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主席,对方辩友,各位观众: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探讨这样一个关乎民生的辩题——当今中国养老的责任主要在于家庭还是社会。
首先,开宗明义,责任即指份内应做的事情,“养”即指“赡养、奉养”,而“养老”,并不只是保证老人最基本的生存,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老人能够幸福地安享晚年,由此,我们今天判别标准就是社会和家庭谁更应该让老人幸福地生活。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老爱幼”“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家庭就承担着养老的主要责任,而且,这些传统美德,在当今中国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浪潮侵蚀下的,对“孝道”的传统美德只能加强,不能忽视,如果我们把养老的主要责任推卸给社会,必然会助长人们对于这种传统美德的忽视,甚至是道德的滑坡,进而使得更多的老人生活在没有家庭温暖的阴霾中。
据调查显示(40.34%的老人更加渴求精神赡养)比起物质方面的赡养,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怀,他们渴望获得心灵上的慰藉,比起居委会探望时送来的日用品,他们更需要的是能够和儿孙绕膝,感受家庭的温暖、尽享天伦之乐。
而这种亲情和家庭的温暖是无法替代的,只有在家庭生活之中、只有在血脉相连的亲人的交流之中才让老人切实地感受到。
而这样的精神抚慰只有家庭能够提供,家庭也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
就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来看,去年我国才财政共投入1800亿元用于养老金补助,如果扣除财政补助,有13个省有缺口;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占了总人口的13.26%;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在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于前些年已经有所减缓的今天,想要把养老的主要责任交给社会是不现实的,因为社会根本负担不起那么那么多老人的日常生活支出;再有,老人作为社会中一类亟待照顾和关爱的特殊群体,而现在全国拥有认证资格的合格从业者不过20万,根本不足以负担起养老的重担,而且每个老人的身体情况,脾气秉性各不相同,最了解他们的莫过于家人,只有家人才能够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只有在家庭中的养老才最可靠的。
社会福利犹如一张巨大的网,它所应该做的是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所以,社会在养老中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应该是基本的维持老人的生存底线的作用,而如何让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则是家庭的责任。
据调查显示,平均每5个成年人需要负担2个老人和小孩,所以,大多数成年人是有能力承当起赡养老人的责任的,而社会应该做的不是对养老责任的大包大揽,而是减轻年轻人肩上的重担,营造较为轻松的社会环境,让子女积极主动地回家与老人共享天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老人真正能过活得幸福开心,这才是真正关心和尊重老年人情感的关键。
精神层面上来说当今中国的老人大多都是50年代前生人,他们的头脑中“叶落归根”“孝养”观念深入人心尊、传统家庭观根深蒂固,尤其强调群体内个人之间的相互依靠,据调查显示有80.27%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而且很多老人把去养老院看作是一件让他感到丢脸的事,是无奈之举,老人们并不想脱离家庭的温暖。
更进一步说,
的确,在“421式的家庭模式”下,年轻人可以用来奉养老人的时间、精力实在有限。
所以,我们呼吁的
西方国家社会化的养老,已经导致了巨大的财政赤字,甚至影响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从
其次,对于老人的奉养,主要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如何能让老人们安度晚年,首先我们就要看老人需要什么,再看看社会和家庭分别在这个两个方面又应该给他们什么?
我们认为,社会所能给予老人的,也是社会应该承担起的责任,仅仅是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而养老的内涵并不局限于此是
一部分老年人将劳动成果直接交给了社会,但是在社会养老制度不健全和社会变迁因素的影响下,社会对老人养老需求的返还不能保证。
即使在今天我国的城市老年人中也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存在这些问题,这种社会现实迫使这部分老人不得不部分或完全依靠家庭养老。
中国每5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担负不到2个少儿和老年人口的抚养,
护理老人的缺口1000万从业资格20万2万的真正参见
养老金——缺口大500-600亿
社会的底线
养老的现状,资金缺口,人口结构
西方文化冲击下的青年人和政府应该做的传统美德
重幼情老
养老社区、养老院是由于没有人奉养
不愿去养老院
做不到不等于没责任
没有家庭的类比例子:孤儿
身体,精神,生活水平,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