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任务驱动型作文指导和例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指导和例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指导和例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指导和例文一.关于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认识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是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新出现的题型。

旨在着重考查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

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在读懂的基础上按照任务指令作文,所以审题时的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要求较高。

与以往传统作文不同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写作目的、要求,更加明确、单一。

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2015年全国课标1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

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完成写作任务。

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15年全国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

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

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发挥材料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如全国一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

全国二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都引导考生就一个具体明确的任务来写作,从而更有效地规避套作和宿构,实现写作能力在应用层面的考查。

任务型写作的命题方向将“一点四面”渗透于作文之中,是试题立意的方向。

高考语文突出体现高考内容改革方向,坚持“一点四面”(以立德树人为重点,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通过形成“一点四面”实现高考语文的育人导向。

全国一卷作文‘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引导学生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法制观念;全国二卷作文材料中的三个候选人,与科技创新、迈向制造业强国、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建设美丽中国等当代人的梦想相呼应,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建构写作模版张开在《高考能力考查与内容改革研究—语文、数学科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中指出:60.4%的受访者认为高考作文应该是“现实感强,能够密切联系实际,揭示并反映现实生活中常见问题的作文”,与之相映的是,71.1%的受访者认为在作文的题型设计方面,应该“考查议论文等分析性写作”。

所以,适应新材料作文的文体,还应该是议论文。

常用结构模式:引简洁(简引材料、提出观点、褒贬分明)议充分(正反对比、假设因果、点面层进)联紧扣(明析原因、直指危害、阐明意义)结点题(寻找对策、倡议劝勉、呼吁号召)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内容:1、析材料2、论危害3、挖根源4、提办法5、联现实6、作结论(作呼告)任务驱动型作文八步走1、定向概括:有针对性的概述材料2、抛出问题:疑问句的形式出现,紧扣选择对象3、定向定性:表达立场,尝试使用术语(概念界定)4、分析问题:针对对象行为展开原因或者条件等分析;5、解决问题:适当性地提出一些实际实用的措施;6、自我校准:完善观点,使之严密7、普遍价值:(再问一个问什么?联系现实、社会等)8、总结深化。

写作举隅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陈小姐带着在BB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李师傅让陈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要购买1元的行李货品票。

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孩子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

她认为司机的要求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机拒不开车。

为了这1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期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

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后,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

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反响,议论不一。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就陈小姐、李师傅、其他乘客或警察的行为,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第一,从陈小姐的角度。

她认为公交公司的规定不合理,她有实际困难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而使她做出“对峙”、报警等一系列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她这样做对不对呢?我们应该怎么看?1.从肯定她的角度:坚持原则,维护个人的利益;母亲的天性等2.从批评她的角度: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而罔顾他人的利益;理性表达合理的诉求;公共精神、公共意识的培养。

1元背后有“真相”带着1岁大孩子乘坐公交车的陈小姐,面对司机李师傅1元行李货品票的购买要求断然拒绝,双方对峙数个小时。

期间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位乘客被迫转车,最后以陈小姐风风光光地搭乘警车回家,事情才得以平息。

(概述材料,体现针对性)就事件最后结局来看,似乎是陈女士占了上风,然而令人感到怀疑的是:陈女士真的不应该交这一元钱吗?其义正言辞的拒绝究竟有多大的理性空间?警察两度出警,数十位乘客被迫转移所导致的时间与人力资源的浪费难道与陈女士毫无干系?(质疑,抛出问题)不可否认的是,陈女士的确是一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母亲。

与司机的对峙过程当中,孩子的安全是她考虑的全部:不愿意把孩子弄醒,又不愿把孩子抱在手上让其面临危险。

举手投足之间编织出来的,是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

然而,正是这份浓得化不开的“情”,有时会模糊我们原本应该清晰的“理”,从而混淆了事情的本质,颠倒了事情的原委。

(定性,说理先礼让三分,承认对方合理性)陈女士应该花1元钱,买上行李货品票。

这是社会规则,更是社会契约。

上公交交费,行李超过公司限定重量补交行李货品票,应该是公交公司多年来一直奉行的规章制度,已经在时间推进之下成为了社会公众之间普遍接受的社会共识,是每一位生活在文明社会的公民理应奉行的法则。

陈女士纵然有诸多的不便,也是一位好妈妈,但其更应该是一位合格的理性公民,要学会在社会规则之内办事,而并不能将“情”凌驾于“理”之上,毕竟其重量确实超过了标准的限度。

一旦公共法则被突破,“情”将会猛烈地攻击“理”。

不难想象,各位乘客们的“BB车”们便会蜂拥而至,那么公交车到底是客运公交车还是货运公交车呢?(原因分析)退一步来讲,陈女士完全可以有更加理性的选择,完全可以不必纠结这1元钱。

身处这样的文明社会,作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眼看着公交车上怀抱婴儿的妈妈,礼让势在必行,陈小姐所言的“没有空座位的危机”定会化解。

(适当补充)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陈女士的现象屡见不鲜:上了年纪的老大娘无故占据他人店铺,不给吃的就不走;情人节小孩高价卖鲜花,不买就是不撒手……她们确是我们应该爱与关心的人,只不过有时候爱的方式能不能有一些转变,最起码要让他们知道情与理的区别,规则的底线,如此我们的社会空间才能更加公共透明。

(联结问题并收束全文)小结:任务驱动型作文特点、要求1、任务驱动指定具体、明确的写作任务,要求完成指定任务。

任务型作文要求全面读懂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抓住材料的一点就作文。

2、分析透彻,就事论理。

①任务型作文,增强了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感,突出写作的目的性。

要求有较高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写作任务是什么?一定分析透彻,否则累死也无功。

②任务型作文就“任务”而言是就事论事,绝不允许离开“任务”作文;就论证而言又是就事论理,因此它要求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应用性写作)3、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任务型作文往往在材料中出现多个人物、多种看法,它们的关系往往是相同、相反、相对、递进等等,考生必须对每一个都要做出准确的分析、评价、概括,以便论证自己“更喜欢哪一个或更赞成哪一个”。

并作出入情入理的分析论证。

4、文明交流,呼应他说,包容异见。

写作举隅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地铁上,一男子随地吐痰遭到指责后,竟不停地用污言秽语和乘客们对骂。

一黑衣壮汉忍不住,拨开人群走到“吐痰男”跟前踢去一脚,吐痰男顿时安静下来,一语不发。

此时,有出来劝架的乘客指责“黑衣男”:“打人是不对的。

”更多的人则认可黑衣男的做法。

这段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后,引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

暴力的土壤养不活公共文明之花龙应台有言:“人本是社会上散落一地的珍珠,而文明和语言如同黏合剂,将人与人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龙应台名言导入,从人和社会的关系引出讨论的问题——“文明”和所给的材料,可谓恰当精致。

凤头。

)在公共空间中,公民的文化和语言是其公民素养的体现,同时也决定了社会公共文明的程度。

在上海男子吐痰遭踢事件中,我们不免要去思考,如何捍卫公共文明之花?(概引材料,确定任务的方向,并提出讨论的问题)争议的焦点集中在“踢人的黑衣男”身上,笔者认为,该行为是一种具有争议色彩的“利他性暴力”。

(定向:“踢人的黑衣男”,定性:“利他性暴力”,符合任务驱动的要求。

)培根说得好:“就是因为有了正义感,人才成为人,而不成为狼。

”(名言为主题服务,恰当。

)黑衣男旨在维护公共文明,当吐痰男屡教不改还出言不逊时,他选择勇敢地出手制止,这是值得肯定的。

因此,这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的轻微暴力,在可控范围内裹挟着公正和道义。

(定型后的分析,阐明观点。

先承认批评方的合理性,欲抑先扬。

辩证严密的评价,符合同情的理解的要义。

)然而,以“维护文明”为目的的不文明行为总归不能引导社会进步。

(意图凸显)只为结果而不顾过程的暴力,虽然看似保护了被吐痰男破坏的文明,但实际上造成了“社会暴力有益”这样的错觉。

在暴力土壤中所生长的文明花,即使能够绽放,那也是不健康不完美的。

(指出“黑衣男”的错误之处,寻找自己的观点支撑,看到了问题争论背后的本质。

)《论暴力》一书中,阿伦特说明了暴力的两面性:“暴力的理性在于它对某个短期目标的合理追求,但暴力并不是这个目标之所以合理的理由,也不会提升人们对这一目标的认同。

相关主题