育并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提高并重”“3个并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确立了由“通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模块+实践模块”等“5个模块”构成的专业课程新体系;形成了“课堂教学、校内实践、校外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以及培养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指导、班主任工作、教学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等“5项教师技能”培训新体系。

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输送毕业生10万余人,其中60%扎根在基础教育第一线,湖北省40%的重点中学教师和10%的资教生从我校走出。

学校为湖北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专业化和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被授予“湖北省农村资助行动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

教育学一级学科为省、校两级重点学科,具备学术型和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的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列湖北省属参评高校第一名。

“十二五”期间,学校高举师范教育旗帜,弘扬教师教育特色,立足基础教育发展,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等文件,开展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工作、“顶天立地”人才计划、卓越教师计划、职业能力教育与发展计划等等,强调特色办学、协同培养,注重创新。

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扎实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通过设置课外特长学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实现“两增两压一突出”,即“增加实践课、压缩理论课”、“增加选修课、压缩必修课”、“突出教师教育特色、院系专业特色和地方区域特色”倡导“合格+特长=优秀”的人才质量意识,通过设置课外特长学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积极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助推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学校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尺、以专业结构优化为重心的转型模式,实现传统的教学型师范院校向教师教育特色彰显与应用技术型大学协调发展的转型,走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兴校道路。

提出了“313”转型发展思路。

同时要继续保持和巩固“教师教育类”专业传统优势,强化教师教育类专业特色。

教师教育专业要坚持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建设特色学科专业,以卓越教师实验班项目为平台,积极开展与中小学、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专业发展不平衡,学科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63个专业中工学及管理学专业相对偏少,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相关专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几乎没有涉及与国家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黄石市支柱产业相关的专业以及新兴交叉专业。

长期以来积淀形成的学科结构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应用类学科数量偏少,实力不强。

学科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师范学科群、地方经济与文化学科群、工科学科群等尚未真正形成。

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渗透有待进一步增强,迫切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培育和发展一批新兴、交叉学科。

二是师范教育特色不够新明,缺乏竞争实力。

我校现有18个师范类专业,但目前还没有一个专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教育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等4个专业发展相对滞后,拔尖创新型师范人才的培养缺乏力度,走进、研究、引领、服务基础教育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

三是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不强。

师范专业学生培养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基础教育研究尚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非师范专业在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竞争中优势还不明显。

还未深入建立跨学科、跨专业培养人才和校企、校所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四是教学改革研究力度不够,缺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研项目、省部级教研课题等。

五是高端人才严重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方向带头人数量不足。

学科梯队和创新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和稳定工作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重大科研项目和标志性成果的获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是学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发展措施、过程管理、外部环境等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科组织架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特别是教育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涉及到多个单位的一级学科,需要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学科发展的长效机制。

少数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推进力度不大,表现为办学思想不解放,办学理念还是采取原来的理念,按部就班,不创新。

领导重视不够,学院建设和发展整体思路、计划没有认真研究。

缺乏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建设成效不明显。

长期以来学科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工科专业也制约了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求为目标,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着力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坚持走跨越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道路,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生命线,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大力培养创新型基础教育师资、职业教育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适应性、前瞻性、特色性和整体性原则。

坚持适应性原则,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间的结构平衡和良性互动;坚持前瞻性原则,适度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坚持特色性原则,凸显学科专业建设的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坚持整体性原则,努力实现学科专业的层次、数量、类别等结构上的整体优化。

2.坚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原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

专业建设要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重点与一般、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坚持遵循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规律原则。

专业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树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念,在扩大专业规模的同时,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前瞻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力求达到人才需求现实性与人才培养科学性的统一。

4.坚持教师教育与非教师教育相结合原则。

一方面,教师教育专业是学校主要办学特色与优势,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是学校办学宗旨之一,要适时改造与完善原有教师教育专业以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需要我们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积极稳妥地发展非教师教育专业,增强综合办学实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