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玉文化良渚文化玉器是中国玉器史上最辉煌的典范,和同时期的红山文化齐家文化上东龙文化一起创造出一个玉器文化,玉雕南方以良渚文化为代表,再太湖一带有礼器,依仗的工具,宗教用品装饰品,以带有宗教意味的礼器上的平面雕刻的玉器最为突出成就数量纵多,而带有神秘色彩的神人合一的装饰,成为良渚文化的代表,北方有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出土的玉制品大多有穿孔,可能是身穿某部分的饰品,使用圆雕技法,描绘现实或神话中的动物,生动活泼有较强的装饰性。
·简述岩画所谓岩画就是原始人用刻凿在岩石上的图画,其功能则和欧洲的洞穴壁画类似,风格质朴具有豪放粗犷的独特的艺术风格绘画手法简练形象完整,大多和巫术礼仪有密切关系,最早采用磨刻法,其后敲凿法,著名的岩画有内蒙阴山的岩画,江苏连云港将军岩,南方云南沧源县岩画。
·青铜文化器形分礼器(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及马车器等四大类,用途,除铸造工具武器外还制造大量青铜礼乐器。
铸造:春秋中期出现模印法,失蜡法,纹样:流行兽面纹,云蕾纹,龙纹虎纹象纹鹿纹牛头纹凤纹人面纹等纹饰,通常在云雷纹地纹上加上浮雕式的主题纹样,铭文简短,多系几个的族徽图像。
·秦汉雕塑1、秦始皇兵马俑:位于西安以东40公里的骊山,正陵尚未发掘,目前发掘的兵马俑坑有三个,一号坑规模最大,是模拟作战军阵的宏伟场面,二号坑接近一号坑,有1400个武士和战马俑,三号坑只有一号坑十分之一面积,形制不规整,它肯能是指挥部所在地。
特点:气势恢宏,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精当,反映出秦高超的战争组织能力;俑塑造型既有一定规范,又能刻画出人物的个性。
成功的寓于统一之中;陶俑的制作工艺已达到相当成熟水平。
2、西汉霍去病墓石刻:位于陕西兴平,霍去病石刻群为汉代陵墓中最杰出的作品,他们大约制作于公元前117年,分别为主题雕刻和动物雕刻两类,霍去病是威武远扬骠骑大将军,以抗击匈奴显赫战功深得汉武夷器重。
墓前的主题雕刻是一匹昂首抬足的骏马,它踩踏一挣扎的匈奴、猶首,以象征墓主人的战功业绩,这一石雕造型简洁,在几处关节眼上略施线刻,使其精神倍增,起到了纪念碑雕刻的效果。
3、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
4、墓前石辟邪:从西城传来的一种装饰。
·魏晋书法家两晋的书法:西晋-陆机《平复帖》;王羲之-书圣代表作《兰亭序》。
东晋-《好大王》及谢鲲、王兴之夫妇墓志等。
三希堂的“三希”—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魏晋画家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他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
后人把其线描风格称为“高古游丝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
陆探微,是刘宋时最杰出的画家,擅长人物画,他的绘画“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
”他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而画人则能做到“精利润媚”,确立了”秀骨清像”清秀绘画形象。
张僧繇,是萧梁时期最活跃画家,被称为“张家祥”,是古代寺庙中影响最大的式样之一。
他有较高的写实能力,曾为梁武帝摹写居于各地的诸王画像达到“对之如面”的境地。
曹仲达,北齐画家,以画“梵象”著称,被誉为“曹家祥”。
他的风格“曹衣出水”,特征实际上是吸取了印度的笈多朝造像的特点而使人耳目一新,他的雕塑品中时时可以见到“曹衣出水的”生动形象。
杨子华,北齐宫廷画家,他的主要特点表现在描绘当代题材人物画和贵族生活的风俗画上。
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宋摩)流传下来,成为极少的传世作品之一,画中人物形象特点鲜明,发际也较高等,画风与1981年山西太原发现的娄睿墓壁画相近,相互印证,大致可以展现出北齐高水准的绘画风格。
·魏晋画论以顾恺之的《论画》和谢赫的《画品》为代表的著述,是绘画史上最早出现的理论专著。
顾恺之其一《魏晋名臣画赞》。
其二《论画》一为摹写要法,一为评画。
评画首言不同画科的难以: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提出品评画的标准,接着品评各种人物画。
摹写要法,述传移模写要素,如方法,绢素,运笔等。
在此篇中论画人物要以“以形写神”和“传神”。
其三《画云台山记》,是一篇绘画创作构思性笔记。
他论画的功绩在于把对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到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是继卫协以后极重神韵的画家,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六法的产生、古代绘画千余年来对气韵、神采的追逐,都直接或间接的与他的理论相关。
谢赫的《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品评的标准即“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六法”的提出时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画品》的体裁为后来所传承和效法。
随着山水画的萌生,南朝宗炳在《山水画论》中认为山水是以其外形体现“道”的,因而图绘山水形象可以领悟本质之道,把山水画定位于体认道的高度,因而观赏山水画也可以领悟“道”。
王微著有《叙画》他强调“图画非止艺行,诚当于易象同体”。
·魏晋石窟莫高窟十六国洞窟的雕塑和甘肃炳灵寺石窟,这些泥塑作品的形象和表现技法放映出西域传来的影响。
北魏的云冈石窟,昙曜修造了五处洞窟。
五个窟主要造象征五世帝王,突出宣扬了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
主题形体塑造充满窟内空间,给人无比威严和压抑的气氛,是君权、神权高度统一的象征。
衣纹处理也比较简洁质朴,显然受了西北地区凉州造像的影响,并反映出中亚造像的特色。
造像出现了褒衣博带式的汉装。
这时期许多作品技巧高超、塑造了面貌清癯、眉目开朗、神采飘逸的形象。
晚期,龙门石窟。
北魏时的代表石窟有宾阳洞、古阳洞、莲花洞、石窟寺洞等。
麦积山石窟的艺术风格有异于云冈、龙门石窟那些雄伟、庞大的石刻造像,呈现出秀丽、典雅的风格。
·魏晋壁画先存的北朝石窟壁画是了解该时代佛教绘画的重要资料,以克孜尔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最为著名。
克孜尔石窟壁画是新疆最大的一处石窟群。
壁滑的配置一般是主室门壁上方画说法图,二壁画佛传故事,券顶上在许多菱形的区划中画佛本生故事和譬喻故事,甬道及后室画涅般、焚棺、分舍利等。
敦煌莫高窟壁画、雕塑主要是北朝、隋、唐、宋、西夏、元的作品,造像主尊多是释迦、弥勒,并有二胁侍菩萨组成一铺,北周时出现主尊,二弟子,二菩萨为一铺的新形式。
窟内均绘满壁画。
北朝时窟内壁画四壁上层级顶部画平棋、飞天及天宫伎乐,下层为药叉等。
中部除千佛外主要说法、本生和姻缘故事。
·重要人物画家及作品阎立本,他善于写真,尤擅故事画,取材都是贵族,宫廷历史事件,曾画《秦府十八士图》《林烟阁二十四功臣图》《职贡图》及《永徽朝臣图》等。
其作品《步辇图》从作品可以了解阎立本的技巧特征,健劲的线描加以深沉的设色,人物动态较为拘谨而重面部特征的刻画,反映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历代帝王图》作品有别与南北朝时人物创作类型的技法,是肖像的创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阎立本的创作影响十分深远,如他首先绘制的凌烟阁功臣像已演变为故事,不但唐朝历代帝王均有补绘,而且至五代后梁时,仍仿其故事别造天佑旌功阁来图绘功臣,“以旌德业”后代也有不少帝王效仿。
尉迟乙僧,以擅长佛像和外国人物的绘画著称,技法也不同于中原传统,记载称他“画外国菩萨,小则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奚落有气概,用色沉着堆起绢素而不隐指”这种铁线描设色侧重晕染的方法,使人们耳目一新,对唐代吸取西方画风有很大影响。
吴道子,字阳人,盛唐时期,是古代最富盛名的画家之一,被誉为“画圣”。
吴道子的创作成就首先表现在宗教绘画上,他以旺盛的精力和不平凡的创作热情绘制壁画《八十七神仙图》,他“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荤菜条,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其付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绢索”他成熟时期的技法则更具有豪放特点,这就是所谓的“众皆密于盼际。
我则离披其点画。
人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的疏体。
“白画”,对以后的白描人物画产生重大影响。
“磊落逸势”、“笔力劲怒”故称“荤菜条”。
吴道子结合内容的表现和形象的创造,在运用线条上,渗透着强烈的情感,而大大提高了绘画艺术中诸表现因素的统一性。
因此他用以组成形象的线条,一向以富有运动感、富于强烈的节奏感,而引起评论家们的特别注意。
不论是较工细的密体,或是较粗放的疏体,吴道子在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时,都注意了整个画面气氛的统一与运动感的表现,有着“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下笔有神”的效果。
在唐代,吴道子所创作的宗教图像的样式,称为“吴家祥”,是张僧繇的“张家祥”以后的一种新兴的更成熟的中国佛教美术的样式。
“吴家祥”也突破了北齐曹仲达以来的“曹家祥”,“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二语所概括,这两句也概括了两个时代绘画风格的不同特点和演变。
曹家祥和吴家祥的分野存在于绘画艺术中,同样也存在于雕塑艺术中,吴氏的风格被称为“吴装”。
其较纵放的山水画,也对后来影响巨大。
张萱,盛唐画家,擅长人物画尤擅仕女题材,常以宫廷游宴为题作画。
以他和其后的周昉为代表从事宫廷题材的绘画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倾向。
张萱有两幅北宋临摹的作品流传下来,即《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
周昉,字景玄。
官宣州长史。
也是一名宗教画家,创造了“水月观音”之体,他的佛画风格被称为“周家祥”,继承并发展了张萱仕女画,宗教画方面形成了独特风格,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画家之一,不但刻画人物形象准确,而且能通过画笔揭示出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惰性。
他的绘画作品中体现出对社会现实与人物心理状态的深刻理解。
他的绘画题材主要是表现贵族阶层的生活。
如《明皇骑从图》、《杨妃出浴图》、《宫骑图》、《游春仕女图》等。
·主要山水画家与作品展子虔与二李的青山绿水。
展子虔,擅长画人物、山水,亦专长于车马。
他的人物画画法属细密一体。
《游春图》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燃,体现出补拙而真切的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展示山水画已有六朝以来的萌芽状态而趋向于成熟。
画面俯瞰式的构图,重叠的山岗,平远的河水,确实获得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追求“画外有情”的艺术境界。
给于后世以深重的影响,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被董其昌等人尊为北派山水的宗师。
李思训,名建,史称大李将军。
唐朝人推崇他的作品为“国朝山水第一”他能通过致密的描绘,构拟出动人的境界。
善画仙境题材,“海外之山”他对山水画的追求尚未脱离六朝以来求仙访道的范围,但他的绘画则着眼于山川景色和画面中寄寓的情怀。
《江帆楼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