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结构的变动原因

产业结构的变动原因


人口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3.内生性通货膨胀压力 在劳动力供应瓶颈下,只有不断地提升劳动生产率才能化解劳 动力报酬上升的压力。对于可贸易品部门,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了 本国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被挤占。对于不可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 率的提升相对缓慢(比如服务业),劳动力报酬的上涨直接推动了 产品价格的上涨,导致了内生性通货膨胀。 4.盈利的趋势性下 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以及劳动力报酬占比的上升还将导致企业 的盈利能力出现台阶式的下降。在劳动者报酬占比不断上升的背景 下,企业主只能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 型行业转移,以应对劳动生产率下降的压力。与此同时,受制于劳 动力成本供给瓶颈,绝大部分传统产业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产业结构
(二)分类
需求结构 资源供给结构 科学技术因素
国际经济关系
(三)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化趋势
第一,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 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数国 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第二,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的 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在60年代 以前,大多数国家都是上升的。 第三,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国 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 趋势。
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动

首先,表现在人的自身发展。突出反映在健康、受教育程度、劳动就业、 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这就必然提出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客观需 求。其次,人的公平发展。当前,最重要的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长期坚持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二元制度安排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已成为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第三,人的 全面发展。比如发展权、参与权等。 □ 1978年,我国的消费率是62.1%,2008年下降到48.6%,这是改革开放以来 的最低点。2000年以来,消费率下降更为明显,8年时间下降了13.7个百分点。 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居民的消费率将近50%,现在只有35%,下降了将近15个百 分点。 从国际比较上来看,我国的消费率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同等 发展水平的国家。比如和金砖四国的巴西、印度和俄罗斯比,巴西是75.7%,印 度是64.9%,俄罗斯是67%,我国的消费率落后于金砖四国的其他三国大概1520个百分点。
一、人口结构的变化
二、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
三、社会需求结构的预备知识
四、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动
五、产业结构概论
人口结构的变化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 2011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 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为 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11.93‰,比上年增加0.0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96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 比上年增加0.03个千分点。 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出现下降 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8499万人,占总人口的13.7%,比上年 末增加0.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增加 0.25个百分点。由于生育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和老龄化速度加快,15-64岁劳动年龄 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11年为74.4%,比上年微降0.10个百 分点。尽管未来几年会有小幅波动,但对劳动力供给问题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三、出生人口性别比呈下降态势 2011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8,比上年下降0.16,出生人口 性别比自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出现下降,表明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显现 成效;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8,受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影响,总人口 性别比自2005年来一直呈现下降态势。
四、城镇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
例1
例2
人口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未来15年,劳动力将逐步替代资本成为我国最稀缺的要素。这 意味着,无论是收入分配政策还是产业发展方向都将向劳动力要素 倾斜。 1.工资的上涨 在未来15年内,中国低端劳动力的供应将持续衰减,从而推动 其工资水平持续上涨。观察我国农民工工资的上涨速度,我们发现 中低端收入人群的工资已经出现了大幅度上涨,尤其是中西部地区 农民工在2003年至2009年间工资的年复合增速达到了16%,而同期 ,城镇居民的工资年复合增速只有12%。 2.削弱潜在经济增长率 当劳动力供应尤其是低端劳动力出现供应瓶颈时,劳动力由第一 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的趋势放缓;同时,由于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上 升,制造业的国际比较优势也在丧失,大量不具有成本优势的制造 产业停止了产能扩张的步伐。在两者的作用下,劳动生产率将出现 趋势性的下降。在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增速双降的背景下,经济增 速也将系统性地下降。
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与上年相比,上升1.32个百分 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 少1456万人。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3423万人。 五、流动人口继续增加 2011年,全国人户分离的(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不一 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71亿,比上年增加977万人 ;其中,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口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 为2.30亿,比上年增加828万人。
三大需求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动,产业结 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是指各产业协调发展,并 能够满足不断增长和升级的社会需求。有什么样 的需求结构,就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分析三大 需求对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产业内部结构的影响, 不仅有助于理解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同时 也可以为未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供方向 和思路。 以下我们分别从投资、消费以及出口三个方 面了解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优化
(一)
产业结构合理化,即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所实 现的产业之间的协调 产业结构高度化,即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 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 展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统一
(二)
政策建议
•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民间投资占比。 一是继续扩大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 长点。二是改善投资环境,有效启动 民间投资。 •多管齐下,培育服务性消费市场。 一是深化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二是 重整行业格局。 • 稳定出口政策和外资政策,逐步调 整出口结构。
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动
□ 比如说,我国恩格尔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 1996年降到50%以下,2000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也降到50%以下。 到2008年,城镇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到36.3%,农村恩格尔系数则降到 43.1%。在生存性支出比例大幅度降低的同时,城乡居民对住房、汽车、 电脑、高档电器等消费品的需求更加普遍,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开始大幅 增加。 □ 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之初吃饭、穿衣等私人产品的严重短缺开始成 为历史,全社会公共产品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公共产品短缺的时代开 始到来。这突出地反映在城乡居民的发展性消费支出比例明显超过生存 性消费支出比例。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公共安全、基本住房、资 源环境等这些公共产品的短缺,开始成为全社会的突出矛盾。适应这个 大趋势,基本满足全社会对基本公共产品的需求,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重 大战略任务。
社会需求结构
未来几年国内的消费需求将替代外需,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格局,就在 于新阶段全社会需求结构将实现战略性升级。
1、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基础是我国开始进入发展型新阶段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需求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开始由生存型阶段进 入发展型新阶段。 何谓发展型新阶段?从消费结构来看,发展型新阶段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发 展水平的提高,人的基本物质需求比例明显降低;从经济结构来看,农业比例较 小,工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和人力 资本的需求程度逐步的提升。在发展型新阶段,保障并提升人的发展权成为发展 的主要任务。 2、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本质是人对自身发展的基本需求 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趋势,反映的是人对自身发展的追求,并且开始成为发 展型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 第一,收入分配与人的自身发展。 第二,基本公共服务和人的自身发展。 第三,资源环境和人的自身发展。 第四,公共治理和人的自身发展。
投资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
根据最新公布的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投资每增加100亿元,会带动 社会各产业部门总产出增加348.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7.88亿元,第 二产业增加295.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44.96亿元,投资增长对总产出的带 动影响有85%体现在第二产业的增长上。 1.投资与建筑业的关联度最高。测算结果表明,建筑业对于投资的依赖 度(由投资拉动所产生的建筑业产值占该建筑业总产值的比例)最高。这 说明,投资对第二产业的最直接带动作用就是促进了建筑业的增长,并间 接影响到与建筑相关其他产业的增长。 2.投资强化了对能源矿产的依赖程度。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 工业、金属矿采选业对投资的依赖度达到了40%-50%左右。这说明,投资 的持续快速增长,加剧了能源原材料的紧张。 3.投资促进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据测算,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交 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 造业的投资增长弹性分别为0.83、0.65、0.68和0.55,弹性系数高于第二产 业平均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