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经典之作)
本文开头的第一、第二段对题目作了最好的注解
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 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生活环境的太平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 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 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翠翠是沈从文心目 中的湘西苗族文化 女神 ,优美、健康、 自然,凝聚了沈从 文的文化恋母情结, 铭刻下沈从文对湘 西苗族文化的无尽 伤逝和眷恋。
一种象征
外祖父形象
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1)善良朴实,深爱至亲。对外孙女爱怜备至,特别是 为了翠翠爱情,默默的操心担忧,对其心灵呵护倍至。 在生活上对翠翠无比关怀;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 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 (2)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不 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即使是令人神往的端阳龙舟, 他都寂寞地守着渡船。 (3)古道热肠,重义轻利。 每到“十四中寨逢场”, “因为明白过渡人是要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 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因此,即使外孙 女几次三番地唤他回去,即使看到她情绪异常,他也会 坚持渡完最后一个人才收工。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 尽责,馈赠他,他却甘守清贫,“他送我好些钱,我才 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
氽(tǔn)水
傩(nuó )送
蚱zhà )蜢(měng)
踹(chuà i)水 碧溪岨(jū)
茶峒 (dòng) 阗 (tiá n) 埋(má n)怨 镇筸(gān) 角隅(yú )
歇憩 (qì )
糍粑(cí
bā)
☻整理全文的情节结构
第三章:写第三个端午节,筹备龙舟竞赛。 (社会环境) 第四章:写第一个端午节,看龙舟的翠翠巧 遇二老傩送(追述) 第五章:写第二个端午节,翠翠巧遇大老天 保。 第六章;写迎婚送亲的花轿,引发翠翠的情 思。
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 沉默了一个夜晚。
情窦初开,爱情萌生。
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且知道 唢呐方向。要祖父同她下了船,把船拉过家中那边岸 旁去。为了想早早地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 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第六章P22)
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对未来模糊的向往。
苗族传统歌节:六月六。 这一天苗族青年男女盛装艳服齐 集歌场, 以歌传情。所以六月六 歌会又是苗族男女的定情会。
对 歌
这里不仅风景优美, 且人杰地灵,名贤辈出。 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怒斩外 国不法传教士,一品钦差 大臣贵州提督田兴恕;定 海浴血抗英,万古流芳的 民族英雄郑国鸿;民国第 一任民选内阁总理“湖南 神童”熊希龄;文学巨匠 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
学习目标:
1、捕捉从人物间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的形 态中表现出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美;
2、探寻人物既充满亲情又排遣不掉的隔 膜和孤寂的内心世界: 感受作者对一种古老文明的反思;
感受作者对复杂人性的诠释;
鉴赏作品忧伤缱绻的悲剧美。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淳 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品 味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 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 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仔细阅读第四部分,说说翠翠是个怎样的女孩?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 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 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 “假若爷爷死了?”
这是翠翠的心事与惧怕,反衬着她 对爷爷深厚的感情,爷爷是她生活的 依靠,更是她心灵的寄托。
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 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 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 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自然‛ 边城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
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环境描写
青山绿水风景美 古朴和乐风俗美 淳朴真挚人情美
人物分析
自然纯洁的少女 饱经沧桑的老人 真挚善良的少年
翠翠形象
仔细阅读第四部分,说说翠翠是个怎样的女孩? 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 久祖父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 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
表明翠翠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仿佛 一离开了爷爷便不知何去何从,写出 了一个娇羞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仔细阅读第四部分,说说翠翠是个怎样的女孩?
到路上时,祖父想起什么似的,又问翠 翠,“翠翠,翠翠,人那么多,好热闹, 你一个人敢到河边看龙船吗?”翠翠说: “怎么不敢?可是一个人有什么意思。”
潜台词就是要爷爷陪着一起去,但 同时表明要爷爷去不是因为自己胆小, 聪明可爱,同时也隐隐道出了翠翠内 心深处的孤寂和对爷爷的依恋。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 有一部被人们誉为 “田园诗的杰作”、 “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的小说,这就是沈从文先生的 《边城》。
沈从文
江西省吉水中学 徐菊根
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凤 凰
沱江吊脚楼群
沱江畔吊脚楼
沱 江 风 光
虹 桥
万名塔
沱江边的洗衣女
石板街
苗 家 少 女
苗族的传统喜庆节日:四月八
沈从文文学路上的三位贵人
郁达夫
昔年漂母一饭救了韩信,此 徐志摩 日达夫一饭也救了从文,那 在自己主持的《晨报副刊》 可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 上发表了沈从文的大批小说 道极其苍凉而又温暖的风景。
胡适
聘任这位‚山民‛做了
中国公学的国文教师。
沈从文任教中国公学期 间,因授课之便,认识了英 语系的女生张兆和。张兆和 与姐姐张元和、张允和、妹 妹张充和都是聪明好学秉性 端庄的大家闺秀,号称“张 门四枝花”。
• 深深地爱着翠翠,并且走了‚车路‛, 向翠翠提了亲,知道翠翠深爱的是自己 的弟弟时,天宝忍痛割爱,选择了退出, 成全傩送和翠翠。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谁,执我之手,敛我半世癫狂;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谁,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离;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谁,抚我之面,慰我半世哀伤;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谁,携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谁,扶我之肩,驱我一世沉寂。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谁,唤我之心,掩我一生凌轹。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谁,弃我而去,留我一世独殇;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
沈 从 文 先 生 及 其 在 湘 西 的 故 居
沈从文十二岁就接受了基 本的军事训练,十五岁随军外 出,曾做上士,后来还以书记 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过匪,又 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这“放 纵野蛮”的数载间,他看够了 底层人物细微的悲欢。到了二 十岁,他决意去北京闯闯……
一、作家介绍
现代作家。1927年参加“新月社”, 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部 分作品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着力描绘 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 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 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 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 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 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环境的僻远使得边城的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 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体现了边城之‚边‛。
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 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生活环境的相对隔离,受外界影响小,习俗保留相对完好。
安辑(jī )
蘸(zhà n) 酒
泅 (qiú )水
内心孤寂
• 翠翠:
• 外公虽无微不至, 但无法真正理解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 所以她感到孤独; • 对于爱情, 她只能从虚幻的梦境中来开始体会; 对于两兄弟的“决斗”, 她更是不知道前因后果, 最后只能孤独、凄凉地等待不可知的将来。
通观全文,总结翠翠的形象
聪明伶俐、善解人意、乖巧甚至有点狡黠, 情窦初开,温柔清纯,对于爱情羞涩又真 挚的花季少女。和外祖父相依为命,对其 十分依恋关心,但又不被祖父理解,内心 十分孤寂。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 是‚爱‛与‚美‛的化身。
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人情美
翠翠与傩送 翠翠与爷爷
爱情
亲情 友情
爷爷与乡邻
如果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 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 “美‛ “爱‛ 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
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 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纯‛ 边城民风纯朴,人心地纯洁 “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 年龄的人。‛
沈 从 文 和 张 兆 和
创作来源:
• 泸溪县绒线铺的女孩子; • 青岛崂山见到的戴孝女孩; • 自己的妻子 (“用身边的新妇做范本,取 得性格上的朴素式样”)
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 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 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 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 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 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 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 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是落后的,封闭的,为什么作者 却极力这样的歌颂原始社会呢?
因为只有具备原始血性与骄傲的 人,才能不流于贪婪和奸诈
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主题
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 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 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 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 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 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 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