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陷阱,这里我们统称之为“市场失灵”。
包括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垄断、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政府干预:虽然市场机制和一体化方式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但是对于大多数外部性,特别是与环境有关的外部性问题,还需要政府更多的积极干预。
公共物品: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这种需要不是个别需要的总和,而是共同利益,具有不可分割性。
非排他性: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人以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指该产品被提供出来以后,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其他人消费该产品的额外成本为零,即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效益为零。
购买性支出: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从事等价交换的活动,我们称此类支出为购买性支出。
它所体现的是政府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与购买性支出不同,他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献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之比。
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 增长速度。
公式:Eg=△G(﹪)/△GDP(﹪)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效益倾向: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 每增加一个单位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分,或财政支出增长额的比例。
公式为:MGP=△G/△GDP
经常性支出: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须的支出
BOT 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模式):指政府将一些拟建设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归政府。
财政投融资:以特定的财政资金,对指定的特别会计、政府关系机关和各种特殊法人进行投机和借贷,以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
财政投资性支出:也称为财政投资或公共投资,是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
财政补贴: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机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财政贴息:执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是质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税收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税收豁免:在一定时期内,对纳税人的某些所得来源不给予课税,或对其某些活动不列入课税范围等,以豁免其税收负担。
纳税扣除: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税收抵免: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
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优惠税率:对合乎规定的企业课以比一般较低的税率。
延期纳税:也称“税负延迟缴纳”,是指允许纳税人对那些合乎规定的税收,延迟缴纳或分期缴纳其应负担的税额。
盈亏相抵:准许企业以某一年度的亏损抵消以后年度的盈余,以减少其以后年度的应缴纳税款;或是冲抵以前年度的盈余,申请退还以前年度以纳的部分税款。
加速折旧: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列较多的折旧。
税收的强制性: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税收的固定性:征税前就已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税收的无偿性: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
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课税标准:指的是国家征税是的实际依据,或称课税依据。
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
累进税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
免征额: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税收基础:建立某一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
商品课税:包括所有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所得课税:以纳税额人的净所得(纯收益或收入)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财产课税:指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
直接税与间接税: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归属于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归属于直接税。
从量税与从价税:采用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体积计算计税方法的税种称为从量税;采用按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算计税方法的税种成为从价税。
混转:前转与后转并行,即一种商品的税负通过提高销价转移一部分,又通过压低进价转移一部分。
前转:又称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后转:又称逆转,指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的价格以转嫁税负的方式。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是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拉弗曲线”: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可转让国债:指持券人随时可以在债券市场上转让,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变现性,
但持券人在债券到期之前不能兑回本金。
凭证式国债:国家采取不印刷实物券,而用填制国库券收款凭证的方式发行的国债。
记账式国债:国库券的发行不采用实物券面,而是通过记账的方式进行交割结算,兑付时凭能证明持有国库券的凭证办理还本付息。
国债期限结构:不同期限的国债占国债总量的比例,是政府债务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
增量预算:只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零基预算: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算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
部门预算:是编制政府预算的一种制度和方法,由政府各个部门编制,反映政府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的政府预算。
政府采购: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
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是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
转移支付制度:调节中央对地方之间和各地方之间财力余缺的规则和方法。
是均衡各级预算主体间收支规模不对称的预算调解制度。
纵向财政缺口:指由于中央收入占主导地位而地方又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所形成的地方财政赤字,这种赤字要靠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形式予以弥补。
横向财政缺口:是指由于规范统一的收支划分方法,形成一些地方的收入能力不能满足支出需要的缺口,这种财政缺口也要靠中央财政(或上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形式予以弥补。
共享税种:即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和使用的税种。
标准收入:所谓“标准财政收入”是指在全国平均收入努力程度下,按照各项地方税收所对应的经济税基估算出的收入能力,它反映的是各地方政府应有而非实有的收入规模。
标准支出:所谓“标准财政支出”,是指在全国同等的支出效率前提下,地方政府达到均衡范围内公共支出项目均等化所需的支出,它要求考虑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存在的客观成本差异。
财政赤字:支大于收有逆差。
预算赤字:只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赤字。
决算赤字:指预算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采取增收节支的措施,实现收支的平衡。
赤字政策:指国家有意识地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
结构性赤字:是指发生在意给定的充分就业水平条件下的赤字,也称为充分就业赤字。
周期性赤字:赤字变化(增或减)的一部分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反映,是由于经济周期的波动而自动地产生和增减的,这部分赤字成为周期性赤字。
铸币税:也成为“货币税”。
指发行货币的组织或国家,在发行货币并吸纳黄金
等财富后,货币贬值,使持币方财富减少,发行方财富增加的经济现象。
挤出效应:指由于赤字增加了政府支出而挤出了民间支出(投资或消费)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