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史复习题

中美史复习题

1、石器时代美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

2、新石器时代的美术绝大部分都与(陶器)的发展密切相关。

3、旧石器不仅是人类劳动技能发展的(测量仪),也是人类造型能力发展的(指示物)。

4、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在(锐利实用)的功利前提下,已经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

5、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装饰品,是距今约38940年前(峙峪人)制作的一件(石墨装饰品)。

6、陶器依(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

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

7、(彩绘)是制陶工艺中最成功的一种装饰艺术手法。

8、(陶器的发明)和(磨制石器的应用),并列为新石器时代的两大标志。

9、(彩陶)和(黑陶)代表着我国古代美术创造的第一次高峰。

10、在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真玉(软玉)制成的玦、锛、匕等玉器,距今约(8000)年,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玉器。

11、(河姆渡出土的木胎圈足漆碗),(江苏常州圩墩发现马家滨文化的原始漆器),说明我国髹漆工艺也源于新石器时代。

12、半坡类型的彩陶特点:施彩的陶器通常为圈底或平底钵、平底盆、鼓腹罐、细颈瓶等。

花纹绘在陶器的口沿、器肩、上腹等醒目部位,或绘在敞口盆的内壁。

花纹图案除有宽带、三角、斜线、波折等几何纹样外,还有相当发达的(动物)图案。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特点:彩绘多施于大口小底曲腹盆外壁的上半部,风格轻盈挺秀。

纹样多用弧线描绘,除了有鸟、鱼、蛙等动物图形外,最流行的纹饰母题是圆点、弧边三角、垂幛、豆荚、花瓣、花蕾等,(植物纹)显著增多。

多数图案采用二方连续的方式构成,具有虚实相生之妙。

13、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壁画遗迹),是辽宁建平、凌源交界处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出土的壁画残块,或用赭红色画成勾连纹图案,或用赭红间黄白色彩描绘三角纹图案。

此外,在宁夏固原店河村(齐家文化)遗址,于一座房屋残垣的白灰面上,曾发现用红彩描绘的几何纹装饰壁画。

14、在距今(六千多年)前发现的彩陶器,有的在口沿上刻有符号,约有二百七十多例、五十多种不同的符号,有的重复几次出现,有的集中发现于某一遗址,有的相同符号出现在不同的遗址,其中已包含原始文字的(雏形)。

15、(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大汶口文化)的陶塑作品,多属工艺装饰雕塑,或者系陶器上的附饰物,其中不乏优秀遗例。

甘肃礼县高寺头出土仰韶文化的陶塑少女头像;陕西洛南出土人头形器口红陶壶;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16、红山文化陶塑与泥塑女神像的出土,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重要的美术考古新发现之一。

1982年,在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祭祀遗址中,首先发现一批小型陶塑孕妇像。

其造型颇似预付,当与红山文化(崇拜女神的宗教)观念相关。

17、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流行(地面建筑)与(干栏式建筑)。

(黄河)流域的房屋主要采用(木骨泥墙);(长江)流域的建筑主要采用(木料),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多种带榫卯结构的木构件,是用石器加工而成的。

18、我国青铜器在(西周)时期出现了长篇(铭文),皆具形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的特征。

武王征商簋、毛公鼎、大克鼎、史墙盘、盝方彝、四虎镈。

19、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在装饰题材上与此前发生了很大变化。

春秋中期,出现(模印法)与(失蜡铸造法)等新工艺,流行繁缛的蟠虺纹与蟠螭纹;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墓出土的蟠虺纹大铜禁及“王子午”列鼎,花纹繁密而剔透,器形奇巧而富丽,标志着失蜡法铸器的卓越成就。

战国时期,鎏金、镶嵌、镂刻、金银错等装饰技法的广泛运用,使青铜器具有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的格调。

生活气息浓郁的狩猎、习射、采桑、宴乐、攻战、台榭等图案纹饰的广泛流行,是各国新兴的封建统治者推行奖励耕战政策在青铜艺术上的反映。

20、青铜雕塑中大量出现人物题材,是于1986年夏季在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遗址中出土。

关于铜像的身份,一种意见认为是在主持祭典的巫觋,另有推测他可能是政教合一的蜀王。

21、综观商代圆雕类型的人物和动物玉石雕刻,有下列特点:一、(造型简洁,讲究对称,结构紧凑,体积感很强);二、(圆雕、浮雕通常与线刻紧密结合);三、(若干装饰花纹主要体现时代习尚,与特定物象无必然联系);四、(题材多种多样,风格庄重威严,富有神秘色彩)。

22、从长沙楚墓先后出土的两幅帛画中可见战国肖像具有如下特点:人物皆正侧面的立像,用过衣冠服饰表现其身份;比例匀称仪态肃穆;勾线流利挺拔,设色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

23、我国最早的风俗画以(黑漆)为底,以(平涂、线描与勾点结合)的技法绘制,它的引人注目之处有三:一是(毫无神秘色彩,甚至没有礼教色彩,表现世俗生活内容)。

二是(构图把空间和时间混合表现)。

三是(形象的生动)。

24、东汉许慎所说的“六书”指:(象形、指事、假借、形声、会意、转注字)。

25、我国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陕西岐山周原发现的西周早期宗庙(或宫殿)遗址)。

26、汉代书法中最有代表性的书体是(隶书)。

27、我国建筑中实用陶瓦开始于(西周)。

28、汉代新出现的一种书体是(草书)。

29、秦俑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一、(崇尚写实,手法严谨);二、(性格鲜明,形象生动);三、(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30、两汉陶俑的主要艺术特点:西汉陶俑(长于刻画动态,艺术手法趋向简洁概括)。

东汉陶俑(题材扩大,形象愈加生动传神)。

31、霍去病墓石刻的主要特点: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的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会在一起,刻画形象以(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绝不作自然主义的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力度感。

循石造型,因材施艺,较多的保留原石的形状和表面质感,稍作加工,取其意似,不作细致刻画。

32、门阙是秦汉时代(表示威仪等第)的建筑物,用于(墓前)和(祠庙)前。

33、“四神瓦当”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34、原始瓷萌芽于我国(商周)时代。

35、我国最早享有声誉的一位画家是(曹不兴),记载中最早的佛教画家是(曹不兴)。

3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美术理论家与理论著作:(顾恺之:《画云台山记》、《论画》);(谢赫:《画品》),(孙畅之:《述画》,第一部传记体画史著作),(宗炳:《画山水序》,山水画论),(王微:《叙画》,山水画论)。

37、至今所知的传为顾恺之的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

38、中国绘画中最早的纸本作品:(吐鲁番晋墓出土的《地主庄园图》)39、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绘画采用(长卷形式)。

40、第一部传记体画史著作是(《述画》),作者是(孙畅之)。

41、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是(《画品》),作者是(谢赫)。

42、王维以诗入画创(“破墨”)山水,抒写文人情怀。

王洽松石山水则疯癫狂放,创(“泼墨”)之法,他们对其后山水画的影响是:(前者为后世宫廷绘画及民间宗教画所继承),(后者则对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3、目前所见的最早的独立成幅的山水作品是(展子虔的《游春图》),花鸟作品是(边鸾的《牡丹芦雁图》)。

44、历代具有书画创作才能的皇帝有(赵信(宋徽宗);李煜;萧绎(梁元帝);李世民;李隆基)。

45、“吴家样”的风格特点:吴道子,“画圣”,不论是较工细的盛唐时期密体,或是较粗放的疏体,吴道子在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是,都注意了整个画面气氛的统一与具有运动感的表现,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下笔有神的效果,他独创的宗教图像样式称“吴家样”、(“吴带当风”)。

“曹家样”的风格特点: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所谓(“曹衣出水”),他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张家样”的风格特点:张僧繇,萧梁时期画家,强烈的立体感(凹凸画),较好的写实能力,(“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风格离开古拙阶段而走向多样化。

46、唐代“大小李将军”是(李思训)(父),代表作(《江帆楼阁图》),(李昭道)(子),代表作(《明皇幸蜀图》)。

47、唐代已有水墨山水画,可信作品罕见,近年陕西富子新发现的唐墓山水壁画(《山水屏风画》)反映了唐代山水画的真实面貌。

48、唐代以牛马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家有(曹霸,韩幹)画鞍马,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马球图》。

49、传世品中最早的纸本作品是韩愰的(《五牛图》)。

50、最早的绘画著录为初唐(裴孝源)的(《贞观公私画录》),初步形成了绘画著录的体制,开创了绘画史料学的先例。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绘画断代史是(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为五代两宋乃至明清的列传绘画断代史的编写提供了发展的基石。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宏富的绘画通史著作。

张彦远是晚唐时期重要的书法家和书画理论家,流传了(《书法要录》)和《历代名画记》,《历代名画记》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上具有承先启后的划时代意义,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部系统的绘画史学名著。

51、中国绘画中存在“疏”“密”二体及唐以来师资南北传授系统,是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阐释(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经典画家的笔法风格特点时提出来的。

52、楷书是(魏晋时期)时形成的,史传“楷书之祖”是钟繇之子(钟会),字士季。

53、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及其对中国书法史的影响:一、(是与从弟王洽变革章草为今草,创造了韵媚婉转的书体新风),二、(变革楷书和行书,成为一代风范,后代奉之为“书圣”)。

传世的《兰亭序》摹本中最佳者是(《神龙本》)。

54、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成就及其对中国书法史的贡献:颜真卿,其正书笔画求横平竖直,丰腴雄强,结体则宽博大度,字字严谨,颇有庙堂气,被视为千余年来书学的典范,颜真卿的楷书作品,早期有(《东方画赞碑》),成熟期作品有(《中兴颂》),晚年有(《颜家庙碑》),真书墨迹有(《自书告身》),他的行草书(《祭侄文稿》、《争座位贴》,抑扬顿挫,上下气脉连属,信笔书来,通篇气势完足,皆无妩媚之态。

柳公权,与颜体不同,柳书偏重骨力,顿挫转折明确,却又遒媚得体,时有“颜筋柳骨”之誉,受到当时人的珍赏,甚至外邦来贡也重金相求。

(《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意气完足,是其楷书的代表。

行书墨迹有(《蒙诏帖》)。

55、唐代擅长草书的书法家(张旭),世称(张颠),代表作有(《古诗四帖》)。

(释怀素),字臧真,(《自叙帖》、《食鱼帖》、《苦荀帖》)笔墨飞舞,精绝动人,是怀素草书中的精品。

(“颠张狂素”)。

56、唐代最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及其作者:《书后品》:(李嗣真);《述书赋》:(窦□);《书谱》:(孙过庭);《书法要录》:(张彦远);《书断》:(张怀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