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资料
坊市之内,一般在曲、巷之中的小路之下有砖砌的地下排水 道,污水由此流入坊市街道两边的水沟中,再流入城内大街 两旁的明渠内,最后排到城外。
有的坊内修筑了渗井。
(四)宋元明清时期 (公元960~1840年)
东京城水系十分发达,包括3重城 壕、4条穿城河道、各街巷的沟渠 以及城内外湖池。
外城城壕称护龙河,宽80米,深 4.8米,过水断面约372平方米, 长约30公里,里城及宫城的城壕 分别长12公里和5.4公里,3重城 壕总蓄水容量达1765.6万立方米。
(一)新石器时代后期至夏商时期 (约公元前25世纪~前11世纪)
城市排水系统相对来说还比较简陋,主要由城内沟渠、 壕池,以及天然河湖共同组成,有的城市已经使用了陶 质排水管道。
距今4300多年的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是古代城市排水
设施建设的一座丰碑,城内已铺设了陶质排水管道。
偃师商西亳城的考古发掘表明,距 今3000~3500年的商代城市排水系统的 规划建设,比之平粮台古城有较大的进 步和发展。
刘彝于北宋熙宁年间出任赣州知军,曾规划建设城中街市 和“十二水窗”(即下水道出口闸门)。
他依据城市地形特点、街道布局以及发展趋势,主持建造 了福沟和寿沟两个排水系统,寿沟受城北之水,福沟受城 南之水,纵横纡曲,条贯井然。
福寿沟为合流制下水道,设计断面较大,其宽约0.6~1米、 高约1.6~2米,总长约12.6公里,其中寿沟约1公里,福沟 11.6公里。
第13讲 中国古代的 城市排水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概况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排水管理 三、古代城市排水经验及启示
• 目前发现的距今最早的排水系统位于河南省新郑市 观音寺镇的唐户村,称为新郑唐户遗址。
新郑唐户遗址
这个处于九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原始 村落,拥有一条完整的绕房排水系统。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概况
大都城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城市总体布局的规划设计是 同时进行的。排水设施的建造先于或与城市道路、宫殿、 城墙的建设同步。地下排水管道的铺设根据地形,因势利 导,体现了先进的测量、设计和施工水平。
元大都排水涵洞结构复原示意图
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保留 并疏浚了大都城的排水沟渠。
4条穿城河道为汴、蔡、五丈和金 水4河。
城市大街小巷有明渠暗沟等排水设施,还有凝祥、金明、 琼林、津4个池沼。
城市河道密度大、调蓄容量大是宋东京的特点,整个城 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体现了很高的科技水平, 城市排水设施的管理措施也很完备,是古代城市排水的 典范。
赣州古城在宋代中叶形成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福寿沟。
这些排水管道、涵道、沟洫等,与城壕、明渠这些排水 干渠,组成了完善的城市排水、排洪系统。
唐长安城有统一的排水系统,宫禁之中的排水设施最为讲究。
在唐西内苑故址发掘出土一段唐代排水渠,属于地下暗渠, 渠底和渠口铺砖或石,渠壁砌砖。
为防止渠道淤塞,每隔一段安装一组闸门。
第一道闸门由铁条构成直棂窗形,拦阻较大污物;第二道闸 门以布满菱形镂孔的铁板,滤出较小的污物。排水渠道不畅 通时,只要打开闸门附近渠道口部覆盖物,即可进行清理。
明朝有记载的排水干渠有内城的大明壕、东沟与西沟和 通惠河故道,以及外城的龙须沟、虎房桥明沟、正阳门 东南三里河等。
到了清朝,又增辟了一些新的渠道。最主要的是内城沿 东西城墙内侧各开明沟一条、外城三里河以东从大石桥 至广渠门内的明沟、以及崇文门东南横亘东西的花市街 明沟。
紫禁城的排水
• 紫禁城有一套设计完整 的排水方案,在城内挖 掘了一条内金水河,河 水由紫禁城的西北角城 垣外护城河的引入口通 过地下流通渠道,进来 后曲曲折折流到东南角 城垣下的地下出水口流 出故宫。
汉长安城市水系有昆明、镐、太液等池,均有调洪蓄水的 作用。据估算,仅昆明池即可蓄水3549.7万立方米,相当 于一座中型水库。
汉长安城考古发现
汉长安城直城门北门道发现的排水涵洞。
汉长安城大道之旁都有排水沟洫。
在勘查发掘工作中经常出现五角形或圆形的陶质排水管 道;在高庙北城墙下部发现圆形陶管道;在覆盎门旁边 的城墙底部还保存嵌在城墙夯土内向外倾斜的陶管道, 居中的为五角形,两旁各有一个圆水道;在西安门路面 底下还发掘出砖券涵道,城内宫殿遗址也发现了地下水 道。此外还有渗水井。
通过对宫殿建筑区考古发掘发现的陶水管道、排水池以 及散水等遗物遗迹,我们仍可以想象当年咸阳城市排水 的完善程度。
汉长安城的排水系统主要由 城壕和明渠组成。
据实测,城外环绕的城壕宽 约8米,深约3米,总长度约 为26000米。
明渠自西向东横贯全城,长 度约为9000米。
由城壕和明渠组成的排水干渠总长约35公里,由此估算城 内河道密度为1公里/平方公里。
“十二水窗”,能“视水消长而启闭”,其做法是在出水 口处装一扇木门,门轴装在上游方向,江水低于下水道水 位时,借下水道的水力冲开闸门,使雨水污水顺利排入江 中;江水高于下水道闸门时,借江中水力关闭闸门,阻止 江水倒灌。福寿沟至今仍是赣州旧城区内的主要排水干道。
元大都城不仅充分利用地上水源开渠引水,而且修建了完 善的明渠暗沟排水系统。
东西城墙紧邻河岸,淄河、 系水作为天然护城河,与大城南、 北墙外,小城东、北墙及西墙南 段 挖 筑 的 全 长 11920 米 的 护 城 壕 沟相沟通,构成完整的排水网。
临淄排水系统示意图
据勘探城内设有三大排水系 统,并探明四个排水道口。
(三)秦汉至五代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
秦咸阳湮灭于历史长河,文献记载欠祥,城址南部毁于 渭河冲刷,已难窥其原貌。
(二)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11世纪~前221年)
西周至春秋战国的城市排水系统已逐步完善,下水管道 得到普遍应用,与城内沟渠和城壕一道构成完整的城市 排水系统,将城内污水、雨水及时排到城外的河、湖中。 春秋时期的陶制管道
齐国下水管道青铜兽首接头
临淄齐国故城位于今淄博市临淄区辛店北8公里的齐都 镇,东临淄河,西依系水(泥河),南有牛、稷二山,北为广 阔原野,地势南高北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