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写景诗词及赏析三篇
【篇一】经典的写景诗词及赏析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作者:李璟
原文: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翻译及赏析: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
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
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
(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
(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⑴摊破浣溪沙:词牌名。
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
双调四十八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
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是前阕首句平脚押韵,后阕首句仄脚不押韵。
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后阕末句扩展成两句,所以叫“摊破浣
溪沙”。
⑵菡萏:荷花的别称。
⑶西风愁起:西风从绿波之间起来。
以花叶凋零,故曰“愁起“。
⑷鸡塞:《汉书·匈奴传》:“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
“注:”在朔方浑县西北。
“今陕西省横山县西。
《后汉书·和帝纪》:”窦宪出鸡鹿塞“,简称鸡塞。
亦作鸡禄山。
《花间集》卷八《定西番》:”鸡禄山前游骑。
“这里泛指边塞。
⑸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
“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
笙以吹久而含润,故云”寒“。
《连昌宫词》:”逡巡大遍凉州彻“,”大遍“有几十段。
后主《玉楼春》:”重按霓裳歌遍彻“,可以参证。
玉笙寒:玉笙以铜质簧片发声,遇冷则音声不畅,需要加热,叫暖笙。
⑹倚:明吕远本作“寄“,《读词偶得》曾采用之。
但”寄“字虽好,文意比较晦,今仍从《花庵词选》与通行本、作“倚”。
【篇二】经典的写景诗词及赏析
三台·清明应制
作者:万俟咏
原文: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
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
东风静、细柳垂金缕。
望凤阙、非烟非
雾。
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
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
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
饧香更、酒冷踏青路。
会暗识、夭桃朱户。
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
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
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
清明看、汉宫传蜡炬。
散翠烟、飞入槐府。
敛兵卫、阊阖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
翻译及赏析:
梨花还染着夜月的银雾,海棠半含清晨的雨露,皇家宫苑关不住阳春,春光延伸到遥远的城门。
御沟里涨满新水,暗暗地流向南浦。
细柳垂丝丝金缕,东风平和静穆。
望壮丽宫阔高耸入云,那并不是烟雾霏霏的仙境。
清平时代,朝中和民间多么欢悦。
帝城条条大路,喧响着箫声鼓乐。
黄莺儿歌声断续,小燕子飞来飞去。
绿水中倒映着岸边台榭,秋千影随水波荡漾不伍。
一对对游女,聚集着做斗草游戏,踏青路上洋溢着卖糖的香气,到处是携酒野宴的人,你也许会幸运地认识那人面桃花相映的朱门。
少年跨着雕鞍宝马,向晚时在一起欢聚,酣醉中,衣襟上沽惹着片片落红、点点飞絮。
正是轻寒轻暖宜人的长昼,云天半阴半晴的日暮,在这禁火时节,青年们已把新妆试著。
岁华恰到处,清明时看汉宫传送蜡浊,翠烟缕缕,飞进门前种槐的贵人府。
兵卫全都撤除,皇宫敞开千门万户,不再听到传诏宣旨,停止了一切的公务。
三台:唐教坊曲名。
宋李济翁《资暇录》:“三台,今之啐酒三十拍促曲。
”宋张表臣《珊瑚钩话》:“乐部中有促拍催酒,谓之三台。
”单调二十四字,四句两平韵或单调二十四字,四句三平韵。
应制:即应诏,指奉皇帝之命写作诗文。
内苑:皇宫花园。
青门:汉长安东南门,后泛指京城城门。
浦:水边,这里泛指京城外面的江河。
凤阙:汉代宫阙名。
《史记·孝武纪》:“于是作建章宫······其东则凤阕,高二十余丈。
”《三辅故事》:“北有圜阙,高二十丈,上有铜凤皇,故日凤阙也。
”后泛指宫殿、朝廷。
非烟非雾:指祥瑞之气。
《汉书·天文志》:“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困,是谓庆云。
”庆云是一种彩云,古人迷信,认为是祥瑞之气。
九陌:汉长安城中有八街、九陌。
后来泛指都城大路。
《帝京篇》:“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年旦开。
”
乍:恰好,正是。
啭:鸟声宛转。
榭:建在高台上的宽敞屋宇。
斗草:古代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
”《观儿诗》:“弄尘斗百草,尽日乐嬉嬉。
”
饧(xíng):糖稀,软糖。
踏青:指春天郊游。
夭桃:茂盛而艳丽的桃花。
语出《诗·周南·桃夭》:“桃
之天夭,灼灼甚华。
”
漏永:夜漫长。
禁火:古俗寒食日禁火三天。
三分:很,最。
汉宫传蜡炬:唐《寒食》:“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槐府:贵人宅第,门前植槐。
收敛:引申为撤离。
阊阖:宫之正门。
住传宣:停止传旨、宣官员上殿。
休务:停止公务。
【篇三】经典的写景诗词及赏析
出居庸关
作者:朱彝尊
原文:
居庸关上子规啼,饮马流泉落日低。
雨雪自飞千嶂外,榆林只隔数峰西。
翻译及赏析:
居庸关上,杜鹃啼鸣,驱马更行,峰回路转,在暮霭四起中,忽遇一带山泉,从峰崖高处曲折来泻,顿令人惊喜不已:在这塞外的山岭间,竟也有南国般清冽的泉流,正可放马一饮,聊解旅途之渴。
站在潺潺的山泉畔,遥看苍茫的远
夭,又见一轮红日,正沉向低低的地平线。
那犹未敛尽的余霞,当还将远远近近的山影,辉映得明荧如火。
此刻,峰影如燃的西天,还沐浴在一派庄严肃穆的落日余霞中。
回看北天,却又灰云蒙黎。
透过如林插空的千百峰嶂,隐约可见有一片雨雪,纷扬在遥远的天底下,将起伏的山峦,织成茫茫一白。
意兴盎然地转身西望,不禁又惊喜而呼:那在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的“渝林”古塞,竟远非人们所想像的那般遥远!从居庸塞望去,它不正“只隔”在云海茫茫中耸峙的“数蜂”之西么?
居庸关:在北京市昌平区西北,为长城重要关口。
《嘉庆一统志·顺天府》:“居庸关,在昌平州西北,去延庆州五十里。
关门南北相距四十里,两山峡峙,巨涧中流,悬崖峭壁,称为绝险,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山峦间花木郁茂葱茏,犹如碧浪,因有‘居庸叠翠’之称,为‘燕京八景’之一。
”
子规:鸟名,一名杜鹃。
鸣声凄切,能动旅客归思。
嶂:似屏障的山峰。
榆林:榆林堡。
在居庸关西五十五里。
清·《昌平山水记》:“永乐二十二年四月己酉,上亲征,驻跸唐家岭,以四日至嚣庸关。
其疾行则一日而至榆林,榆林在岔道西二十五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