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

第五节乒乓球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广东乒乓球队战绩辉煌的时期。

先是广东籍运动员容国团于1959年勇闯世界乒坛,为中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

继而在他的带领下广东籍运动员梁丽珍于1965年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东乒乓球运动处于停顿状态。

改革开放后,省体委十分重视乒乓球项目,将其列为奥运的重点项目之一。

从1979~2000年,在队伍人员的编制上,每年都保持有60名(正式运动员40人,集训运动员20人)。

有了编制的保证,队伍的每个年龄层、技术打法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运动员训练热情高涨,运动成绩保持在全国前3名。

历任领队:冯国明、杠国瑞、杨国腾、张杞昌、何辉
历任教练:蔡明枢、杨国腾、陈锦棠、苏国熙、欧盛联、梁玉海、李联益、胡克明、卢炳勇、郑玉珊、方文、王建强、赵国成、杨峰、董海城、董茂青
70年代中期,广东乒乓球队由于老队员陆续退役,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状态,成绩下滑。

1976~1980年在全国比赛中仅得第一、二名各1个。

为了改变落后局面,省队广泛听取乒乓球界和群众意见,派教练到业余训练较好的基层辅导和选苗。

同时还根据世界乒乓球发展方向,结合该队实际,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改革。

80年代初,队伍的状态终于有了改观。

于1977年进入省队的江嘉良在教练蔡明枢的悉心培育下,几经艰辛磨炼,终于成长为队中的领军人物。

1979年江随中国代表团访问日本,8战6胜,威震日本,被评选为“乒坛新星”。

1981年江嘉良调入国家乒乓球队。

1979年5月泰国、新加坡两支乒乓球队先后访问广州。

1982~1988年江嘉良参加过3届亚洲杯赛,3届亚洲锦标赛和3届亚洲运动会,获5个冠军(团体3个,单打和混双各1个)和5个亚军。

1983~1988年,参加过3届世界锦标赛,获3个团体冠军、2个单打冠军、1个单打亚军;4届世界杯赛,获单打冠军1个、亚军2个、季军1个,1届奥运会,获单打和双打2个第五名。

1985年和1987年江嘉良两次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

1985年8月22~25日,第六届世界杯乒乓球赛在佛山市举行,开创了中国中等城市承办世界大赛的先例。

1988年6月,首届中国乒乓球公开锦标赛在广州举行,有12个国家和香港、澳门
地区的运动员参赛。

新秀林志刚获混合双打(与山东刘伟合作)冠军。

1988年广东乒乓球队10人出访澳大利亚。

1989年江嘉良获美国洛杉矶业余体育基金会向1986年世界最佳运动员(各大洲一名)颁发的“洛杉矶业余体育基金世界杯”(复制品)。

同年7月江嘉良任国际“乒联”巡回大使。

1990年江嘉良离队,随后黄文冠、欧锦辉、杨华杰等一批好手也相继退役,广东乒乓球队又再走入低谷,后继人才缺乏,仅有林志刚一人在国家队。

面对广东乒乓球队后备人才的缺乏和成绩的大滑坡,广东男队主教练陈锦棠、教练组长蔡明枢担当起重振广东乒乓球雄风的重担,加速培养新生力量。

当时从全省选一批有潜质的少年选手进入省队集训,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

进入90年代,广东运动员的水平和作战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林志刚、李静等年轻选手开始崭露头角。

1990年12月,在吉隆坡举行第十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林志刚是男子团体冠军队成员。

同年在全国锦标赛上,他与山东刘伟合作获混双冠军.
1992年在全国锦标赛上,林志刚与邓亚萍合作获混双冠军,李静获男单亚军。

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林志刚获男单亚军,和李静合作获男双第二名。

为能全面提升广东乒乓球队整体的竞技水平,推动乒乓球运动在广东各地市的广泛开展。

广东乒乓球队创历史先河,从外省引入人才,糅合南北打法,以促进本土的发展。

中山、汕头首开先例。

汕头引进的马琳、刘国正等一批少年选手就为广东乒乓球运动创造了新的辉煌。

人才的引进,激励了本土球员,在相互竞争中,他们以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发扬了广东运动员的落点刁钻、变化快的技术特点,使广东乒乓球事业迈向新的高峰,为国家和省争得了荣誉。

1993年7月广东队15人访问印度尼西亚。

1994年第三届世界杯,林志刚是团体冠军中国队的成员。

同年在全国锦标赛上,林志刚和刘国梁合作,获男子双打冠军。

1995年全国锦标赛,李静和高礼泽配合,获男双第二名。

1995年8月广东队5人访问日本。

1996年在全国锦标赛上,以林志刚、李静、高礼泽、李肇民为代表的广东本土球员,以“快、灵、准、巧”的技术风格一路过关斩将,最后登上了男子团体冠军宝座,实现了广东乒乓球队“零”的突破,填补了广东乒乓球男队的空白。

1997年,马琳、刘国正年轻新秀和林志刚、李静、李肇民组成的团体,获第八届全运会男团冠军,马琳获男单亚军。

自此,广东乒乓球队的成绩开始踏上新的台阶。

1997年11月23日国家乒乓球队第一任教练、广州体育学院教授梁焯辉(广东籍)获国际乒联颁发的“特别贡献奖”。

1998年11月广东队派出4人赴泰国协助训练。

1999年11月广东队4人访问美国。

1998~2000年,在全国锦标赛中,广东共获3项冠军和4个第三名。

1998年亚洲锦标赛,马琳、刘国正是男子团体冠军中国队成员。

1999年世界锦标赛,马琳与张莹莹合作获混双冠军。

2000年世界杯,马琳获男单冠军。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乒乓球活动在全省也蓬勃发展。

1984年,揭阳县榕城镇出现了“家庭业余乒乓球队”,除经常训练外,还多次自费到潮州等地参加比赛。

增城、番禺、顺德、南海、东莞、斗门、中山,新兴,花县、三水、高要、高州、清远、河源、普宁、化州,吴川、仁化、乐昌、翁源等地业余体校均设有乒乓球项目。

1980年3月,省体委和教育厅确定7个项目为广东省中、小学校重点项目,其中就有乒乓球。

经过多次调整,到1990年全省重新命名的乒乓球传统校就有13所小学。

1995~2000年广东有乒乓球特色体育学校17所:广州清水濠小学、珠海香洲区第一小学、汕头市新乡小学、中山市石岐镇高家基小学、中山市沙溪镇龙瑞小学、东莞市长安中学、恩平市年乐夫人学校。

1990年省体委决定新兴县的乒乓球班升格为省办班,乒乓球被列为群众体育重点项目。

各地市县的群众性活动得到了当地体委的重视和企业的支持,各级乒协组织也相继成立,并积极地开展活动。

其中以中山乒协最为突出,在江嘉良几次荣获世界冠军的影响下,中山人对乒乓球的热爱又掀起高潮。

中山市乒协在当地体委和企业的支持下,最先从外省引进人才,促进本土的乒乓球竞争。

随后,汕头、深圳、广州也从外省引进一批少年运动员,最成功的是汕头引进马琳、刘国正等一批有潜质、有发展的有用之才,为广东乒乓球运动创造辉煌作出了贡献。

1994年5月汕头市乒乓球学校成立,这是中国乒协属下的全国第一所乒乓球学校。

1995年12月,深圳市南头小学(乒乓球)获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联合颁发的“1995年度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称号。

地市县乒乓球活动的迅速发展,群众性的业余乒乓球活动遍地开花,促进了业余
水平的提高,也为省乒乓球队竞技水平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90年代中后期,省乒协换届,新的乒协领导为推动乒乓球业余活动的广泛开展,决定每年举办一次“省乒协杯”青少年赛。

至2000年,已连续举办11届。

最多一届参赛人数有800多人。

“省乒协杯赛”是全省少年儿童比赛的一次盛会,它为推动全省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为促进广东省乒乓球运动从少年儿童抓起,以提高少年的竞技水平,省体育局在省运会乒乓球项目年龄组设置上进行改革,取消成年组,目的是让更多的青少年得到比赛的锻炼。

而为能继续让成年的乒乓球爱好者都有机会继续参加比赛,省政协已连续举办多届“省政协杯”比赛,有力地推动全省乒乓球业余运动的发展。

1994年7月,广州顺德容奇镇建设开发总公司乒乓球俱乐部挂牌。

这是经国家体委乒乓球运动管理中心批准成立的全国首家乡镇企业甲级乒乓球俱乐部。

1980年4月,省、港、澳三地乒乓球界为促进相互交往,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举办了首届“省港澳乒乓球友谊杯赛”,并决定从1981年起每年举办一届,轮流在三地举行。

至2000年,该项赛事已举办了20届。

获全国赛前3名成绩一览表
获亚洲赛前3名成绩一览表
获世界赛前8名成绩一览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