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

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

(一)新石器时代后期至夏商时期 (约公元前25世纪~前11世纪)

城市排水系统相对来说还比较简陋,主要由城内沟渠、 壕池,以及天然河湖共同组成,有的城市已经使用了陶 质排水管道。

距今4300多年的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是古代城市排水
设施建设的一座丰碑,城内已铺设了陶质排水管道。
偃师商西亳城的考古发掘表明,距 今3000~3500年的商代城市排水系统的

汉长安城大道之旁都有排水沟洫。 在勘查发掘工作中经常出现五角形或圆形的陶质排水管 道;在高庙北城墙下部发现圆形陶管道;在覆盎门旁边 的城墙底部还保存嵌在城墙夯土内向外倾斜的陶管道, 居中的为五角形,两旁各有一个圆水道;在西安门路面 底下还发掘出砖券涵道,城内宫殿遗址也发现了地下水 道。此外还有渗水井。 这些排水管道、涵道、沟洫等,与城壕、明渠这些排水 干渠,组成了完善的城市排水、排洪系统。
秦咸阳湮灭于历史长河,文献记载欠祥,城址南部毁于 渭河冲刷,已难窥其原貌。


通过对宫殿建筑区考古发掘发现的陶水管道、排水池以 及散水等遗物遗迹,我们仍可以想象当年咸阳城市排水 的完善程度。

汉长安城的排水系统主要由 城壕和明渠组成。

据实测,城外环绕的城壕宽
约 8 米,深约 3 米,总长度约
为26000米。



唐长安城有统一的排水系统,宫禁之中的排水设施最为讲究。
在唐西内苑故址发掘出土一段唐代排水渠,属于地下暗渠, 渠底和渠口铺砖或石,渠壁砌砖。


为防止渠道淤塞,每隔一段安装一组闸门。
第一道闸门由铁条构成直棂窗形,拦阻较大污物;第二道闸 门以布满菱形镂孔的铁板,滤出较小的污物。排水渠道不畅 通时,只要打开闸门附近渠道口部覆盖物,即可进行清理。 坊市之内,一般在曲、巷之中的小路之下有砖砌的地下排水 道,污水由此流入坊市街道两边的水沟中,再流入城内大街 两旁的明渠内,最后排到城外。 有的坊内修筑了渗井。
筑;城上挂漏处,由步军统领衙门会同工部委官修补。”
三、古代城市排水经验及启示
(一)先规划,后建设,高度重视城市规划的作 用

《周礼·考工记》对城市建设布局的制度作了最早的记
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
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商君书·算地篇》云:“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 薮泽居什一,溪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四。”



清代对城市排水系统的管理十分重视,京城内外排水沟渠 有专人分段进行管理。

“顺治元年 (1644 年 ) ,定令街道厅管理京城内外沟渠,以 时疏浚(若旗民淤塞沟道,送刑部治罪)。”(《光绪顺天府 志·京师志》)

康熙五年 (1666 年 ) ,“是岁,定修筑城壕例;护城河遇水
冲坏处,内城由工部委官修筑;外城由顺天府及五城官修
第13讲 中国古代的 城市排水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概况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排水管理 三、古代城市排水经验及启示


• 目前发现的距今最早的排水系统位于河南省新郑市 观音寺镇的唐户村,称为新郑唐户遗址。
新郑唐户遗址
这个处于九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原始
村落,拥有一条完整的绕房排水系统。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概况
排水孔内水道
承德避暑山庄铜钱型排水孔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排水管理
(一)历代水官的设置和职能

我国历代都有水官,专职负责管理水利与工程事宜,城 市排水设施的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均在其职责范 围之内。各朝水官称呼不同,职能亦有差异。 夏、商、周三代均设司空一职,负平水土之责。另有川 衡管理河川,掌“巡川泽之禁令而平其守,犯禁者执向 诛伐之”(《周礼·地官》)。 《管子·度地》:“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大夫、 大夫佐各一人,率部校长官佐各财足,乃取水左右各一 人,使为都匠水工,令其行水道、城郭、堤川、沟池、 官府、寺舍,及州中当缮治者,给卒财足。”
千龙吐水
各个庭院内的明沟和暗沟
的水流入纵横交织的沟道的支
线和干线,最后全部流入内金 水河,顺河排出宫去。

从历史 记 载 , 不 管 下多大 的 雨 , 宫 内 从没有 雨 水阻塞的 现象。
• 宫内七十二万平方米的面积,大小院落九十余座,各有自
己的排水渠道,宫内大小庭院都是中高边低,北高南低。 • 下雨时,雨水流入四周房基下的明沟石水槽,地面和明沟 的水将通过入水口流入地下。


元大都城不仅充分利用地上水源开渠引水,而且修建了完 善的明渠暗沟排水系统。
大都城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城市总体布局的规划设计是 同时进行的。排水设施的建造先于或与城市道路、宫殿、 城墙的建设同步。地下排水管道的铺设根据地形,因势利 导,体现了先进的测量、设计和施工水平。

元大都排水涵洞结构复原示意图

(四)初级的水处理装置

唐都长安的排水系统中已经使用一种初级的水处理装置。

在唐西内苑故址发掘出土一段唐代排水渠,属于地下暗渠,
渠底和渠口铺砖或石,渠壁砌砖。为防止渠道淤塞,每隔
一段安装一组闸门。

第一道闸门由铁条构成直棂窗形,拦阻较大污物;第二道 闸门以布满菱形镂孔的铁板,滤出较小的污物。

排水渠道不畅通时,只要打开闸门附近渠道口部覆盖物, 即可进行清理。



《后汉书·百官志》:“ 司空,公一人。本注曰 : 掌水之事。 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攻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 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又云 :“ 凡郡县 …… 有水池及渔利多者置水官 ,主平水收渔 税。”


唐设工部,尚书一人。下有“工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 城池土木之工役程式。”又有“水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 掌津济、船舻、渠梁、堤堰、沟洫、渔捕、运槽、碾垲之 事”(《新唐书· 百官志》)。
(二)科学合理的城址

《管子》:“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管子·乘
马》)

“错国于不倾之地”(《管子·牧民》)

“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
乡山左右,经水若泽。”(《管子·度地》)

《管子》:“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内为落渠之泻,
阔原野,地势南高北低。
东西城墙紧邻河岸,淄河、 临淄排水系统示意图
系水作为天然护城河,与大城南、
北墙外,小城东、北墙及西墙南 段挖筑的全长 11920 米的护城壕 沟相沟通,构成完整的排水网。 据勘探城内设有三大排水系 统,并探明四个排水道口。
(三)秦汉至五代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
规划建设,比之平粮台古城有较大的进
步和发展。
(二)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11世纪~前221年)

西周至春秋战国的城市排水系统已逐步完善,下水管道 得到普遍应用,与城内沟渠和城壕一道构成完整的城市 排水系统,将城内污水、雨水及时排到城外的河、湖中。 春秋时期的陶制管道
齐国下水管道青铜兽首接头
临淄齐国故城位于今淄博市临淄区辛店北8公里的齐都 镇,东临淄河,西依系水(泥河),南有牛、稷二山,北为广
(五)严格而科学的城市管理

宋代定期疏浚河渠的制度,严禁在沟渠中修堰取鱼的规 定;

清代专人分段管理河渠的制度,淤塞沟道者治罪、负责
官员失职者受罚的制度。
因大川而注焉。”(《管子·度地》)
(三)充分利用天然水体,建设完善的城市水系

古代城市水系包括城内沟渠、湖池、环城壕沟、城外河流、 湖池。

发达完善的城市水系是古代城市供水、排水的重要保证。

城市一般要保持一定的河道密度和巨大的调蓄能力。
古代的城市充分利用了天然的河流、湖泊和洼地,同时又 规划并开挖许多人工沟渠、湖池,共同组成发达的城市水 系。
另设水部都水监,“掌天下川泽津梁,虞衡之采捕,渠堰陂 池之坏决,水田斗门灌溉之政令”(《唐书·职官制》)。


宋、元、明、清均设工部,其职权范围与唐代大同小异。
(二)古代城市排水管理制度

公元前 359 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制定的《秦律》
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 (731 年)“夏六月,诏修理两都街市、

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保留 并疏浚了大都城的排水沟渠。 明朝有记载的排水干渠有内城的大明壕、东沟与西沟和 通惠河故道,以及外城的龙须沟、虎房桥明沟、正阳门 东南三里河等。 到了清朝,又增辟了一些新的渠道。最主要的是内城沿 东西城墙内侧各开明沟一条、外城三里河以东从大石桥 至广渠门内的明沟、以及崇文门东南横亘东西的花市街 明沟。
他依据城市地形特点、街道布局以及发展趋势,主持建造 了福沟和寿沟两个排水系统,寿沟受城北之水,福沟受城 南之水,纵横纡曲,条贯井然。


福寿沟为合流制下水道,设计断面较大,其宽约 0.6 ~ 1 米、 高约1.6~2米,总长约12.6公里,其中寿沟约1公里,福沟 11.6公里。 “十二水窗”,能“视水消长而启闭”,其做法是在出水 口处装一扇木门,门轴装在上游方向,江水低于下水道水 位时,借下水道的水力冲开闸门,使雨水污水顺利排入江 中;江水高于下水道闸门时,借江中水力关闭闸门,阻止 江水倒灌。福寿沟至今仍是赣州旧城区内的主要排水干道。



城市大街小巷有明渠暗沟等排水设施,还有凝祥、金明、
琼林、玉津4个池沼。

城市河道密度大、调蓄容量大是宋东京的特点,整个城 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体现了很高的科技水平, 城市排水设施的管理措施也很完备,是古代城市排水的 典范。

赣州古城在宋代中叶形成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福寿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